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菌种代数”话题答复汇

前些天对于食用菌菌种“代数”的文章,收到很多留言,并因此开展讨论,现将有关讨论系统性编辑答复,以回报热心的读者,基于隐私的关系,讨论问题会隐去人名。体例方面,红色字体是网友答复,蓝色字体是我当时答复,黑色字体是我写本节时加的。
第一个网友回复:真菌的端粒太短了,一般只有几十到几百bp ,现有检测端粒的技术方法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误差也相对较大。关于食用菌的端粒,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做相关实验,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这个网友提供的信息说明几点,一是确实没有研究结论,其次它太小,这就很难说能够起多大作用,或者可能根本上没有演化它的功能。真菌虽然也是真核生物,但从进化树角度看,与动植物分道扬镳很远了。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网友,我认为他回答相当严谨靠谱,所以通过他的回复,佐证了我认为真菌二次菌丝分裂的无性繁殖方式,不直接带来退化。也就是说,种性劣变快的原因,不是遗传问题,所以应该从其他方面着手研究。
第二个网友回复:通常代数指的就是继代培养的次数,正常操作情况下的继代次数增加,也就是菌丝生长距离的增加、菌丝分裂次数的增多,导致的结果就是菌丝体中变异个体数量增加。劣变个体会拖累群体,已实验验证,机理未知。由连续继代培养导致的菌种退化真实存在,已验证。781需要统计学分析。
感谢分享经验,欢迎交流指导。
我认为该网友说的变异个体数量增加的说法,如果在可以扩散的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固体菌种,变异能不能突出?要么它被选择离开群体,要么它存在明显优势(生长速度),否则他的比例增加不了,而且作为群体的表现的菌种,也不能说绝对不变,而是不应该那么快,应该是在适当条件下改变比较慢,所以并不矛盾。事实上如果转管次数是主要问题,那么普通菇农尝试过自行保存菌株,和某些专门制种者的留存菌株相比,情况应该一致,但显然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另一方面,该网友提出的分裂次数问题,只有通过液体培养的增殖计数来研究,刚好我另一篇《菌种业的单细胞危机》谈到了这个方法的缺陷。所以,如果是这样,那其实和我谈的就不是一个事情了,虽然有数据,但不能说明问题。
我当时的答复是:没有机理的说法就不成立。菌种劣变的原因很多,不能不知道别的原因就推到转管上。781的使用,肯定是不存在劣变或者非常不明显,否则有的是替代菌株,这个不过是基本事实。无需统计学证明。
该网友还提到:感谢鄢老师回复。我上面提到的已验证内容,均有实验数据和图片支持,可供您参考。菌丝个体间交流方式,机理确实尚不明确,变异个体如何影响整体、多少数量的个体变异能够显著影响整体性状、不同变异个体间是否有影响差异有待研究。781是否退化、劣变,也很简单,收集781菌种做个亲缘关系分析即可,基因的变异最终会体现在表型上,毕竟全部样本平行出菇是很难实现的。关于菌丝自我复制变异率的问题,多有研究报道,可以给您传递原文供参考。退化不是臆撰,客观存在。祝顺!
我答复是:您可能在有条件的单位,我们现在实际上找不到过去的781了,因为转代后大家都不认为有问题,那玩意保留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不知道国家保藏机构有没有。可以告诉你的一点,是现在那些明显表现劣变的菌株。和若干年前的所谓第一代菌株是有比较的,香菇808就做过,但看不出问题。实际上你说的也就是个测序比较,现在看来,意义不大,一方面是不能测出核外遗传信息,另一方面是目前不能测出DNA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他测序不包含的东西。所以你这个说法,我不能苟同。

变异个体要表现,必须取得一定数量比例,这个基本原则请不要怀疑。
第三位网友讨论的内容不是观点本身,而是让我们了解到谬误是怎样问世的:之前听一个专家说过,理论上是越转越壮,但是因为病毒的原因导致菌种越来越弱。甚至退化严重。因此现在大部分都是转两代三代就不再继续了。
鄢老师,您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我答复:他发现有病毒了?如果那样,为什么还用?又在说退化,还有凭什么越转越壮。无限强壮?你最好告诉我这个专家的名字,或者只是你自己的意思。
好像叫刘dy,这是15年的事了,那时候我还上学,是学校食用菌研究所一个老师请他做指导。后来我感觉这个人吹得有点牛就没接着去听他讲课
你从来就没有认真了解这个行业,刘dy是专家吗?河南四大忽悠之一,谁封过他专家?骗子媒体收钱称他“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笑话有多少你打听打听。

你是哪个学校的?居然会请刘dy?
你真说对了,的却挺能忽悠,我曾经问他松茸有没有办法能种植,他跟我说松茸已经工厂化栽培了
黑龙江**学院,我那时候学的就是农业,那时候因为喜欢食用菌这行就经常跟搞食用菌的这帮人一起学习交流。后来有老师也不知道拖什么关系把他请过去了。

怪不得,您那边信息不灵。
第四位网友不是在文章后面留言的,大致意思是在他搞蛹虫草时发现转管次数不多就变了。
这个当然属于不假思索的说法,我不是说不会产生变化,而是说变化与转管次数基本上没有大的关系,他看到的现象,实际上没有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所以没有什么说服力。
第五个网友的意见,基本上和我一致否认第四个网友意见。
回复肯定还会有,但我只能写这么多了,否则没完没了,目前字数已经严重超标了。
对答部分是复制粘贴,错别字问题无需追究,看明白就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食用菌菌种的老化、退化原因与防止措施
食用菌菌种生产
香菇菌株“18”液体菌种生产试验及优势分析
食用菌病毒及菌种脱毒技术研究概述
菜籽果壳及茎秆的综合加工与利用
古田茶树菇茶树菇菌种茶树菇菌包菌棒茶树菇原种价格信息 - 第一商务网-做生意交商友的免费b2b电子商务网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