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剧《红楼梦》和我|有什么童年爱好影响了你一生?

我从小在大家庭长大。

父母都热情好客,家里各有七八个兄弟姐妹,再加上亲戚,一年下来,印象中几乎每个月都有人过生日,过年时就更热闹,每家轮流请客,挨家吃过去,聚在一起无非女人讨论衣食、购物和家事,男人们打牌,聊时事,每户人家都有两三个孩子,聚会时最少十几个孩子到处跑,总是闹哄哄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按理说我应该喜欢热闹和群居,但从小到大,我内心其实非常抗拒出门做客,总觉得还不如在家里看书,讨厌人多和热闹,觉得这些聚会除了我好吃的食物,乡间田野湖塘的美景,山树和林花,别无乐趣。

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

跟朋友吃饭,聊得忘了时间,朋友接到3岁孩子的电话催,抱歉说要回家陪孩子,一桌人都表示陪伴孩子很重要,我笑说现在的孩子这么需要父母陪?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父母不在家,没人管,自由自在,父母也都忙得要死,除了管我们的温饱,哪有时间每天陪我们玩,带我们睡觉?大家也都笑,说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时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现在的孩子更喜欢跟父母玩?

孩子不是更喜欢跟小伙伴们玩吗?

我想了一下,完全想不起来读书以前父母陪我的事情,跟父母在一起的印象是从读学前班开始的,那之前,我在外婆家长大。

我跟着外公外婆养成了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喜欢软烂食物,喜欢花花草草,外婆忙于做饭打扫,照顾一堆孙儿们,外公不做家务,每天就是浇花看书,读报听戏,孩子们在玩闹,我对外公书架上的书和那缓缓转动的黑胶唱片好奇万分,搬张小凳子跟着外公在书房听戏,托着下巴可以听一下午,舅舅下班回来,笑说家里一个老古董,一个小古董。

那时还没上学,不识字,我的看图识字是从唱片封面外套开始的,我会问外公唱的是什么?外公心情好有闲暇的时候会教我认字,我就这样一点点认全了几乎整出戏,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幸福,可以读很多绘本,我的人生识字,始于唱词。

外公喜欢听京剧,我不喜欢,太吵了,尤其不喜欢听武戏和老生,还有花鼓戏,虽然我是湖南人,我也不喜欢,太吵了,歌词也不美,黄梅戏不吵,但太甜,有点发腻,太俚俗,我最爱的是越剧《红楼梦》,唱腔美,唱词也美,一听就沉浸了,一开始听不懂,就对着歌词听,慢慢熟了,很多歌词都能背。

东坡说“书道今生读已迟”,我是信的,我从来没有读过红楼梦,还没上学识字,没上过语文课,那么小却能跟着唱词一边笑一边哭,踩着小板凳站上去帮外公放唱片,有时外公不在,我也会自己放,一个人静静地听,许多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外婆有时找不见我,等看到我时就笑,说小家伙你听得懂吗?外公也笑,说这孩子倒能静下来。

一直觉得自己受父母宠爱有加,童年是幸福的,但很少想过自己为什么不爱热闹,不喜人多,偏爱悲剧?偏爱独处?那天朋友接到孩子电话离开后,我忽然就明白了:

妈妈说因为她和爸爸那时还在林场下放劳动,每天都很忙,我们兄妹生下来,养到2岁,可以自己走路了,就送到外婆家,等到了上学年龄再接回来,然后再送下一个过去,妈妈回忆说那时因为觉得对外婆愧疚,每次都是爸爸挑着一百多斤的米面油和各种时令蔬菜瓜果,走一百多里山路去城里送给外婆贴补家用,再连夜赶回山里。

也就是说2岁到6岁前这个时间段,父母是不在我身边的,我也没有跟哥哥相处的记忆,都是跟表弟妹们的回忆,因为妈妈说孩子太多,外婆照顾不过来,所以规定每家一次只能放一个孩子。

我一直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回到父母身边后,他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思来照顾我们,但直到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对悲剧更偏爱,尤其是对红楼梦,尤其是对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进了贾府的黛玉特别喜欢?

也许四五岁的我还不能表达自己对于父母的思念,不能表达自己的孤独感,或者严重一点,是被遗弃感,当孩子被突然放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环境中,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的孩子往往会以为是自己不乖,不好,所以父母不要自己了,那时肯定也只是一种模糊的意识,并不能清晰认知和表达,可是孩子再小,感受力却是在的,所以当听到黛玉从小也是离开父母,跟着外祖母长大,就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角色,并高度认同,这种情感驱动力再加上重复听唱词,那种多愁善感,那种敏感,那种孤独感和悲剧感,甚至自卑感,就一点点固化在我的心智模式中,成为我的人格特质底色了,而这个,却在我人到中年的一次饭局上才意识到,唉,可见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有多么不容易,探索自己的路有崎岖。

听戏给我带来的只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吗?

不,因为只能听,只能从唱词和唱腔进入越剧《红楼梦》的世界,提前启发了我的抽象思维,必须靠自己想象力去建构画面,这奠定了我一生对文字的癖好,对着文字就可以创造一个完全独属于自己的世界,跟内心对话,一个学龄前儿童可以安静地呆上几个小时,天马行空,那份被笼罩却不自知的孤独感就被升华了,是的,艺术是可以升华一个人的孤独感的,更何况是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之大成的《红楼梦》呢?

一出越剧《红楼梦》,同时叠加了越剧和红楼的艺术魅力,让人如何抵挡?只能投降,只能沦陷。

我那时还没读原著,就已经被美到了,戏曲是文化最好的大众传播媒介,一个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学校教育的不识字的学龄前儿童完全可以被影响,我就是一个例证,区别只是在于,在孩子这个阶段,用什么去影响他们?因为这个阶段的影响,尤其是那种经典作品,是可以贯穿一个人一生的。

父母回城后接我回家,我也到了上学年龄,父亲在电影院工作,我可以天天看电影,于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越剧《红楼梦》,唱词甚至念白,我早已滚瓜烂熟,我在影院里惊呆了,每天都去看,每次看到黛玉焚稿和宝玉哭灵,我就泣不成声,散场后父亲的同事当笑话去告诉父亲,大家都笑,父亲也笑,没人相信我真的看懂了,他们不知道这个故事早已在我心中排练过几百遍了,那年我6岁。

小学三年级会写作文了,买的第一本书,就是拿着压岁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砖头厚的《红楼梦》,寒假里每天都看,出去拜年都惦记着赶紧结束好回家看书。

中学时读徐志摩,读鲁迅,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觅我唯一灵魂知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鲁迅先生说他与瞿秋白是“人生难得一知己,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一读便亲切,如见故人,因为何为知己,我早在宝黛的爱情里见过了。

交朋友的标准从这个人是否读书,已经收窄到是否读红楼?读红楼的人,开口我就能认出来,但是一路走来,身边没有人可以跟我聊越剧聊红楼,我只能自己偷着乐,在红楼的世界里,我自由徜徉。

参加工作后,用不多的薪水里拿出钱订阅了红学杂志《红楼梦学刊》,我开始从简单的宝黛爱情里跳出来,一点点看到更多:诗词书画,园林建筑,服饰药石,美景美食,人情世故,宗教,经济,权力......像集邮一样买所有能买到的跟红楼梦有关的书籍,熟悉到《红楼梦》里的诗词蒙上人名,我能说出是谁写的,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说读红楼不同版本,看到眼生的字就会自动跳出来,我深以为然,直到来上海后工作太忙,才暂时放下我心爱的红楼。

那年回去参加外公葬礼,又匆匆回沪,忙碌中竟没有哭,冬夜从机场回家的路上,疲惫的我缩在大衣里靠着座椅闭目养神,出租车司机开着收音机,电台里忽然传出熟悉的越剧唱段,黛玉夜访宝玉吃了晴雯的闭门羹,受了委屈,寒风中站在门外花径抽噎开唱:

那一天,

我不顾苍苔滑,天色昏,

来访你秉烛共谈心,

谁知道受了你丫头言欺凌,

尝了你怡红院里闭门羹,

撇下我满目凄凉对院门,

遍体生寒立花径。

王文娟一字字一句句唱着,黑暗中,那个托着下巴看着黑胶唱片一圈圈转着,阳光照到书房里,一条条光柱中有细细的灰尘在起舞,小小的我想象着黛玉的委屈和寒冷......

坐在后排的我忽然止不住泪如雨下,外公,是你吗?是您带着我听戏,带我走进一个纯粹、高贵、美妙的视听世界,影响我一生对戏曲和文字,对爱情和知己的理解,建立起听好音乐的标准,难道冥冥中有注定吗?就用这段戏送别您老人家?

经典好戏都经过几代人打磨,所以耐听,中国人语文水平退步已经很厉害了,这体现在日常沟通表达的贫瘠,体现在公开场合说话的文学性的稀缺,体现在难得看到好剧本和好台词好歌词,短视频推波助澜,所有的文字都要配上画面才有人愿意看,人们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退化,反过来也就越来越难有耐心和能力去欣赏有点长度的文字,尤其是长篇小说,现在还有人读长篇小说吗?还有人在写吗?

但一个人心中有一两部长篇小说是不一样的,因为意味着你不止拥有自己的人生,你同时拥有了别人的人生,当你在自己的人生里遇到困境,无力无奈之下,那些别人的人生会让你共鸣或警醒,尤其是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越剧《红楼梦》把中文世界一部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用一个孩子能够理解的最好的方式,最美的样子,降临到我面前,于是幸运的我被稳稳托住了,被疗愈,照顾,陪伴,直到现在。

多么感恩,在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遇见了可以用一生去阅读的书,用一生去喜欢的音乐

关于童年和红楼,我还写过:

宝玉为何能懂黛玉的离丧之痛?

千山万水,不过是童年三公里

从此再无外婆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驻演 | 道不完的红楼情,唱不尽的越剧《红楼梦》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回老家过假期了?
(原创)家常记事:来异域“插队”半年的小外孙"返城"了
相信每一个钟爱越剧《红楼梦》的人,都会有你心中想说的话
为何越来越多孩子是外公外婆带的?我们来一探究竟!
无处安放的孤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