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姐姐带着妹妹捡破烂:捡破烂太快乐,比上学上幼儿园好玩多了!
userphoto

2022.08.09 江苏

关注

大家好,这里是老育。

秉持着“不吃学习的苦,就去吃生活的苦”的教育理念。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出门体验一下劳动工作者的辛苦,试图唤起娃们对学习的渴望。

毕竟大汗淋漓的体力劳动哪有坐在空调房里看书舒服呢?

可是浙江一个妈妈让娃捡破烂之后,吃苦教育竟然翻车了。

两个女娃四十多度的天在马路上捡瓶子捡上瘾:

张女士两个女儿,一个10岁一个6岁,捡了2天的瓶子非得拿去卖,说是不换成现金晚上都睡不着了。

看这两娃兴高采烈的样子,想是从来没在上学上课的时候看到过。

刚开始上手,娃们已经开始计划自己的“事业”了,要攒够十块钱,还要置备工具来夹瓶子:

妈妈本意是想让娃知道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好的生活,

结果吃苦的体验居然成了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工作,这两极反转属实让人大跌眼镜。

对娃们来说,正应证了那句经典的——“真香”。

家长们可就迷惑了,我想让娃认识到生活的苦,他们怎么还反客为主了呢?

01

吃苦教育不奏效了吗?

吃苦教育好像在当代不太行得通了。

比如,让贪玩的儿子捡垃圾:

这个方法有没有用呢?网友们发出了灵魂评论:

喜欢学习的娃少,喜欢干活的娃可多了:

在福建,一个外卖小哥的儿子不想写作业,非要体验送外卖,目标还是50单。

爸爸特地选了要爬楼梯的单都没有难倒他,爬七层也丝毫不觉得辛苦,每天笑眯眯出门送外卖:

这还不算,小男孩去年跟妈妈一起捡废品,妈妈都坚持不了了,他把垃圾“翻得很起劲”:

是个狠人呐。

可能这些用来吃苦的劳动是小打小闹,搬砖呢?搬砖总能让孩子们知难而退了吧?

这个三年级的小男孩说我不:

因为厌学,他被妈妈送去工地搬砖,结果任劳任怨,还带动班里学生一起……

很有当包工头的潜质

02

吃苦教育不是人为制造挫折

现在生活水平上来了,孩子们养尊处优,大部分家长都想要孩子吃点苦,感受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的观点无可厚非。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父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

但是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指出了现下吃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现在一些家长把孩子在真实生活里原本应有的挫折给遮蔽了,反过来又人为地制造挫折”。

这样的吃苦教育显得有些刻意,有些流于形式。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潘其良提醒家长,“吃苦”可以是农间劳作,了解农作物来之不易;吃苦可以是坚持进行家务,知道家庭整洁需要保持。而无意义吃苦作为负反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导致后继学习根本无法进行。所以,要把握“吃苦教育”的分寸感,还要学会掌握正反馈的积极作用。

简而言之,娃们吃的苦要有意义,还要让娃意识到正确学习态度和良好生活习惯带来的长期激励作用,而不是仅仅害怕吃苦。

03

吃苦教育不是单纯劳动

怎么操作才有利于孩子获得吃苦的正反馈?

网友们说单纯劳动算不得吃苦,还要让孩子感受“社会的险恶”。

搬砖的:

“你应该让孩子从早上7点就开始起床去工地干活,然后一天10个小时,吃喝只能用自己赚的钱,还要除去水电费和房租,让孩子体会到社会的险恶!这样才能奋发图强好好学习!”

捡瓶子的:

“那是因为教育方法有问题!捡完瓶子回家一样好吃好喝,能不开心么?让孩子每天生活标准和卖瓶子的收入看齐!看她俩还高兴不?”

虽然有点强娃所难,不过网友们提醒了吃苦教育的方向——吃苦要吃全套,辛苦的不仅是劳动本身,还有微薄的收入,以及生活质量的不尽如人意。

更有可能,是一些迫不得已才做捡废品之类工作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体验才更接近于吃苦。

之前,有一则新闻让大家看了都很心酸,越南一个捡废品男孩被旁边女孩手机里的动画片吸引,站在后面远远地看:

对这个小男孩来说,看动画片都成了奢侈的事。

家长给娃吃苦,无非是想让孩子们将吃苦劳动和现有生活做对比,觉察出安逸学习的好来,但这样鲜明又刺眼的差距,孩子们却很难真正感悟。

泰国有个妈妈就给孩子体验了一把囊中羞涩的苦闷。

五岁的儿子不愿意上幼稚园,妈妈答应一天可以不去,条件是一起去捡垃圾。

她带着儿子一边走一边捡拾路边的塑料瓶,走了大约2.2公里,最后捡到了2公斤的塑料瓶。

儿子累成了“蒸笼头”,塑料瓶却一共才卖了2泰铢,约为不到五毛的人民币。

回去的路上,他对着妈妈说:“我们可以做公交回去吗?”

妈妈告诉他坐公交要10泰铢。

两人只能步行回家。

看到冰淇淋店,他又想吃冰淇淋。

妈妈说:“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钱够吗?”

辛苦一天,啥也没赚到,啥也买不起。

这时孩子才说:“妈妈,我钱不够,我要回家。”   

妈妈:“累了?”   

孩子说“好累,好热,我想上学,我要回家。”

这位泰国妈妈的做法倒是让吃苦教育起了正面效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吃苦教育要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让他们在接受磨练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

同时专家还提示 “吃苦教育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这与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致,即为孩子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首先要有一个桃子,即对孩子有诱惑力的目标,是孩子想要的而不只是父母希望达到而强加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缺跳的动力。其次,这个目标不能太远,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的。

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吃苦教育的内容不一样,三岁孩子的内容可能是帮助分发水果,而6岁孩子的内容则可能是买水果、洗水果。

最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跳一跳”,而不是父母拼命拉,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内心需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不要给孩子施舍
暑假引导A娃坚持做一件小事,收获满满
母亲
别怪我太直白:今天你不让孩子吃苦,明天这个世界就会让他吃土!
2021高三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四作文“‘教育与成材’讨论会”原题解析及名师范文两篇
教师如何教育好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