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晚期玉器②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玉器
userphoto

2022.08.11 北京

关注

1977年至今,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杨公乡的战国墓累计发掘4次,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是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化的重要资料。其中,以玉器最为精美。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谷纹玉璧,碧玉质,有墨斑,局部有土沁。直径13.4厘米,孔径4.6厘米,厚0.2厘米。两面均装饰谷纹,一面阴刻,一面减地浅浮雕。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兽面谷纹玉璧,碧玉质,有褐色沁。直径16.5厘米,孔径4.8厘米,厚0.3厘米,璧较大,略薄。两面饰纹相同,璧外缘和近孔边缘以单阴线为界,中部以两周阴线隔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谷纹,谷纹微凸起,呈旋状,其上又加阴线旋纹。外区一周饰3组双身兽面纹,兽面较宽,朝向内孔,以细阴线刻出,兽面两侧有伸出的肢体,细而长,似蛇身,交叉盘绕,兽面及兽身的局部以粗而浅的阴线界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蒲纹玉璧,白玉质,玉皮局部有水银沁,皮内是散布状的糖色,是玉料作为矿石,在自然状态下,经数万年及更长时间,而形成的先于器而成的早期沁色,是非常典型的甘肃玉料。直径13.8厘米,孔径3.8厘米,厚0.4厘米。整器制作规整,器表三组双线纹琢蒲纹。蒲纹兴起于战国中晚期,兴盛于西汉。

该玉璧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其纹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们知道,何为美?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故代表传统文化内涵的龙、凤等形为美,之后代表龙、凤等的谷纹、云纹、乳钉纹等符号亦为美,也包括各种有力度的曲线之美。而在战国中晚期这个阶段,分割性的蒲纹也成为大美,这是美的内涵的扩充,是线条艺术的成熟,而其历史背景正是传统贵族文化的逐步势衰,新贵族文化的兴起,百家争鸣的新思潮带来了文化的广泛性发展,不再被传统高等级贵族文化内涵彻底垄断。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了2件镂雕龙凤玉佩,一件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玉质,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黄褐色沁斑,半透明,有光泽。长21厘米~21.4厘米,宽10.9厘米~11.5厘米,厚0.9厘米,片状。主体为一回首曲身的龙形。龙有独角,张口,多足蜷曲,尾部化作凤首。此凤俯首垂喙,修尾展翼。周边雕琢弦纹轮廓线,通体饰卧蚕纹,凤的翼尾饰骈列的阴线纹。龙的脊背顶端钻一小孔,以供系佩。此器在工艺技巧上采用雕镂兼施手法,造型奇巧,堪称佳作。

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玉组佩之一。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了2件镂雕双凤玉璜,一件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略有缺),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玉质,表面有黑色沁斑,并有较亮的玻璃光泽。长13.7厘米,高6.2厘米,厚0.3厘米,呈扇面形,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

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加装饰。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璜中是仅见的。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双龙首玉珩,青玉质,局部有因埋藏浸蚀而产生的色变。长17.4厘米,高6厘米,厚0.3厘米,片状,弧形。两端雕侧面的龙首图案,其形似兽,耳贴于颈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细,嘴部镂空且刻有齿纹。珩身饰凸起的谷纹。上部中间有一小孔,用以系挂。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镂雕双龙首玉佩,青玉质,有色变沁斑。长13.5厘米,高7厘米,厚0.3厘米,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此佩为玉组佩中部的中心玉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镂雕龙凤玉佩,青玉质,局部有深褐色浸蚀,质地细润,半透明,器表有光泽。长15.4厘米,高6.8厘米,厚0.3厘米,体扁平,主体部分呈璜形。两端雕对称的龙首形,其一端龙首残缺,另一端龙眼圆睁,独角上旋,张口,曲颈,两前足作向前行进状。通体饰云雷纹。龙身上下雕琢弦纹轮廓线。双龙之下雕镂相背而立的双凤。凤鸟长冠尖喙,挺胸玉立,凤尾向后旋卷,下垂于火纹上。凤爪立于勾云纹上,前与龙爪相连,后与火纹下勾云纹相接。勾云纹下方中央雕琢成心形装饰。此佩上方有一孔,双龙腹下各有一穿,可以贯系其他玉饰,合成玉组佩。

此器设计奇巧,通过雕、琢、镂、刻、切、磨、钻、磋等各种工艺程序,制作成玲珑剔透的龙凤双全的玉佩,工艺难度颇大,其纹饰之精细,造型之完美,为战国美玉中所罕见。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镂雕龙凤玉佩,青玉质,局部有深褐色沁斑。长15.4厘米,宽6.8厘米。龙凤同体,造型独特优美。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龙形玉觽,玉料呈黄色,有色变沁斑。长12厘米,宽2.5厘米,厚0.6厘米,上宽下尖。上端镂雕为龙首形,尖尾如锥。曲线优美,细节刻画生动。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兽面纹玉剑璏(饰于剑鞘侧面的玉件),青玉质,有色变沁斑。长6.5厘米,宽2.3厘米,高1.4厘米。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玉瓶形饰,玉料呈青色,半透明,有光泽。高3.2厘米,上宽4.2厘米,下宽1.8厘米,厚0.5厘米,体扁平。主体似小口细颈鼓腹平底瓶。除雕琢单阴线轮廓纹外,器表琢有勾云纹。由中腹两侧向左右上方伸展的草叶纹,向下雕琢旋转的勾云纹。此器由上方向下直钻一孔,用以贯系。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玉管,青玉质,局部有沁斑,质地细润,表面有光泽。长5.3厘米,宽3.2厘米,主体呈圆筒状,中空。外壁中段雕琢有突起的宽弦纹和勾云纹,其上下的管壁雕阴线勾连卧蚕纹。管的一侧雕镂凤鸟。若将此器倒置,可见这只凤鸟为立姿。凤首高冠与器壁相连接,凤鸟圆眼张喙、曲颈,头向右下回旋。凤身蜷曲,足爪与器壁连接。长尾修翎,向右上方旋转。管壁另一侧雕镂卷草式凤尾,呈多曲状附丽于器身。此器多镂空,造型生动、美观,惜顶端一侧稍残。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玉条形饰,青玉质,有光泽。长6.5厘米,宽2.4厘米,厚0.6厘米,体扁平,长条形。一端略向外突出,通体雕琢卧蚕纹。两长边外缘雕琢桥形孔,有可能是镶嵌于他器上的饰物。此器造型别致,用途待考。

长丰县杨公乡距离战国时期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仅20公里,出土的楚国晚期玉器工艺精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辉煌楚玉: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楚墓出土玉器您都见过?
楚国晚期玉器风格,长丰县杨公墓玉器
安徽长丰杨公楚墓玉器鉴赏
战国楚国玉器鉴藏之长丰出土的楚国玉器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转载]曾侯乙墓出土玉器之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