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5

281、 白玉镂空福寿方形牌

长5.7厘米 宽4.5厘米

1982年西安市征集

西安市文物局藏

长方形镂空牌中部一'寿'字,其旁有蝙蝠飞翔,以串枝叶、梅花、竹叶衬托,外围竹节形方框。寿字为长寿吉祥,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即福寿。竹子一尘不染,不畏严寒,梅花为伴,梅花严冬风雪天,依然开放,把竹梅作为纯洁的象征,将此雕琢在同一牌饰上,其构思巧妙,治玉技高,质白细腻,玻璃感强。

282、 白玉镂空圆形梅花牌

明晚期

直径6厘米

1981 年西安市征集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细腻,晶莹鲜润。牌饰中为一朵梅花,周围五朵小梅花,以花枝串连为一组,每朵梅花中都有一小孔,可能为镶嵌宝石用。构图巧妙,其牌外形又似一朵梅花,精工细雕,纤巧华丽,有宋玉遗风。

283、 玛瑙镂空椭圆形牌

长9.8 厘米 宽5.7厘米 厚1厘米

1955 年浙江省临海市王士奇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器作椭圆形,透雕出图案。

284、青玉福禄寿三星饰

长6.3厘米 宽5.9厘米厚 0.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为青白色,体扁平。在一块云状随形玉上,浅浮雕一寿星,一手执仙杖,一手拿灵芝;身后蝙蝠飞舞,身旁一鹿驻足回首。

以蝙蝠、寿星和鹿的图案,取其谐音,象征'福''禄''寿',至明、清大量应用。

285、金托玉执壶

通高 26.5 厘米 口径5.3厘米 盖口径 4.4厘米 盖高6.8 厘米 足径 7 厘米

1958 年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定陵出土

北京定陵博物馆藏

此壶出自万历皇帝棺内。子母口,细长颈,腹稍扁,椭圆形圈足,倒龙首形细长流,稍外倾,流上部与壶颈相连,耳形把。盖为覆盆形,顶部有圆形钮,钮套一'8' 字形圆环与壶把以链相连。链索为 16 环,长 18 厘米。

腹两侧浅雕出寿桃形,桃内下部雕有海棠花,枝叶繁茂,对称分布,上部正中刻一'寿'字,两边各刻一'己'字,寓意'玉堂万寿'。壶底有一椭圆形金托,敛口、鼓腹、平底。

286、金托玉爵

高11.5 厘米 径13.2 厘米 宽5.6厘米 腹深5.8 厘米

1958 年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定陵出土

北京定陵博物馆藏

爵身呈元宝形,深腹,圆底,两柱蘑菇形,顶刻涡纹。三柱足,一侧附透雕龙形把,龙作攀附状,弓背,两足前爪抓在爵沿部,口与柱根相接,后爪立于爵腹,尾上卷,龙腹与爵壁之间有空隙,恰好容一指插入,便于持爵,形象颇生动。

爵流及尾的外壁各刻一正面龙纹,龙的两只前爪上托一字,流的部位为'万'字,尾的部位是'寿'字。两龙间刻一组四合如意云纹。三柱足根部各刻一如意云纹。整个爵身布满云龙纹,构图庄严对称,气魄雄浑,雕刻线条圆滑流利,而且富于流动感。

爵下有一金托盘,外折平沿,沿边内卷,浅弧腹。盘中部为一树墩形柱上有三孔,底部以三个铆钉与盘底铆在一起,三孔中部有古钱形横膈,三爵足插入。

盘沿刻勾连云纹,盘内为沙地,由外壁向内压出浮雕式纹饰,主纹为二龙戏珠,下部为海水江崖,上部为云纹。树墩形柱下雕刻出起伏重叠的山峰。整个纹饰取意'寿山福海'。

此物出自万历皇帝棺内西北部。

287、 白玉盂

高 4.2厘米 口径 10.8厘米

底径10.4厘米

1958年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定陵出土

北京定陵博物馆藏

玉盂;敛口,圆鼓腹,平底。腹部饰变形凤纹,爪持灵芝。盂底有圆形木托。盂与托均置于金盒内。

金盒∶ 子母口,弧腹,平底,圈足。口下部一周为累丝花纹带,上嵌花丝二龙戏珠纹饰二组,腹部刻云龙赶珠及海水江崖纹,圈足上刻海水江崖纹。盖,覆盆形,全部以累丝镂空制成。纹饰分为三组∶ 口部一周花纹带与盒口部花纹带纹饰相同。腹部饰龙赶珠纹,顶部嵌一正面龙及云纹。

此物出自万历皇帝棺内。

288、金盖托白玉碗

高7厘米 直径 15.2 厘米 圈足径5.9厘米

1958 年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定陵出土

北京定陵博物馆藏

玉碗玉质细腻、莹润、洁白无瑕。敞口、弧腹、圈足。镂空金盖∶ 弧面形,短沿外折子母口,从沿到顶呈阶梯状分作三层,顶部饰一莲花形钮,连云纹圆钮座,钮中心嵌红宝石一块。沿上浅刻莲云纹一周,盖面以镂空云纹为地,下层饰三龙赶珠,中层及上层各饰二龙赶珠纹。龙姿矫健优美,作腾空飞跃状。

金托盘∶ 口沿边外卷,浅弧腹,平底。底部正中由外壁向内压出一圈足形碗托。玉碗置其上。

盘腹内壁刻八组整齐的云纹图案,底为沙地,刻二龙赶珠及云纹,正中碗托内刻云纹,托外饰浮雕式连续状云纹一周。

此物为万历皇帝棺内出土。

289、青玉英雄合卺杯

通高9.9厘米 双连径8.4 厘米 单口径4厘米 足径7.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玉质显旧,微有沁色。双筒相连式,均圆口,圈足。口边阴刻回纹。腹部饰带尾的谷纹,下部为仿战国漆器云纹和斜线加勾纹。鹰熊夹于双筒之间,鹰在上,熊在下,熊四肢着地,垂首。鹰双爪攫熊耳,双翅分开贴于两侧筒壁,鹰双角,双耳,尖喙,尾于杯后,尾之上又透雕一兽首,其下为分开的带式纹并与熊尾相连。

《礼昏仪》∶'共牢而食,合卺而酯。'又称合瓢。器物上的'鹰''熊'为主纹饰,寓'英雄'吉意。至明清时期,此种器物已成为宫廷珍贵的陈设品。

290、 青玉莲瓣壶

通顶高 16.1 厘米 口径7.8厘米 足径6.9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局部浅褐色,圆口,圈足。荷叶莲瓣式盖,鸳鸯衔莲钮。壶体为球形,凸雕双层莲瓣,外层雕有'寿'字,两面各三瓣,兽吞式流,流外雕云纹。镂雕双枝缠绕式壶柄。

291、

291-292、青玉婴戏图执壶

高12.3 厘米 口径 3.8厘米至 6.1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质。壶体四方抹角形,弧形柄、曲流。腹部两侧开光内饰婴戏图。柄和流琢花果图案。口上有盖,盖上琢立狮纽。纽与盖系分别碾琢,之后粘连而成。狮纽的下方镌'子刚'二字款。图案碾琢比较繁缛细腻,线条刚劲有力。陆子刚,祖籍松江,后迁往苏州从事琢玉业,成为一代名师。据传曾被征入内府琢玉。此壶系宫廷旧存,名款琢于盖钮之下,如不是盖纽日久脱离,将无法发现。这种隐秘暗款的处理方法,表现出作者难言的苦衷。

294、青玉螭耳杯

高7.5厘米 口径 7.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青褐色,局部有青白色斑浸。杯口呈圆形斗式,周身阴线刻细密的梅、竹、松花纹,杯把镂空雕大小各一螭,螭均前爪抉口,后肢盘抓杯身,头视杯内,十分生动。杯底圈足。

295、 青玉连枝桃式杯

明晚期

长 15 厘米 高5.2厘米 口径7.9 厘米至9.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杯为桃式。胎极薄。杯柄为镂雕桃花枝叶,桃花中心嵌蓝玻璃珠一,枝叶缠绕伸展过杯底,底中部为桃花形足。

296、 青玉菊花耳葵花菊瓣杯

明中期

高6.2 厘米 口径 10.3厘米 长 16.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黄色土沁,杯为圆形,直口、圈足。上部为28瓣菊瓣,下部为6瓣葵瓣式。杯内底部雕梅花一朵。镂雕双菊耳,耳顶部为开放菊瓣,其下镂雕枝叶。

297、 青白玉梅花杯

明晚期

高3.4厘米 口径10.5厘米

1981年西安市征集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白玉,玻璃光泽较强。梅花杯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在枝叶上开有六朵梅花,其中一朵特大的为口杯,其余五朵在其周围绕枝叶开放,枝叶既装饰了梅花杯,又成为'把柄'与'杯座'。该玉杯以梅花为体裁,耐寒傲雪霜,是高贵品质象征。

298、青玉镂空葵式杯

高7.4 厘米 长 1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质,微有褐色沁。杯为葵花式,内壁琢四瓣葵花,花蕊高凸。杯外壁镂雕花枝、花叶及花朵,枝叶相连,缠绕于杯外壁四周。一处枝叶稍少,露出杯口,以备使用。杯底以镂雕枝叶为足。

299、 青玉桃式杯

明晚期

高6.1 厘米 口径9.5厘米至 10.3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质,内含成片黑点和黄褐色沁斑。杯为桃形,镂雕枝叶为柄,部分枝叶缠绕于杯身并作圈足。口沿下阴刻篆书四言诗四句∶'君颜如桃,挹而饮之,似盛甘醪,断瑕甚璧。'底篆阴文'子冈制''三字款。陆子刚(或陆子冈)是明晚期的琢玉能手,制玉技压群工,受到人们的赏识。传世品中(包括故宫收藏)的子冈款玉器风格不一,优劣悬殊,其中有一部分可能出自陆子刚之手,但绝大多数是后人仿制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器大全(清)15
首都博物院精品玉器展
极品中国古玩艺术
藏品赏析丨定窑
『精』明代玉器
《玉器的故事》- 民玉期 (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