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书架上有这么多书,大体来说,是件幸福的事,但也有烦恼

和我相熟悉的人都知道,我喜欢书,尤其是旧书。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网名叫“食书虫”,我想,这个比喻对我也很适合。但如果说我藏书,或者再在这两个字后面添一个“家”字,则完全谈不上。我只是喜欢书,并且随着年岁增长,喜欢的领域越来越窄,比如先些年,我很痴迷文学,尤其是诗歌,现当代各派诗人们的大作收集了很多,总起来,少说也有千余册,但这几年里兴趣点完全不在这些上了。现在我只关注历史,尤其是现当代中国史、民间历史和中共党史,偶尔也会看看古代史。古代史很有意思,足以见微知著,以古鉴今。


我也曾好几次处理过一些先些年的文学书籍,主要是因为家里书房小,书堆如山,没地方放。有一阵子,还想把上千本诗集都给处理了,最后还是忍住了。我和妻子是因为诗歌认识的,可以说,诗歌是我们的姻缘红线。痴迷诗歌的那些年,生活虽然漂泊无定,但心里是非常松弛和自由,不如现在,虽然生活质量好了很多,但幸福感似乎并不如从前。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想了很久都不能明白,姑且认为是“时代病”。



从十五六岁买书到现在,算上老家的、寄放在朋友处的和我自己家里的书,零零总总最少该有五六千册左右的书,也不算少。前年搬新居,专门请木匠打了一面四米多长、将近三米高的书墙,两年多过去,如今早已塞的书满为患。每次买了新书回来,最头痛的就是给它们找位置。从长远来看,也不是个办法。只能努力赚钱,再买大房子。小时候,老师给我们出作文题——我的理想。我说将来要做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现在则不这么想了,只想能再有个大房子,腾笼换鸟,把现在的居所改造成完全听从我一个人自由支配的书房。从前的理想很抽象,现在的理想很具体。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拥有这么多书,大体来说,是件幸福的事。但也有烦恼,比如说,我经常会被朋友问到:这么多书你都看了吗?每每此时,我都会很尴尬,倒不是因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而是觉得这这个问题实在没有回答的意义。老实说,五六千多册书,我并没有都看过。甚至其中有一半,我都只是翻了翻,没有认真读过。随园主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大多是对于想读书又没书可读的人而言,可有了这么多书,又没有一一读过,岂不是故作姿态附庸风雅吗?完全不是。对我而言,很多书都属于资料,也就是在写作、钻研过程中作为参考文献要备查、对读等等,有时候,千方百计买来一本书,很可能就是为了看其中几页或几行内容。有时候,买了很多书,也不知道将来写哪一篇文章、钻研哪一个问题时会用到,但看到了,就想买回来。



这样说来,就会有另外一个问题:这么多册读书,大半都没读过,那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其实比上面的问题要重要得多。中国古代,知识体系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门类,远没有今天的西方知识体系分的这么详尽和繁多,世间所有的学问都被装进这四大门类中去,因而古代的读书人,一辈子都是在这四个门类里做文章。但是,这四个门类里,收纳的知识和学问又极其繁杂,一个人充其一生,也不可能将这些书全部读完。怎么办呢?重要的办法就是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孔孟及诸子的书,如《十三经》等。孔孟及诸子之后,人们读书做学问,基本都是围绕他们的经典进行发展和延申。以儒家为例,自孔孟以降,就再也没有谁能超越他们创造新的高度,即便是王守仁、朱熹这样杰出的思想家,都未能另立门户,独成一家。从这个现象来看,经典的意义和地位非常重要。



再就现代知识体系而言,读经典仍然非常有必要,甚至是读书的便捷法门。一个人如果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感兴趣,那么就一定要去读有关这方面的经典著作,比如喜欢西方文学,那就一定要多读这方面的经典,英国的、法国的、俄国的、意大利的、美国的,欧美几百年来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们,不说如数家珍,至少也要头头是道,知根知底。如果一个人口口声声说他喜欢西方文学,却连莎翁的大著都没看过,多半属于伪喜欢。读经典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经典是灯塔,也是基础。只有读过了经典,才能谈得上创造,才能在二流、三流的著作中分辨出良莠与对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0个最经典的世界文学典故(涨知识)
【文学评论】温智慧:诗歌阵营一峰驼影--2018年2月4日立春日漫谈恩克哈达诗歌
把“阅读”这件事拉下了神坛 | 陈童·早茶夜读第176夜
学习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尤其是超越过去的见识
一个人,不一定要有多少知识,但一定要有见...
知识与见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