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科教融合资源集散地【优秀案例】


 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国家首批实施“985 工程”“211工程”,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具有科教融合的显著优势,但同样面临以下问题:

  1. 教学资源的建设由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以及各个学院等教育部门和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等支撑部门参与建设,教学资源和获取通道都相对独立,缺少统一管理和利用平台,不利于师生教学活动的开展;

  2. 科研资源的积累和科研过程的记录分散在学校的各个科研课题组中,全校范围内的共享不足;

  3.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对科教融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教育与科研互助增长的良性环境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科教融合信息化平台记录科研过程、保存学术成果,获取信息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面对上述问题,学校启动了“科教融合的教育科研资源中心与学习平台”项目,通过科研与教育资源中心、知识体系推荐引擎、应用及资源开放接口这三大应用模块的建设,构建易用、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科教资源积累与应用平台,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科教结合机制,实现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建设与积累,促进教学科研融合,提供终身学习的环境和资源,促进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

搭建科教融合的资源中心

  科研与教育资源中心解决了科研和教学资源建设、汇聚、积累、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将教学部门的教学资源、科研团队的科研数据和过程记录以及师生在此平台上的科研、学习等过程活动记录下来,形成科教融合的资源。中心实现了从数据存储、素材收集、课件制作、在线学习、课程点播、互动交流、评价评估、资源共享、科教融合等一系列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集散地。

  1. 通过课程、素材、群组、分享以及自定义标签等功能的实现,支持师生互动的科研和学习环境,实现了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2. 支持了知识体系的定义和自我完善,实现了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行为的记录和聚类,实现了资源的个性化推荐。

  3. 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级管理,支持多层次、多种类的资源建设与积累。

  4. 提供简单、易用的课件制作工具,可将素材制作为课件和网络教程,降低课程制作的门槛,将课件制作变成一个高效、有趣的过程, 提高满足感和成就感。

  5. 实现与学校统一通讯平台、桌面会议系统、网上课堂等基础平台的衔接,实现用户、应用、资源等层面的系统集成。

  6.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的集成,实现了学校所有师生员工及校友,以及中科院教育云的用户均可访问。

  7. 通过支持用户对科研和学习过程的信息化积累,汇聚中国科大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科研资源以及网络公开课资源。

  8. 系统采用云计算与云存储系统,实现科研与教育资源中心的智能扩展以及资源的海量存储。云存储系统为个人和教学科研群组,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服务,可将日常教学科研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统一存储与分享,帮助个人或团队进行资源的收集、建设和积累,实现公开、私密、群组等多种形式的共享和分享,让所有参与者既是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者。支持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相互贯通转化,实现教学科研资源的积累。

应用智能化的推荐引擎与知识体系管理系统

  推荐引擎与知识体系管理系统更好地让学习者准确地获取所需的资源,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指导。

  (1)推荐引擎,通过对用户访问行为及用户所学习或关注的知识进行记录和分析,基于用户或资源的协同过滤、分类、聚类等学习算法,进行资源索引和知识关联推荐,为用户提供相关内容资源的推荐服务,用于对教学科研过程的指导,完善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支持。

  (2)知识体系管理系统,建设和完善知识体系。通过梳理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各类知识的结构,通过学科分类和标签系统,将资源与知识体系匹配,经过推荐引擎,融入教学与学习过程,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由于不同的学科和知识领域,所涉猎到的知识广泛、交叉,相对比较复杂,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需要依靠各个学科的老师和学生长期的积累和修正,这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和完善过程。

统一规范用户与资源开放接口

  遵循统一信息标准规范,开发开放用户、应用与教学科研资源的接入和交换接口,实现不同相关系统的用户互认和资源索引、交换,最大限度地解决系统内与系统之间资源的共享问题。

  (1)接入学校的统一身份认证,并和中科院教育云的统一认证互认。

  (2)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定义了符合共享课件资源SCORM V3 标准的内容包装XML 和接口,部分经过授权可以用于共享和交换的资源可以自动生成XML数据包,通过数据接口进行系统间的资源交换。

  

成效与经验

  科研与教育资源中心遵循“科教融合、过程支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的理念,从国内外范围内收集科研和教学资源,实现海量教学资源的管理和积累。目前,科研与教育资源中心收集学校制作、公开课程的总数达到2500 门以上,12000 多节,10000 小时以上点播视频。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的集成,实现学校所有师生员工、校友,以及中科院教育云的用户实名制访问,每位用户拥有各自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群组和互动空间的建立,将团队教学、小组学习与科研团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个人、科研团队、学习群组等不同形式的终身学习,将科研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有机统一,实现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的转换,使得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不断完善的资源管理和基于知识体系结构的资源分类和标记,支持个性化的推荐系统。

  系统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科学与合理、性价比高。基于OpenStack 开源平台搭建的校园计算云,基于OpenStackSwift 开源软件搭建存储云,投入小、安全稳定、扩展性好。系统架构设计合理、拓展性强,可实现分布式部署,资源集中交换,适合按区域(地区、省)、学校联盟、行业学校进行部署推广和管理运营,使得各参与单位的自主性和可管理性大大加强,同时能通过资源目录,资源接口保证资源、用户可以相互共享、组合、使得资源得以流通,促使系统的功能和效益最大化。(责编:王左利)

专家点评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技大学通过“科教融合的教育科研资源中心与学习平台”构建了科教融合的资源中心和师生网络空间,建设了丰富的科研资源,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研究型大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梳理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建立了学科4 级知识体系,构建了知识体系管理系统与推荐引擎。基于学科分类和标签系统,采用协同过滤、分类、聚类等学习算法,进行资源索引和知识关联推荐,为用户提供相关资源的推荐服务。用户覆盖本校师生、校友以及中科院教育云所有用户,实现了与其他系统间的资源交换,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该项目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教育厅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构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教资源平台,推进了学校科研、教学等各种资源的建设与积累;在技术平台的研发过程中,与研究生院和教务处紧密合作,建设科教资源,形成了师生协同工作的教学与研究融合机制。未来需进一步聚焦本项目的核心研发内容,支持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加强教学信息化评估评价机制、信息化教学师生激励机制、科教资源共享利用机制等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源的分享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8月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聊聊大学(20)——什么叫科教融合?
首发|科教融合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
科教融合,育人为本 | 推广
[首藏作品](6501)学生专利“大丰收”,源于这里独特的育人模式
科教融汇视域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内涵
高教头条 | 现代大学本源是科学研究的支撑和引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