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10

181、玉透雕双龙佩

战国早期

长12.9厘米 宽4.9厘米 厚0.3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黄色,有酱黄色的瑕疵。玉质温润,半透明,器表有光泽。体扁平,近横长方形。透雕成对称的两条卷龙形,两龙躯体相接处上方雕变形饕餮纹,表面刻网状三角纹,左右刻双勾云纹。双龙连接处阴雕同心圆三周。两龙的身躯皆作横向的S形,龙首朝上,张口,圆目,独角,曲身,卷尾。龙口内雕琢细密的阴线纹。吻部、独角和龙体表面雕琢阴线勾云纹构成的纹样。龙身边沿刻单阴线。两龙的上吻,咬着与龙身相连接的两条小龙,小龙的龙身亦以阴线勾云纹为装饰。此器造型奇特,雕琢工艺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工艺美术品。

182、玉虎形佩

战国早期

长9.6厘米 宽2.7 厘米 厚0.1 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半透明。扁平体,颇薄,器形作伏虎状。圆目,凹背,卷尾。口部和尾端各钻较大的圆孔。以平行的双阴线纹雕出虎的轮廓线。虎耳、前后足以及虎斑纹皆以双钩曲线纹琢成。另一面阴刻鸟首、鸟的圆眼及尖勾状的喙和羽毛等纹饰。此器厚度极薄,而阴线纹饰又系两面雕刻。因此工艺极精,雕琢难度较大。

183、 玉方镯

战国早期

长7.2 厘米 高1.5厘米 孔径6.2 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 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半透明,玉质温润。有酱色瑕疵和裂痕。作圆角方形。曾出土一对,放置在墓主人的腰间。四隅各浮雕蟠虺纹,蛇首位于中央,躯体作顺时针方向回旋,两足外伸,尖尾上翘。蟠虺纹所夹的镯面,各雕两行卧蚕纹。此器色如新剥蒸栗色、可谓稀世之珍。

184、 玉半琮

战国早期

高 4.8 厘米 边长6.9厘米 厚0.8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黄褐色,有瑕疵。呈V形。器形自不平沿射的两侧交会于琮一角,恰为外方内圆的矮体琮的二分之一。两射和琮体透雕成动物形。素面。其中一射为平沿,另一射不平。琮体三个角各刻一近似方形的小缺口。侧视琮体拐角处,若将平沿射朝下,不平沿射朝上放,不平沿的一射上的透雕动物,颇似两只对首相抵的虎形;若倒置,这对动物与拐角处的小缺口及其两旁的未穿透的孔连为一体,整个成为一个兽形,那对角抵动物则成为它的两爪。此器正置于墓主人的背部。像这样的半琮,实为先秦墓葬出土文物中所罕见。

185、玉蟠龙饰

战国早期

长9厘米 宽 7.1 厘米 厚0.4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黄绿色,有酱黄色浸斑。此龙独角,张口,上吻长于下吻。龙体较细窄,蟠卷成螺旋状的圆形。脊背雕琢齿脊状的三足,略向外曲伸。通体光素无饰。龙眼处钻一小穿,以供系佩。

186、玉扳指

战国早期

长 4.3厘米 宽3.4厘米 高1.1 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灰黄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泽。局部含酱黄色杂质。体作椭圆形,上下平齐,平面呈前尖后圆的椭圆形,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穿孔,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后壁横钻一小孔,用于穿缀线绳。侧面突出一小钩,用于控弦。此器光素无纹饰。出土于墓主人左手掌附近。

187、玉带钩

战国早期

高6厘米 腹宽1.5厘米 腹厚 0.9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色,有棕色斑疵。表面磨光,有光泽。侧视呈鹅首形,长颈扁喙,颈腹正面刻涡纹,两侧、背面及钮面,刻阴方格纹和圆圈网纹。

188、玉(王加屋)

战国早期

高4.8厘米 上径1.8厘米 下径2.1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灰白色,质地纯净,有较好的光泽。分别出土于墓主人的左、右手处。圆柱形,两端平齐,磨光,一端小一端较大。器身上下两段各刻阴线云纹,中段琢斜线纹两周,其间夹雕阴线弦纹一周。两器大小相同。

189、 玉鱼形佩

战国早期

首尾长6.6厘米 身中宽1.8 厘米 孔径0.3 至0.4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黄白色,半透明。器形弯曲如钩。颇似一条跳跃的鱼。鱼头尖斜,嘴旁钻有一孔。鱼身两面平直,边缘呈斜坡状,故横断面作八棱形。鱼尾尖锐,眼部钻一孔,中腰另钻一孔。

190、玉鸟首形佩

战国早期

长 9.3 厘米 宽 2.9厘米 厚 0.4 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半透明。扁平体,近长方形。前端作鸟首形,后端平齐。尖喙,以阴线刻编索纹一周为眼圈,中部雕琢隐起的圆眼.鸟的背部钻有六眼透孔,中间的一孔较大,以供系佩。玉鸟的下边雕镂三足,足爪卷钩。后下方有垂尾,向前卷曲。鸟形的周边雕琢绚索纹边线,眼喙间琢有圆点纹。鸟身琢有双勾云纹。

191、玉琮

战国早期

高3.4厘米 边长 5.3厘米至5.4厘米 内径3.6厘米

1971年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 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灰色,不透明,内圆外方,短射,表面光素无纹。自新石器良渚文化出现玉琮以来,至商周已盛极一时,春秋时期已进入衰退阶段,战国时期的玉琮罕见。

192、玉璧

战国早期

外径 10.6厘米 内径3.9厘米 边厚0.45 厘米

1971 年湖南省长沙市浏坡桥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色,略带灰色,不透明。出土于内棺中墓主人头部。另两件平素无纹。此器两面的肉部皆饰阴勾云纹。在长沙楚墓中以玉璧随葬甚为少见。此器琢磨甚精。

193、 玉璜

战国早期

长 9厘米 宽 2.6厘米

1982 年浙江省绍兴市坡塘 306 号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料呈白色。扁体,扇面形。上下边缘有齿脊。表面雕琢隐起蟠虺纹。中脊和两端中部各钻一孔。同形制的出土二件,可与他器组合成佩饰。

194、石片

战国中期

最大的长约5厘米 宽约4厘米

1954年至1955 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 1723 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组石片皆以灰色璞玉磨制,器表无光泽。扁平体,共计23片(本图缺少一片),发现于墓主人的面部。其在墓主人额头处有一近圆形带齿边有钻孔的石片(本图未收)和一件三角形镂孔石片,在相当耳部的地方有两件圆形石片;在相当人的面部有一组像人脸形的石片,即以眉、目、鼻、嘴等形状的有孔石片组成人的五官;在上述石片的下边两侧有七件四边或五边无钻孔的石片。这些有钻孔的石片原来都缝缀于一块方形的外黑内红色的织物上,在墓主人入验时用于掩遮面颜的。此外,还有两件镂空的兽形石片置于墓主人的胸部。这些石片是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入葬的。

195、 玉璜

战国中期

长7厘米 宽1.4厘米

1950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1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绛白色,半透明,体光素。两端刻边牙,略具龙头形态而无耳目。三穿在背及两端。

196、 玉璜

战国中期

长9.4厘米 宽2.1厘米

1950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1号墓祭祀坑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黄绿色,中有白斑。体扁平,弧形。两端作龙首形,以龙口为孔,背亦有一孔,可供穿系。龙吻前探,向上弯曲,嘴唇紧闭,口部镂空。龙首琢有尖角。表面篆隐起卧蚕纹。璜体碾琢工整,两面纹饰相同。

197、玉璜

战国中期

长9.4厘米 宽2.1厘米

1950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1号墓祭祀坑 2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形制、色泽与上述玉璜成对。应是一组玉佩中的两件饰物。

198、玉佩

战国中期

长5.2厘米 宽1.2 厘米

1950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1号墓祭祀坑2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淡黄色。器体如璜而边牙琢成卷龙形,背上拱有一孔。一端为首较宽,一端为尾略细。两面琢磨光滑,体态极富动感。

199、 玉圭

战国中期

长18.8厘米 宽5.8 厘米

1950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1号墓祭祀坑2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色灰白色,杂以黑斑。扁平长方形,锐首平柢。一边磨平,另一边留有切割痕迹。基部钻一小孔。通体光素无纹。器表遗留有绢帛残片,作朱白相间的条纹,可知此器系先用绢帛包裹而埋入祭祀坑内的。

200、玉册

战国中期

简长约22.5厘米 宽约1.2厘米 厚0.11厘米

1950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1号墓祭祀坑2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色有白斑,半透明,质薄而匀。出土时50枚简相次成卷,发掘者依次取出,重新编组,集以成册,宽约62厘米。简面无字,亦无珠墨痕迹,或年代久远颜色剥落 或原本无字,仅具形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解读】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出土玉器(上)
近观高古玉的“净、肥、熟、美”(二)
今天518博物馆日,带你看看祖国的文物有多精美
曾侯乙奢华背后的艺术美,战国•云纹玉梳——湖北博物馆藏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编钟
这座低调的城市,出土了震惊世人的国宝,有着非凡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