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省文保单位乔琳公祠,红色地标英名扬
慕名前往乔琳公祠,听闻这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所,曾为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秘密据点,2019年5月荣获“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乔琳公祠有许多热血青年参加革命,里面有8位青年男女,后来结成了四对“革命夫妻”,成为梅州革命历史上的传奇佳话,其中张荣娇(叶芬)还是解放初期梅县第一任女县长。

“乔琳公祠” 红色地标英名扬

文/赖俊权

 

典型的客家建筑古韵浓郁,守护传统文化

对一个城市来说,留住历史文脉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来到乔琳公祠,这里高楼林立,与万达广场、东汇城、时光梅州相距不远,剑英公园、红色文化公园毗邻而居,这是梅州江南新城的一部分,有新建的乔琳路和乔琳公园,集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于一身,成为家门口的红色讲堂。

乔琳公祠俯拍图
行走乔琳公祠,这是一座建于明代末期的典型客家建筑,大门上书“乔琳公祠”,门联是“青钱世泽,金鑑家声”,四周有不少牌匾和人文历史介绍。该屋坐西向东,占地约20亩,为三堂四横一附杠结构,由禾坪、堂屋、围龙、横屋等组成,后面有围龙“化胎”,房屋端庄大气,错落有致,有大小房间69间。据老屋资料,公祠先祖张氏从福建上杭迁徙至蕉岭高思,四世于明末在这里开基兴建,清以来多次重修。我们造访乔琳公祠,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的牌匾上看到相关公祠介绍。

进入门楼,厅堂内有参加革命活动的同志照片,让人深受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浸润与熏陶同时,也感受红色文化氛围。祠堂里的“清河堂”匾额格外醒目,也悬挂有楹联“乔琳开基历经四百春秋源流远,先祖创业繁衍万千子孙沐恩长”等。这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建筑,告诉大家要铭记根本,继承祖德、忠孝传家。

流连其间,大受裨益,让人感慨、深思,得到心灵上的触动和升华。

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秘密据点,见证红色岁月

徘徊老屋,感动我们有四对“革命夫妻”,张荣娇(叶芬)、张小诚、张锦章、张喜生、张顺生、张淑庆、张潜娥、张利娇等进步青年在这里参加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为发展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力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资料记载,1942年至1949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乔琳公祠先后有一批进步青年投身革命事业,因乔琳公祠群众基础好,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把它作为游击队活动的秘密据点,经常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和开展革命活动。周围的群众自觉为他们站岗放哨,还用“箩担”挑枪支弹药、粮食到梅南游击区。

乔琳公祠正面图
查阅资料,东江纵队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朱德同志曾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翻开历史,1946年共产党人刘解珍挺着大肚子在乔琳公祠上厅侧廊办起了妇女夜校,为周围妇女送来文化知识,也送来革命最初的热情;1947年以乔琳公祠党小组张荣娇为首的几位年轻人受命紧急筹资,为梅县游击队筹集经费;1949年,乔琳公祠党小组刺探敌军情报,为梅县解放起到积极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新中国成立前,乔琳公祠的热血青年为革命不怕牺牲,为家乡解放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张荣娇还在病重期间留下遗嘱,把自己一生省吃俭用存下的一万多元全部交给市委组织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令人感动。

此外,2019年从梅江区三角镇乔琳公祠走出的4位九旬老革命张锦章、张风祥、张利娇、张兰,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赓续红色血脉,让传统文物焕发生机

烽火岁月写峥嵘,和平年代续新篇。作为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客家围屋,乔琳公祠人才辈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乔琳公祠的后代子孙有不少考进了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博士生、研究生不断涌现,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据介绍,乔琳公祠无论是外出谋生的华侨、港澳同胞,还是在家劳作的妇女,他们均克勤克俭,勒紧裤腰带都要供子女读书,他们始终心系家乡,出资修缮祖屋、捐资助学,积极为当地村民谋福利。

探访乔琳公祠,这是梅州城区古建筑的代表之一,祠堂既是客家特色的围龙屋,又是抗日和解放战争年代广东东江纵队粤东游击党组织上传下达的秘密据点,曾有一批进步青年在这里走向革命,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更为城市发展培根铸魂,围龙屋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的宗祠文化具有慎终追远、报本思源、薪火相传、凝聚血亲等功能。目前这里成为颇受市民欢迎的传播红色文化的场所,大家在这里开展文化宣讲、亲子活动,不仅让大家了解名人事迹、村史村情等传统文化,还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座红色建筑,展示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诉说着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见证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一条带有红色底蕴的道路,也是人们信仰的灯塔,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路”“文化路”,目前乔琳公祠及乔琳路等,已成为江南新城的亮点,以其独特的文化,连接剑英湖、城市展览馆、科学技术馆、城市绿轴,诠释家与国、历史与未来、红色与传统、守望与传承,仿佛都无声地凝结在一起。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宝贵历史文化绽放光彩,打造成为一个辐射面广、受教人群多、社会效益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传统文物焕发生机活力,正是乔琳公祠以及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她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上,续写“古今交融、诗与远方”的崭新篇章。
图文/赖俊权
作者简介: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梅县区作家协会副会长,梅县区摄影家协会副会长,梅江区作家协会副会长,梅县区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梅县区文艺创作协会副会长,梅县强民体育会常务理事,梅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等,是一位坚持40余年文学创作、编辑写作、设计摄影、品牌推介的追梦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州梅县松源红色苏区、革命历史记印, 李东明老革命简介
【服务900】分类管理!第一批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名录公布
[玩转大鹏]寻访东江纵队红色印迹
乔琳
寻找国立中山大学毕业生东江纵队两广纵队陈保仁的知情人
中央九月来信首次传达会议(即松源会议)对古田会议的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