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界3·15 | “假”论文甚至影响到国家决策

科学界的“打假”第一人可以追溯到一百八十多年前。早在1830年,英国数学家Charles Babbage就对不可靠的科研结果进行了曝光,那时他就描述了科研中存在欺骗、伪造、篡改数据以及拼凑(挑选有利数据)的现象。到了今天,“坏”论文的问题仍存在,比如剽窃数据、伪造数据或曲解数据。

Charles Babbage

这种现象在今天有多严重呢?Begley和Ellis曾针对伪造数据的研究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53项肿瘤研究中有高达47项实验无法被重复。

欺骗和伪造的科学会影响现实世界,甚至影响国家决策。

例1: 数十年来,英国的教育系统一直非常看重11-plus(英国的一种旧考试制度,学生在11岁时参加考试,决定能否升入更高的学校)的测试结果,推崇由Sir Cyril Burt所提出的这套测试智商的理论。Burt对大量从小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进行了研究而得出了这套理论。然而,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研究结果就受到了质疑,因为研究结果太过完美,而且无法找到原始数据,其他共同研究者也失踪了。

例2: 两位经济学家Carmen Reinhart和Kenneth Rogoff曾在文章中宣称,国债若超过其国家生产总值的90%,国家经济增长将放缓。而在其文章发表2年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发现该研究结果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国家并未被纳入分析。为此,Reinhart和Rogoff交出了他们的演算表。更正后的演算结果并未显示出这样的经济规律。然而,该研究结论早已被主要经济体作为预算制定的评估工具。

其实,文章发表数量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质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明确要求那些提交科研申请的人只列举5条最具相关性且最重要的文献,而不是一长串的参考文献列表。

值得庆幸的是,剽窃现象比较集中:只有一小部分作者会集中性地发表“坏”论文。而且,这些文章的被引用率并不高,影响力不大。坏消息是,这些问题切实存在,且在一些国家中比较严重。但愿这其中没有中国。

「科学家的品质应该是不畏压力,不为利所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崇尚科学、寻找真理。如果成为追求发表文章、获得基金、晋升职称、更换工作的短期行为,快餐式科研只会带来浮躁跟风,利益取代兴趣。

参考文献: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112:6-7

❶ 盘点:肾病这些年打了多少“假”

❷ 假奶粉再现!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影响到全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僵尸论文污染学术圈,研究者如何应对?
【启梦成电】祝峰:让人工智能成为“显微镜”
解放科学记录,为何就是捍卫科学发展?|观点
数据造假!美国科学界领导人要求逮捕医学研究欺诈者——“阿兹海默症骗局”给无数家庭带来了虚假的希望,损害了有效治疗的发展
杂谈|笨方法写论文
ucinet三天写论文!C刊科研网络论文精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