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叶永烈老师的《写作的秘密》

我在给孩子买科普读物的时候,有人推荐叶永烈老师的书,这才认识叶永烈老师,我一直以为叶老师是一位科学研究人员,原来并非如此。


叶永烈老师是谁

叶永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写科普文章,出版了《碳的一家》,后来参与编写《十万个为什么》,是此书的主要作者。这些我们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小灵通”手机,这个“小灵通”之名就是出自叶老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后来我们所熟悉的联通,网通,铁通,全球通,都有一个通字。手机漫游也大概是出自此书。

叶永烈老师并仅仅是一位科普作家,他还是文学家,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家,著作等身。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依然写不出好文章?(套用一下流行语。)

  1. 不动笔墨不读书,下笨功夫。

读书的时候批注点评的做法为我们所熟知。

然而,叶老师却是这样一个“笨人”,他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动笔墨,做笔记,没想到他编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小词源》,把名言、名诗、名句,写景和写物精彩的语句都用小本本摘抄了下来。叶老师日积月累积累了一千九百多条成语,谚语歇后语九百多条,美言佳句更是积累无数,最有意思的是,他有一天突然对“然”字产生了兴趣,研究起来,然后积累了带然的词汇高达一百多条

我们读书的时候也会抄录名人名言,可是我们抄了多少天多少本呢?我反正是一本都没抄完,全贴上了明星画。

叶老师在学生时代所下的苦功夫,让他在后来写文章时能信手拈来。丰富的词汇是一个文章的肉身,光有骨架,没有丰富的词汇文章也会显得瘦骨嶙峋,毫无美感。名言佳句是前人提炼的精华,也可以增加文章的光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理我们都懂,可是真正做到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叶老师所下的笨功夫,真是让人望尘莫及。

谈什么写文章?连现成的好文好句也没能积累几句,我不免心中觉得羞愧。

2.培养好习惯,严谨、有条理又细心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作家是艺术创作者,大都是个性十足、放浪不羁又或者是不拘小节的人。叶老师却全然不同,他具有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有条理和细心。

话说严谨,叶老师每天都会查阅《辞海》,他的《新华字典》和《英汉词典》已翻烂了。为什么呢?叶老师觉得作家也会写错字,而且作家写错字的危害更大,会影响成千上万的读者。所以他经常查字典,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错别字。

叶老师还语重心长地强调了养成有条理的习惯的重要性。

每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养成严格的条理习惯并且应当从小养成,从一开始学习就注意条理化。有条不紊,会使你在学习上事半功倍,提高效率,同时也会促使你的思维条理化,工作条理化,以至写出的论文、作品,也有条有理。

我跟赞同叶老师关于条理性的看法,如果生活日常都一团乱麻,浑浑噩噩,怎能写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文章呢?

叶老师有随手记的习惯,他读的书很杂,藏书胜过普通图书馆,写作面也很广,什么题材都写。他的笔记、手稿还有剪贴的报纸也非常多,他就把他们严格分类,对号入座,把其中一个书橱设计成十五个抽屉,就像中药店,对他们进行分类保存。

仅仅分类保存还是容易搞混淆的,放回原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这样坚持井井有条的习惯,叶老师找任何资料就像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

叶老师的细心也是让一般人望尘莫及。

从自己小时候的成绩单,照片,发表的作品的日期、刊物名称,自己写的文章的几稿、寄出的信件、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等等,凡此种种细枝末节的事情,都详详细细、不厌其烦地做了记录。

没有足够耐心和细心的人,不怕麻烦的人,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这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

像我这种没写过几篇东西(称不上文章)的人,都从来不记录。试想叶老师那是著作等身的人,像读者来信有时候一年都有一千多封,他也是一封一封的按照时间顺序装订成本本。

我想从叶老师不厌其烦地举出自己的例子来谈写作的体会,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我总想学习别人写作的经验,然而却还是我笔写不出我心的原因了。


叶老师写作体会的精华

1.学问要专,读书要杂,做知识的富翁。

读书杂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写文章才能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生活,写出更引人入胜的文章。最起码不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从而闹出笑话。

大白话,就是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重要的话说三遍。

但是有学问的人,能把重要的话给你讲得形象又深刻。

2.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

写出好的作品,关键在于构思与众不同。

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懂,就是要立意新颖,可是写作最艰难的地方就在这里,当然乐趣也在这里。

怎么办?

构思独特,取决于思路是否开阔。

就像下棋一样,思路开阔的人,一下子可以相处一步棋的七八种以至十来种方案。从中进行比较,挑选出最佳方案,往往能出奇制胜。倘若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点子,那就很难胜人一筹了。

见识多,思路活。(这不就是《刻意练习》里的心理表征的观点嘛,果然知识都是相通的,前人不欺我)

点子来源于底子。

打“底子”的办法之一:多读文学名著。一边读,一边琢磨文学大师们的构思。

那些作品能够成为一代名著,在构思上都是独树一帜的。读多了,触类旁通,点子就多,思路也就开阔了。

打“底子”的办法之二: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生活丰富了,思路才能开阔。

打“底子”的办法之三:勤学勤练。

3.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指观察生活不能局限于一点,要联系前后、左右以及历史加以挖掘。

由表及里指要用透视观察法,穿云拨雾,深入挖掘。

说白了就是要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叶老师又是深入形象地跟我们上了一课,要写出“力透纸背”感人至深的文章,不仅要深入思考,还需要全面思考才行啊。


这本书就是一本干货

叶老师的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干货,没有理论,全是方法。叶老师就像我们的一位前辈,坐在我们面前耐心地分享他自己的写作历程,毫无保留地介绍他的读书方法,更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哪些好习惯有助于你写作。他没有居高临下,而是跟大家分享他的写作体会,到最后还分门别类地总结了怎样写各种文体的作品。


最后

后来查资料才得知叶老师已于2020年去世。

以后一定多读叶老师的书,我想这是对叶老最好的怀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小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
初中的学生底子太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底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张中行谈写作
如果你没有把问题想明白,就不可能把问题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写清楚。
要想成为大佬,你需要做到这三点:1.对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