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坚持个性与顺应潮流结合下的中医药发展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赐福给中国人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正确认识与了解中医药学的真谛,致力于中医药图书的出版,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是我们出版人责无旁贷的义务与使命。

坚持个性与顺应潮流结合下的中医药发展    

  如何认识中医,如何对待中医

一位在中国读哲学博士的外国人曾在文章中有如下论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赐福给中国人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他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与夏商周时期的诸种理论,另加上本地的药材、医疗用具,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中医在西医面前的失败来自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科学中的唯物主义,中国中医界删除了或者改变了很多传统的概念。但是这种借外来标准来判定自己,很象用英文的语法来判断中文是否有价值。

现在中国的中医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中医和中医的病名来诊断一种疾病 ……

西医的化验诊断要比中医的主观诊断法更为精确。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简单。西医的确在肉体的层次上可以做得很精确,但问题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并不仅仅是肉体。如果用计算机作为比喻的话,西医的诊治对象是计算机的硬件,而中医的诊治对象则不仅是计算机的硬件,还包括软件。当以‘硬件’的标准要求中医诊治一个‘软件’时不仅会出现不少误诊,同时还无法按照本身的理论去治疗。

中医为了‘科学’化,其治疗配方中的思维就越来越接近西医的思维模式,现在选药越来越不按照传统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学的药理作用相配。

中医几千年来应用了它自身独特的理论与手段治愈了无数人,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医疗体系,没有必要以外来的秤杆“纠正”中医的‘不足’。  

近几十年来主流的西方已发生了一种悄悄的但却深刻的改变。替代医学因其能够解决人们的身心疾病而开始广受欢迎,中医是这几十种替代医学里发展最快的一个……当有西方学者认为21世纪应该是精神的世纪时,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里‘不足’与‘迷信’的那部分,也许恰恰能够揭开蒙在科学和西医身上的那块布帘,从而使中医得到更客观更圆满的对待。”

他的论述有可商榷之处,但更多的与《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编.学苑出版社.2002中政府官员、专家教授所言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美国人说:现代针灸在美国,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针灸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在临床应用时提出的一些问题甚至可以问住一些中国的专业人员,这不能不给我们以警示,中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决不是大学院校所学的那几十门课程所能概括得了的,中医文献浩如烟海,可计数的就有万余册。如何真正的继承发展中医确实是一件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这不是我社的责任也不是我社的义务,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有所获益,机遇和缘分在此何乐而不为呢。上面的引文引自《中国国家地理》20003.7期中的文章,我曾给该期的责编写信,一方面表示有数篇关于中医中药的文章写得很好,是应该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大声疾呼!另一方面是介绍我社出版的《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及《新砭石疗法》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是经3000多年的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世界上众多非主流医学中具有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完整的文字文献、最具疗效并且至今仍在发展的一门医学,其文献书藉达8000—10000种之多,特别是当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候,中医医疗模式早已是具有“生物—社会—心理环境”这一模式,中医药在治疗现代疑难病症上的优势、在保健养生缓解亚健康症状所具有的丰富的经验与手段越来越显现,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学习和实用。仅英国就有600多家中医诊所,其他向德国、比利时、东欧国家及美国等,都在积极地关注研究使用中医药来治疗疾病。而在它的发源地却仍存在着“中医是否科学”的疑问、存在着“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科学中的唯物主义,中国中医界删除了或者改变了很多传统的概念”(此观点未必准确但却有其事)、存在着“中医为了‘科学化’,其治疗配方中的思维就越来越接近西医的思维模式,选药越来越不按传统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学的药理作用相配”等等,甚至弱化、排斥中医的现象也是有的,这怎么能不令我们痛心呢。

为此我曾建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能够寻找目前尚在世的中医界老一辈的真正的脊梁(吕炳奎等及民间有名望的中医大师)寻找目前尚在为中医事业而奋斗的中年一代与青年一代中医界的真正的脊梁,设立一些有分量的题目采访他们、传达他们的声音,为中医学的完整继承与全面发展大声疾呼!那一定是一个好的专题,受国内外关注的专题。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中医药学会产生偏见  

首先,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学体系是关系到中医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知道,中医学在长期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科学体系,而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这些体系没有客观的认识,以至产生了很多对中医学的偏见,不认识和纠正这些偏见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纵观人们对中医药学产生的偏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就无从了解古代中医学,今天的人们之所以对中医学的许多古今现象及问题充满困惑及疑惑,就是因为对中医学的文化历史背景缺少了解的缘故。

中医学体系的生命力来自哪里?来自于在不断实践摸索基础上对外来活跃思想的吸收。如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中医学体系需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才能获得“源头活水”。因此有必要讨论处于封建社会思潮、哲学思潮、宗教思潮、自然科学因素、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及影响下的中医学体系的变化,将中医学体系构成一个坚强而富有柔韧性的灵活多变的开放体系,这也是中医学过去、现在及将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知识,并将之融合于古代中医学体系中,从而创造崭新的中医学体系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其二,没有用辩证唯物史观来分析中医学体系  

自近代以来,中医学的发展充满艰辛,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民众对中医学的信心发生了动摇,由此形成了对中医学的各种偏见,而这些偏见的共同点都在于程度不同地认为中医学没有现代科学的基础,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不科学,是玄学,甚至是迷信、糟粕。这种认识不仅出现在很大一部分中医界之外的人们头脑中,还一定程度上出现在初学中医者,如中医院校一些学生,甚至青年中医及中医研究者的头脑中,严重影响了中医工作者队伍的稳定及学术的持续发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1、分割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切学科尤其是实践学科,它的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连的,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学科是不可能长久。而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临床几千年,至今仍然在指导着实践,这充分证明它的理论与它的实践是相呼应的。尽管有某些方面的不足,或某些环节的薄弱,但理论的重要性与正确性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形式。否认了理论的复杂性,实践经验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2、不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医的理论产生于中国古代,它是古代人民根据当时的认识水平及其文化、科学及医学实践状态总结归纳产生的。如果对以上这些情况了解得不深、不透,那么就不可能了解中医理论的进步及其合理的所在。如果机械地套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衡量,那么自然会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如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才学说等当时产生及运用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及进步意义了解不深,就无法掌握它被运用在医学理论中所赋于的作用及涵义。

3、不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独特结构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包罗万象,以医为纲的理论体系。医学之纲上布满了形形色色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和说理方式、思维方法,这些都是医学之“纲”的“目”,是围绕着医学这个“纲”的,它从一开始就吸收了与它有关的一切学科的有益东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抓住它的主“纲”,而只看到其“目”,当然也不可能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例如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医学是杂学,是零散的知识,这是因为对其“纲”了解不透,只见其“目”;又如《内经》中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阴阳、道家、儒家等方面的学说,因而有的同志就认为《内经》是天文书,是哲学书,甚至是百科全书等等,也属于同类的错误。

4、对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思维方式缺乏了解

中国古代医学体系是古人运用当时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所能运用的表现形式加以总结、联系、概括而成的,这种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与西方或目前现代的自然科学都完全不同。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北大出版社、译文版15页)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方式”一章所提到的那样:“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鉴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思想,诗歌、绘画以及其它无不如此。”

当然,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部分的医学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方面是极其相似的,因而,当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内涵以这样富于暗示的思辨方式出现在持现代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同志们面前的时候,如果不明白这种独特方式,就会被看成是“没有联系”、“不易理解”以及“不科学”的了。

5、没有用发展的历史眼光看待古代医学理论  

作为一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它的一些概念、判断和定论以及整个理论体系中某些部分都是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在演变、改进着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哲学以及任何一种其它古老学科都具有相似之处。正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1983年.中华书局140页)(原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一期)中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不是全部)概念、范畴有着独特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一些(不是全部)概念、范畴又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同一个概念范畴,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家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果对这种情况的认识不清,当然会认为中医古代理论前后矛盾,从而认为它不“合理”。

6、没有采取客观的认识态度 

中国古代医学体系毕竟是几千年前的理论体系,由于古人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及能力的局限,在一些方面不可避免地要遗留当时的文化、思想的旧痕迹,而由于时代远隔,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有些学说鉴于古今的差距以及种种原因,在今天是不容易被理解的,或者是还没有被理解的,我们不能因为不理解或者难理解就认为它不科学,是“玄学”,是“迷信”而拒之千里,我们现在对中医学的“经络”实质、运气学说等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总结经验,往更合理的方面摸索,最终会获得成功。

然而中医药学具有无可争议的科学性和发展前景

毫无疑问,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几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因人而异及辨证论治理论与当今世界医学具有一致性与前瞻性  

了解中医药的人都会知道,虽然世界已进入21世纪,但中医并没有过时,且能够顺应潮流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医学的一部分。例如,近几十年来在世界医学论坛中流行较广的时间生物医学,它的基本内核在中医学中早就有过全面的阐述。例如,现代医学所提倡的医学—社会—心理模式,早在中医药体系中有成熟理论。中医不是采用单纯对抗疗法,而是以中药方剂为主,运用整体综合调节的方法,针对疾病的主要病理状况,通过多途径、多环节作用于人体的多系统、多靶点,使其在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亚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都得到相应调整,以达到内环境的稳态平衡。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副作用小、耐药性和药源性疾病少的特点,是治疗多因素疾病、耐药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

2、中医药学强调的无伤害自然疗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我们知道,中医药疗法包括内治和外治。内治法强调整体观念,以调全身而治局部;外治法强调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特别是以针灸学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对体表穴位及特定部位的适宜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机能状态,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和环节,整合抗病修复因素,充分调动机体自身的调整能力,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其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泛,是对现代生命科学的一大贡献,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成为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医药学提倡的养生观念符合未来发展的时代潮流  

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医学追求的目标。正因如此,中医学在“天人合一”、“法于自然”、“形神共调”等观念的指导下,建立了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创立了许多实用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被人们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和健康观念的转变,这些理论和方法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因此,发掘利用中医典籍对中医药的传承具有重大价值

作为一门传统的科学,中医药传统典籍对于整个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现存古代医籍8000余种,记载着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尚未挖掘的生命科学信息,这是进行临床医学研究和中药新药开发以及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宝库。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网络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这一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的价值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作为学苑出版社这样一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出版机构,多年来为繁荣中医药出版事业做出了一份重大的贡献,而这样一种努力将对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1987年出版社成立,学苑就致力于医药类图书的出版,不断推出中医古籍、中国传统医药、医药学教材、大众科普健康等门类图书。现在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出版已成为学苑出版社的重点工作之一。20多年来,学苑已出版医药卫生类图书近千种,约占总出版数量的四分之一。在中国传统医药图书方面,已形成历代医家典籍校勘注释,医案、医方整理,医家医著,中药本草等多种系列图书。据《中国图书商报》统计,近十年全国五分之三(即三百余家)的出版社都在出版中医药类图书,而学苑出版社始终保持在前三十名之内。   

从2005年开始,每一届全国图书订货会上都专门设立了学苑出版社医药卫生图书展区,发行部门也让全国每一家医药书店都有学苑版医药卫生书上架。   

2006年,学苑出版社根据市场情况,引入人才,成立了专门的医药卫生编辑室,组成了发掘、临床、科研、科普兼顾的专业出版队伍,集中力量进一步开拓相关门类的图书,使出版物在质量、数量、品种等诸方面都迈上了新的高度。 

总之,学苑出版社医药编辑室一直以中医药书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为己任,顺应现代中医药发展的潮流,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陈 辉

                                                                             本文写于 2009年7月间 

学苑出版社

为全民所有制国有独资企业,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为主管主办单位。

学苑出版社的宗旨使命和愿景

秉承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我社的作用。以图书出版为核心业务,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出版范围坚持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为纲,以传统医药、民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考古文物、文史和古籍整理、戏曲曲艺、文化景观、科技史等领域选题为目,侧重基础文献资料、田野作业材料以及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与记录,从而进一步夯实在这些领域的选题策划、出版的基础,提高核心增长能力和竞争力。依托主体出版范畴,加大大众读物、少年儿童读物、绘本和动漫图书以及工艺品化图书的开发力度,加大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图书的开发力度。

继续加强珍稀资料、工具类文献的资源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与IT业、图书馆和博物馆界、工艺美术界、拍卖典当业以及一些学术团体等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共同开发电子图书、网络阅读平台和网上书店,开发速度力求与纸介质图书衰减、数字化阅读兴盛的此长彼消趋势保持同步。围绕出版这一核心业务,并依托广泛联系的相关学科和业界,积极准备,选择时机,寻求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合作伙伴组建股份有限公司,适度开拓文化产业的其他项目,扩展经营范围,进行业态多元化,走内涵式扩张发展道路。

摘自《学苑出版社管理制度·学苑出版社的使命和愿景》



  醫道傳承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 國醫大師推薦,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學醫教程。

★《醫道傳承叢書》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 醫道:區別於僅僅著眼醫技的中醫學大道,究天人之際,貫穿中醫哲學、中醫理論、中醫臨床的生生之道,是中醫學最本質、最具指導意義的核心與神髓。

★ 權威讎校、最佳底本、豎排繁體、現代標點;附有版本源流、學術考證。

名譽總主編:干祖望

叢書總主編:王心遠

叢書副總主編:邱浩

《醫道傳承叢書》專家顧問委員會:

(按姓氏筆畫排序)

干祖望 王子瑜 王玉川 孔光一 印會河 朱良春 李今庸 李振華

李 鼎 李濟仁 何 任 余瀛鰲 金世元 周仲瑛 孟景春 胡海牙

馬繼興 郭子光 唐由之 陸廣莘 陳彤雲 許潤三 張士傑 張 琪

張舜華 張學文 程莘農 費開揚 賀普仁 路志正 劉士和 錢超塵

顔正華 顔德馨

《醫道傳承叢書》書目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  著

《瀕湖脈學》     

【明】李時珍  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

【金·元·明】張元素 李東垣 龔廷賢 著

《醫方集解》     

【清】汪 昂 著

《長沙方歌括》  

【清】陳修園  著

《金匱方歌括》 

 【清】陳修園  著

《時方歌括》      

【清】陳修園  著

第二輯:醫道准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   

【北宋】史崧    音釋

《難經·新難經集注》 

【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神農本草經》  

【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      

【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匱要略》  

【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

【晉】皇甫謐原撰【宋】高保衡 孫奇 林億校正

《脈經》  

【魏晉】 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 薛雪 著

              《溫病條辨》                      

【清】吳鞠通  著

                《溫熱經緯》                      

【清】王士雄  著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

            【宋】朱 熹 撰

《道德經》

 【東周】 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尚書洪範·五行大義》

     【商周】 箕子  撰 【隋】   蕭吉  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学中医,门径在此!
百万网友最喜爱的10大中医药图书名单公布啦
2013年十大健康图书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
国医大师(7)—— 苏荣扎布
【目录】《中医基础理论》(李德新)全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