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辉:如果人生的后半程只能留一部书相伴,《红楼梦》是我的首选

文章摘自《平均分》康辉

曾经遥想,如我这般,若在古时候,该当是个读书人吧?读书是工作,更是生活,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之后的一辈子仍然是读书、读书。这算得大多数读书人心向往之的人生轨迹了吧?可我始终怀疑,这样的读书到底有多少乐趣?纵观史上,那些郁郁不得志或仕途坎坷的读书人,一蓑烟雨,书剑飘零,倒流传下来无数汪洋恣肆、神采飞扬的诗词歌赋。各种苦乐,唯有当事者自知。我还是坚持认为,苦读至“头悬梁、锥刺股”,那是为了人生的进阶,却没准儿已失了读书的本意。读书,应该是充满乐趣的。

很庆幸,自识字始,一本书若读来无趣,哪怕作者是大师巨匠,我也从不勉强自己。若只是完成读书的任务或为了引作谈资,又能从书中得到些什么呢?不如暂时束之高阁,待今后发现引人之处,再重新捡起。而且,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变化,越来越发觉,以前味同嚼蜡的书,如今反而能读得津津有味。也越来越体会到,那些急就章似的应景之作,或许味道清甜如夏日的汽水,可要说到真正的滋养,还得是漫长时间熬煮的老火靓汤,经过岁月浸润的文字自有一种底气在。

现在的书太多了,多到泛滥。可读书却变得难起来,要大浪淘沙般地甄别、选择,就已经令人疲倦不堪了。于是,干脆把读书这事交给别人吧,有《百家讲坛》啊,有各种有声读物啊,别人消化反刍的不都是精华养分吗?听书吧,省心省力,正适合这个飞快的时代。只是,读书的乐趣也由此减少了许多。甚至这样胡思乱想过:今后,读书会不会变成少数人的专利?读书会不会变成一个需事先焚香沐浴的仪式?细思极恐,还是趁着能读书时,多多享受一点乐趣吧。

读书的乐趣,在书,在人,也在地方。那么何处读书最快乐?我以为,一曰枕边,一曰厕上。郎中大夫大概要诟病了,前者影响睡眠,后者带来便秘,可这两处偏偏最适偷闲怡情,要不怎么那么多人说书香才能伴人入眠,厕上才是检验一本书是否引人入胜的试金石啊。记得数年前的某日,电视里重播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葛优饰演的李冬宝和吕丽萍饰演的戈玲正为篡夺主编权密谋如何改版《生活指南》杂志。

李冬宝摆了一床的书刊,要戈玲挑出最吸引读者的。戈大编辑正犯难这标准太难界定,李大编辑得意地指点迷津:“上厕所的时候看的书是最好看的。”登时大乐!不管别人怎么想,我真觉得“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枕边厕上不是随便放几本书即可,枕边厕上最宜那些爱读、常读、熟读、“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而且一定要是随手翻开,不拘哪一页、哪一段、哪一行,都可以读下去的书。有时读两段,忽然神游不知几何,待回过神来,照样接得下去。枕边厕上书就如彼此可见最不拘形迹样子的亲人,如对坐无语而毫不尴尬且偶尔对视可会心一笑的老友,当此时,读书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此标准,常伴我枕边厕上的这几个亲人、老友,确定将莫失莫忘,不离不弃。


如果人生的后半程只能留一部书相伴,《红楼梦》是我的首选。最早读《红楼梦》还是在字不大认得全的年纪,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4年印次、以程乙本为底本的120回本,全四册,如今已翻得书页脱落,自己重订并包上书皮。也购得全新几本红楼,放入书柜,赏心悦目,但枕边厕上留的仍是旧书,总感觉触手生温,已是身心的一部分。

一部红楼,好就好在其巨大浩瀚的丰富与复杂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眼中恐怕不止一千个《红楼梦》。我看到一,你看到十,他看到的可能是百千万亿兆……直至无穷尽。鲁迅评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毛泽东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红楼梦》,不看三遍是没有发言权的”;至少把红楼读了二三十遍的蒋勋,“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白先勇读红楼大概是代入感最强的一位,人事变幻,白云苍狗,《红楼梦》“是一阙史诗式、千古绝唱的挽歌”,也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

我读红楼,也逾四十年。儿时读红楼,先是为了查找、印证越剧电影里情节的出处,很奇怪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何需这般皇皇巨著?后觉得里面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模模糊糊,怎么反不如电影里那般鲜明?少年时读红楼,难免是为了可供与同龄人交谈时炫耀的资本,又哪里耐得下心来细细读取其中的缠绵悱恻,什么“葬花吟”“红豆词”,还不如刘姥姥可笑,不如茗烟大闹学堂精彩火爆!青年时读红楼,自然已识得满腹的情愁,但同时满腹的叛逆,直认温柔乡就是蚀骨的深渊,只恨宝玉为何不早早离家出走?中年时读红楼,竟开始寻找那些禄蠹才关心的仕途经济学问,也尝想,若是真的人生,兰桂齐芳难道不应该是贾氏一脉必以全族之力去挣的好命?谁可忍心从此真的“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今读红楼,却每每掩卷,五味杂陈,欲说还休,颠来倒去的只是鲁迅先生那八个字:“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也越来越理解白先勇先生那“一曲挽歌”的评价。

这是家族起伏的挽歌,是浮生若梦的挽歌,也是文化兴衰的挽歌,是眼见着却无能为力的痛于死别的生离。艺术家本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艺术创作又有着其自然而然的生长,便使得红楼一梦带有某种强烈的映射与预言般的色彩。曹公一族由盛而衰的康乾时代,也正是当时的中华文化由盛而衰的时代,辉煌的顶点也可能埋伏着衰落的起点,“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荣”“宁”二字,意何指,竟沉痛至斯。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写家国恨,却写出了人类亘古以来宇宙八荒的神伤,《红楼梦》何尝不是如此啊!

以一生来读红楼,就如入太虚幻境的宝玉。初初浑然无知,待历经了红尘一番历练,再入,再见那册上的字,便可见以往看不到的斑斑血痕,方觉人生其实并非一梦,那些哭过、笑过、热爱过、怨恨过的,全都刻印在那大青山青埂峰下的顽石上了。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部《石头记》,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部《红楼梦》。

我不是文学评论家,做不到从结构到形式到手法全方位的分析解读,只是以一个读者的角度,来品味《红楼梦》的伟大。伟大的作品在巨大的丰富性之上一定有其极致的典型性,这典型性就在那些人物上。红楼人物林林总总几乎不下千人,有的被写尽一生,有的只闲笔一宕,却无不栩栩如生。这典型性又绝不标签化,尽管宝、黛、钗、凤等都有其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但读红楼多了,自会认识到他们哪一个只是平面人物。

比如我看黛玉,少时只觉得她真真如凤姐所说是美人灯,弱柳扶风虽自有一种风流,但脆弱的生命让人憋闷。如今,却愈发看到了黛玉的强,其实她哪里弱了?一个人的强弱在于内心,黛玉自始至终知道自己要什么,且从来不回头,不屈从,不放弃,她足够自我,足够坚韧,要是真能弱一些,软一些,或许还不至于那样痛。黛玉自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其实她早已知晓,“质本洁来还洁去”,自己给自己一个花冢,该去时,去便了。黛玉焚稿是后四十回里极精彩的笔墨,高鹗此节写的是真黛玉,那份决绝还不够强?若曹公本意真如刘心武先生考据,黛玉最终乃蹈水自戕,一弯冷月葬诗魂,那更是黛玉本玉无疑了。

红楼人物,纯以喜爱程度论,湘云是我第一得意之人。这个“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的女子,是红楼中最最健康明朗的。是因为她没有黛玉敏感,没有感受到命运可能埋伏着的风刀霜剑吗?恐怕不是,一个比之黛玉有外祖母时时疼爱、有患得患失但终了然于胸的知心人,同样寄人篱下还有每天做不完的女红活计的湘云,其实更早体会了世态炎凉、人心难测,岂不是更有资格抱怨与悲泣?可正像与黛玉中秋联诗时湘云所说:“我就不似你那样心窄。”按照一些红学家的探轶,曹公原本中最后与宝玉共承俗世风雨的是史大姑娘,那些红楼女儿中,黛玉早去,宝钗固然有远虑有近谋,但心劳智忧,未必能真正共一生,想来唯“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才能有真正承受苦难的肩膀吧。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有一种全知般的视角,蒋勋所见的处处慈悲,就是作者始终怀着对每一个人的悲悯,这种悲悯就是让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因果,哪怕赵姨娘和贾环这样被认为是曹公写的最表面化、最脸谱化的人物。以前读红楼,看到他们,就觉得曹公有一种掩不住的厌恶,从头至尾让他们做着不堪事、荒唐事、尴尬事。但近来,却好像读出了也许连曹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他们的行为逻辑。他们是卑微的主子,是心被禁锢着的奴隶,他们被时时提醒着自己的卑微,也便时时要做出壮大的样子来给自己支撑,不如此又如何在命运的主宰者面前显示存在,进而获得命运可能的眷顾呢?那些明眼人都觉愚蠢的举止、话语,又焉知不是他们必要这样才能纾解胸中苦痛的故意为之?这就是《红楼梦》,让你看到的是每一个人物的生活,也看透每一个人物的人生。他们是曹公创造的,也是在曹公创造的这个红尘世界中自己生长出来的。

《红楼梦》的好,还好在文字,说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字运用的巅峰毫不为过。今天的《甄嬛传》让一众年轻人为“甄嬛体”惊叹,可知那不过是红楼文字的浸润与影响?红楼文字好,好在可阅亦可读。不知是否职业让我养成了一种习惯,读书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读”出来,然而真不是所有文字都能畅快“读”之,红楼却总是让人“口角噙香”。中国古典小说较少大篇幅的叙述,也少见直接的心里描绘,人物往往是通过对话树立起来的,红楼梦更是集大成者。那真是言如其人,不仅贵族公子小姐们人人不同,仆妇小厮也是千人不同面,就说兴儿和茗烟,只听对话,任谁也不会把他两个混为一谈。能写得出“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的雅调,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乡野村话也信手拈来。红楼文字是最细腻的画笔,画出了形,更画出了神。

有人品评《红楼梦》中的诗词,结论是不过二流水平。殊不知这一样是“文如其人”,这些诗词就是书中人物笔下的,若大观园中冒出一个李白、杜甫,那才是荒唐,那反成了作者自己跳将出来的炫技。红楼诗词好,好在就是“这一个”。试看《葬花辞》,单读或许觉得不过尔尔,但整部红楼读罢,再回味林姑娘的泣血之作,那实是小说人物诗词中的第一流!正如香菱学诗,黛玉所言,“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红楼诗词立意第一。

后四十回常被诟病,原因可能很多,除质疑其情节设置、人物结局是否匿了曹公本意之外,我觉得对文字变化的不适也是其中之一。就我的阅读体验看,后四十回的文字确实晦涩了些,比前八十回少了些活泼泼的生气。白先勇先生是力挺后四十回的,认为前八十回是“兴”,文字自然华丽,后四十回主“衰”,文字自然萧索,所以阅读感觉不同,并不能说后四十回的文字不及前八十回。对此,我不完全同意,个人感觉后四十回虽有佳句,却无佳章,偶有佳章,终无佳构,时常像宝玉失了通灵宝玉。当然不能排除后四十回确是曹公残稿,由“程高”(程伟元和高鹗)删润而成,但单论阅读乐趣,反正我那最老的全四册中,最后一册比前三册都要新一些。

一部红楼,说不尽;一部红楼,读不尽。它是最伟大的中国小说,若以书为友,它就是最伟大的朋友。能有红楼,能读红楼,是所有中国人的幸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人都说《红楼》好,个中好处你可知晓?
旧物与深情【四】:《红楼》一书,实是旧人与旧物的挽歌
这是一个青春的王国:读《梦红楼》
《红楼梦》的“真”
当《红楼梦》变成一部侦探小说 - 文学畅读 - 青年论坛
花魂无觅处,谁忆潇湘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