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致良知”——阳明四句教阐释

“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思想探索的结晶,也是其一生教法的总结。这既是“心即理”的思想倾向,也是“知行合一”命题的深化。阳明认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既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传习录》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良知根源于人的至善的本性当中,且它是人的一种随时能够分晓是非善恶的能力。 阳明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第一句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心是不存在善恶的,因为心只有驻于外相,才会分出善恶。

人的本心不过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它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所谓善恶,都是人在自我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根据自我与世界的利害关系而提出的。

刚出生的婴儿,自我意识还未形成,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本能。他和你争抢食物的时候从来不顾及身边其他人的感受,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便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起来,这个时候我们不会用“自私”,“霸道”,“不懂得尊重”……这些带有恶的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评价婴儿。同样地,当他们吃饱喝足了开始呼呼大睡,不再无理取闹,或是晚上对着疲惫了一天的父母咧着嘴笑令他们开心的时候,我们也很少用“懂事”,“善解人意”,“尊重”……这类含有褒义的善的词语来形容他们。因为婴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于本性,他对自己所做之事没有丝毫的觉解,换句话说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他的行为是无关乎于善恶的。

用佛法表达就是:不驻色声香味触法,生无所驻心。因为只有这颗心才是不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本有的心,其它心都是根与尘相到相触,依真心如来藏所出生法,故是有所住的心,只有这个真心如来藏本即无所住,因此才能具有不住色布施、乃至声香味触法的布施的特质。

有善有恶意之动

当我们产生意识的时候,就一定会去区分我与世界的利害关系,这等同于弗洛伊德主义指出意识是处理本能与道德之间冲突的工具。意思就是说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判断必然会受我们主观意识的影响。 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时,不论你是凡夫俗子还是圣贤,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要占为己有,但是就在这一瞬间,你的意识就会告诉你这样是不合乎公序良俗的,前者是本能,后者是道德,意识的作用就是在调和本能与道德之间的冲突,这个时候就是在区分我与世界的利害关系。

心之本体即为良知,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存在于未发之中的,当我们产生意识活动的时候,这种意识必然会附加在外界事物之上,这个时候的意识就有了善恶差别,意识活动区分善恶,影响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要清楚,阳明在这里只是一个陈述句,他并没有评判有善有恶是不对的,因为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具有主观意识。 在佛法中这叫“分别心”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为何?善恶的标准,道德的准则,善恶好坏的念头起来之后是怎么知道的了,能知的这个本体其实就是道,良知是我们内心的灵明,是与天地万物为一的至高存在,它会告诉你意识到善恶。

如同康德哲学中“先验”的概念,先于知识经验之前,良知“像头顶的星空一样恒常存在并与内心的道德遥相呼应”,这是与生俱来本来就根植人性的能力。同孟子的性善论一致,每个人都有区分善恶的本能。“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侧隐之心焉”,这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最初反应,这使我们自然而自发地知道善恶是非,这便是良知,是本性的体现。

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并非是不懂得善恶,而是其先天的良知被后天的私欲所蒙蔽住了,他们暂时无法真切地感知善恶。你问一个抢劫犯为什么要去抢东西,他可能会告诉你是因为生活所迫,而不是天生就觉得那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既然如此则说明人的“心”是灵明的,能动的。王阳明的门徒惯于说“满街都是圣人”,就是说人人都有良知,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在佛法中这叫“自性具足”。

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道了善恶的渊源,也懂得了善恶具足于心的道理,怀揣着知善知恶的良知,然后要去干嘛呢?

格物。就是去“知行合一”的这个世界中磨炼,良知已经告诉你了是非善恶,这是“真”,真知还要真行,所以还要用这个“知”为善去恶,让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情内合人心,外遵天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尘埃染。”良知存在着的根本性缺陷就是容易受到私欲的蒙蔽,这是由于良知必须发用流行于是非知觉中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对于现实的人生来说,良知自然是非“致”不存,只有在致“良知”的道德实践中,“良知”才能真正发挥其随时辨别善恶,知善知非的作用。

你无论想到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还是想到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都很正常,一切道作用于人,都只有一个终极目标,支配人去顺应道的运行。

在佛法中,这叫:修一切善法,得无上正等正觉。

作者 凯文

各位思庐的读者大家好,我是凯文,一名哲学专业在校学生。

喜欢隔三差五地输出一些细碎想法,只为将自己的逻辑观念更加系统化,既是经验,也试图说服自己一以贯之,只愿在“做自己”这条路上能够走得更远一点。

体味哲思乐趣,感受哲学魅力。仅此一生,让我们竭尽全力——走出洞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学》精髓之王阳明四句教.
关于王阳明论“善恶”的解析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四句教,善恶只在一念间
阳明心学“四句教”的理解
▪【推荐】“诚意”与“正心”:致良知工夫的两种路径 | 段重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