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医者宜参看丹经 古代医药养生学和道教的关系

古代医药养生学对道教的影响

早在道教产生之前,中医学就把导引、吐纳等养生内容作为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论述饮食起居、调摄精神方法的篇章,如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论述了上古时期的人因“恬淡虚无”、“积精全神”,善于从身、心两方面养生,因此,疾病很少,能“终其天年”,乃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被称为“真人”。这些道家思想都被道教吸收和发展,作为道教修炼养生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思想。中医学中关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以及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的运用,也都基本上被道教所承袭和借鉴,作为道教炼养中基本理论,渗透到导引、存思、服气及内丹术中。甚至在道教形成之后,把《黄帝内经》、《难经》等一些中医经典著作,奉为道教典籍,并在后世被收入《道藏》中。可见,中医学是道教医药养生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道教在形成过程中,也直接吸收了古代养生学的大量内容,如《庄子》中就有关于导引、吐纳、辟谷等早期养生法的记载,《楚辞》中也有服气法的记载,这些行气、吐纳、辟谷、服气等方法,都被道教修炼养生所吸收,成为积精累气的重要方法。

道教中的房中术也来自于古代房中养生学,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医书中,就有房中术古籍。《汉书·艺文志》收录了房中八家,186卷,其中说“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从这段文字说明中可以看出,古人研究房中术的原意在于节欲养生。而道教将房中术作为修道的辅助手段,又发展出一套采阴补阳的御女术,为正统人士所讥评。

道教吸收了具体的医学理论,并加以推演和神秘化。如《内经》在论述心的重要性时,将心比喻为居于重要地位的、统领天下的君主,并认为以心为养生重点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治国。《太平经》在论述帝王的重要性时,就借用《内经》的医学理论,来论证宗教的医国理论。由于“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会导致神志失常,行为失控;如果帝王愁苦,就会导致天下不安,出现祸乱。所以,贤者修道向善,即是要努力解除帝王的愁苦,这样,帝王无忧无事,就能天下太平。再如《太平经》中,在应用中医学脏腑知识讨论疾病的同时,还把它神秘化,认为五脏、头、腹、四肢等都有神居住,如果这些神游走在外而不返回就会出现各种疾病,要想让这些神不上天去诉人之过而返归原处,就必须斋戒,悬象静思,从而消除百病。

但是,由于宗教家行医治病的目的是为了传道播教,虽然在早期道教中,为了治疗疾病而直接吸收利用了很多医学知识,但其中更多的是画符念咒、复文辟邪、丹书吞字、悬象还神等能显示神灵法力的巫术内容。

道教对中医学的贡献

由于道教比其他宗教更重视维护生命,而且是以长生不老等现世利益为中心,因此,医学就成了道教内容中的最大门类,其中包括了辟谷、服饵、吐纳、胎息、导引、房中等项目。正如李约瑟先生所说:“在人类曾有关的经验中,道教是唯一本质上不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药学和医学的产生也与道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化学、医药学等方面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一定的贡献。正如已故当代名中医任应秋先生所说:中医学虽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但它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来进行研究,因此,中医学并不单纯是关于人体的学问,它是综合了与人体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实际上,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等每一部分理论中,处处渗透着古代人们对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以及哲学的理解。

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等而逐渐形成的。道教相信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改变人体的生理、心理功能,有可能达到长生不死,成为神仙。

由于道教中几乎全部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方术,而这些神仙方术几乎从一开始就与中医药学交织在一起,因此,道教在继承古代的神仙方术的同时,也继承了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在早期道教经典中,如《太平经》,就有《草木方诀》、《灸刺诀》等专篇,记载了大量有关养生、治病的劝诫和处方,也从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的角度论述了有关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的疾病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寒热燥湿等有关,并且与人的精神状态相联系。这些道教经典中包含的医药养生知识,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因为道士志在健康长生,所以必然会涉及医学,而且在长期的修炼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都有擅长医学的道士,其中最著名的学者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他们在医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把道教修炼中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医学。著名道士陶弘景,就把炼丹药物应用于医疗,例如用水银软膏治疗疥疮恶疱,用水银制剂治疗大腹水肿等,在客观上发展了中医外科学。即使在近代,仍然有一些道教学者和道医对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关于他们的具体事迹,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具体论述。

唐代以后,道教中的修炼养生学仍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道教内丹修炼术的形成和完善,虽然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目的,但在客观上为中医学的气功、养生、保健等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其中的很多内容也被医学界所吸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而相比之下,中医的气功养生学却裹足不前,在中医书中论及养生学时,大都引述道教的有关内容。在明代以后,道教内丹术开始在社会流传,被社会上不少人士作为保健养生方法,在中医学著作中也吸收和引用道教内丹说,并建议“学医者宜参看丹经”。当然,这些中医专家引用和阐述道教中的内丹术等修炼方法,只是把它作为却病健身的养生手段,而不是像道教中那样用来追求长生不死、修真成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学成先生致马昆先生的一封关于中医理论的信
>>论道家养生长寿之道
道教”大医”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第二届佛道医文化论坛上的致辞
冯学成:有关中医学理论研究的一封信
道医养生的宝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