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奸前任动态:我不会成为你的过客,永远不会!

译言·译眼看世界

分手后仍然忍不住浏览前任动态,是当代人最严重的强迫症之一。据一位网友说,睡前点开前任的微博,再顺藤摸瓜找到他的关系圈子,似乎成了一种习惯。用网络流行语来说,这一行为叫做“视奸”,一般是指在社交媒体上偷偷地经常性浏览别人的动态。

视奸看似无害,不知情则已,知情的话不免有种被窥视的感觉。或许是为了避免被“视奸”,两亿以上的微信用户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而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习惯甚至沉溺于视奸前任的动态,既有自身性格与需求的原因,也有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01

焦虑依赖型更易“视奸”前任动态

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恋爱中人承认他们非常频繁地查看现任伴侣的Facebook页面,大约同样数量的人承认他们每周至少一次通过Facebook“追踪”前任——用流行语来说——视奸前任动态。

视奸前任动态通常被视作人们对分手的一种典型无害反应。因为仅仅查看前任的动态并没有对对方构成实质威胁,且对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不会产生困扰。但研究发现,视奸这种网络“监视”行为可能会阻碍我们摆脱前任的自然过程。具体来说,这种监视往往与我们个人成长受阻、痛苦情绪和对前任的长期渴望或负面情绪紧密相关。

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发现那些通过社交媒体偷偷监视前任的人更希望与其发生对方不情愿的亲密关系,例如跟踪或接近他们,寄信或留下礼物。这可能会被前任看作轻微的威胁,从而感到焦虑和抑郁。

脸书问题性使用(“脸书成瘾”)的特点是对脸书过于专注,导致过度使用,离开脸书时有孤僻感,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职业或社会障碍,如忽视学业或亲密关系。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存在社交焦虑但又渴望陪伴的人特别容易面对这种问题。

这些人可能更喜欢在网上进行社交互动,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因为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归属感需求,又没有见面的压力。这样一来,他们拥有更多的控制权来决定如何向他人展示自己,只需修改自己网上的个人资料即可。但是,如果对网络社交偏好过度,就会影响到亲密关系或在学校、工作中的表现。

不过,由于这项研究只收集了一个时间点的相关数据,因此无法确定网络视奸是社交焦虑的一种症状,还是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软件的后果。

那么,是不是过多使用社交媒体会让原本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变成嫉妒的网络跟踪者?还是说,这与社交媒体无关,而是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倾向于网络视奸行为?

研究发现,焦虑依恋型的人——即那些自尊心低、害怕被拒绝、在人际关系中嫉妒心较强的人——更有可能在Facebook上跟踪现任和前任伴侣。他们可能会视奸他们的Facebook资料,感受同他们的亲近关系,同时识别并抵御任何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假想情敌的威胁。

并非所有使用Facebook的人都会成为问题用户,但这种社交媒体视奸会加重分手后的负面情绪——比那些有依恋焦虑症但却不使用Facebook的人感受更甚。这再次表明,社交媒体上的视奸不仅仅是焦虑型依恋的症状,还是社交媒体自身所带来的一些额外问题。

02

短暂满足情感需求

在社交媒体语境下,我们用“视奸”或“网络跟踪”来描述对他人账号动态的偷偷关注、窥视,这其实是有危险的。

一方面,对他人动态的“视奸”往往不会带来实质性伤害,这降低了人们对窥探他人隐私严重性的预估。另一方面,“视奸”一词在我们日常对话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反映了我们对自己隐私的焦虑。在社交媒体发布推文动态的同时,我们或许会暗自担心那些看到帖子的恶人有什么反应——嫉妒?仇恨?还是想要伤害我们?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

此外,在社交媒体中,我们永远处于对网络空间中的人进行新的了解的诱惑中。这可能是信息丰富、愉悦有益的,满足了我们的“意识本能”——了解我们直接经验之外事件的先天需求,以便更好地规划生活。

但是,当你在失恋后处于脆弱状态时,这种本能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因为你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他(她)的关注,你就想通过查看对方在网络上的痕迹满足自己,而这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

即使网络视奸并不是真正的跟踪,却也并非全然无害。凝视你心爱之人的在线照片是一种寻求回报的行为,你其实在试图满足与其建立联系的渴望。但这无济于事,就像你在非常饿、需要一顿饭满足自己的时候,却用口香糖来充饥。最终还是会和以前一样饿,一样痛苦。

研究表明,那些浏览朋友的个人资料、而自己不发布任何东西的人会幸福感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消极使用。超过三分之一的Facebook用户离开网站时,感觉比他们登录时更糟糕。最重要的是,人们在前任的Facebook页面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们的感觉就越差,而且越难从过去走出来。

这种“脸书跟踪”说到底其实就是不停来回滚动,获取信息,沉迷于过程而不考虑结果。这种方式通过不完全放手,来处理未解决的情感和未满足的需求。

如果你掉进了沉迷于网络视奸的困境,你需要很强的自制力来与前任断开联系,不过结果是值得的。要知道,你越是屈服于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前任的冲动,你的大脑就越习惯于这种微弱而短暂的连接方式。你会被一种习惯所束缚,这种习惯在当下可能觉得很有必要,却永远不会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撑或者治愈。 

03

社交媒体的锅

社交媒体鼓励并助长了视奸行为,是时候谈谈这个问题了。

奥利维亚·苏季奇的处女作《同情》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我站在人行道上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追踪别人的生活是否也合情合理。” 苏季奇在挑战现实追踪的同时,也在审视社交媒体上窥视跟踪别人动态的现象。

维姬·斯普拉特分享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感受。

“这让我想起了在Ins上偶然看到的一条推送。我并不太认识这条推送的用户,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偶遇过一两次,但我并没有关注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的推文开始出现在我的每日推荐里面,我也自然而然地开始阅读。就这样,我与她虽不认识,却仿佛对她的生活了如指掌。而当我在一个聚会上再次见到她时,我感觉非常尴尬,仿佛她知道我每天都在偷窥她的动态。”

“我发现自己在两个世界之间无缝滑动:一个是我的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另一个则是作为一个窥视者进入他人的生活。”曾几何时,社交媒体在她的生活中变得如此不可或缺,以至于她对陌生人的平凡生活也如此感兴趣。

实际上,包括Ins的社交媒体正日益把视奸行为正常化。不仅如此,它们还鼓励这种行为。以Ins为例,每当你点击它的小方块图标时,它就会弹出这样的信息:“快看这个!”“点赞那个!”“关注他们!”“你看到这里发生的事情了吗?”一旦进入这个应用,你就可以访问数百万人的信息。你可以无限期地滚动,得到许多关于别人的信息,远比他们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201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Ins被评为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差的社交媒体平台。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RSPH)的报告说,尽管社交媒体有助于“自我表达”,但“可能会助长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危机”。部分问题在于,社交媒体用户在追踪别人动态的同时,往往在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我们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追踪”视奸别人,但这和现实生活中的跟踪行为有什么可比性吗?

23岁的凯特说:“我觉得这是不一样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曾在Facebook上视奸过别人的动态,也会有种罪恶的快感,但他们会承认自己是个跟踪者吗?这其实无伤大雅。” 28岁的撒拉对此表示赞同,“社交媒体让我们更容易看到人们在哪里、在做什么。”这般“窥探”别人的生活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因为我们都很自恋,当然我们会把这些和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

同样,27岁的瑞秋说,Ins尤其“把视奸行为正常化了”。她说,“我会时不时查看一些人的个人资料及过往推文。比如,我还是会去关注我的前男友,虽然我已经对他取关,但我偶尔还是忍不住浏览他的推文,一睹他没有我的生活有多糟糕。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我自己觉得很糟糕。”

04

分寸很重要

同上面那些受访年轻女性相比,心理学家对网络视奸的看法往往更加消极。 网络监视和骚扰专家艾玛·肖特博士说:“在我看来,人们其实在对彼此进行一定程度的监视,尤其是对前任——这是不健康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还会视奸那些根本不认识的人?“这就是 ‘群内群外’的老循环,”肖特博士解释说,“你通过谁在其中、谁不在其中来定义你的朋友圈。你看到那些不在你的群体中的人,说“他们和我们不一样”。这是在社会上一直发生的事情,但在社交媒体上就容易多了,它一点也不微妙。它可能会导致相当破坏性的行为,令人不安。”

肖特博士说:“我们都理解成为名人被跟踪的感觉。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都是公众人物,我们都有一个社交媒体档案,都面临着来自其他人的风险,他们可能会对我们所代表的东西产生兴趣。”

虽然社交媒体上的视奸和现实生活中的跟踪窥探是有区别的,但也不是我们可以开玩笑的事情。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这种行为,都应该注意。肖特博士建议:“这一切都要讲究分寸,就像任何会让人上瘾的行为一样——这关系到你花多少时间窥视别人。如果你每天晚上都在窥视别人的生活,这会让你自己看起来很可悲,而且对被窥视者也不好,因为你掌控了他们的信息。我们需要了解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质疑我们自己为什么要窥探别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love-sex/why-facebook-stalking-your-ex-can-become-harmful-and-addictive-a6781551.html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unrequited/201507/why-were-so-hung-about-facebook-stalking

https://graziadaily.co.uk/life/real-life/social-media-stalking/

原作者:Tara Marshall; Lisa A. Phillips; Vicky Sprat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Facebook让分手变得不再那么简单直接了,这是好是坏?
S-Tech:敲黑板学新词——「FoMO」的病你有没有?
再婚后心痒痒?教你戒掉翻看前任社交媒体的不健康习惯
90%的人,每天都在“偷窥”前任:我们终将学会,跟过去和解
我们可不可以不焦虑l 飞碟说
外貌焦虑,是庸人自扰,还是无可奈何的迎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