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妈妈,你这么毒舌,生活一定很苦吧!”别再用打击和否定“逼”孩子成长!

有一次,她数学没考好,害怕得三天没有敢跟妈妈讲,而当妈妈知道后,还是引来了妈妈的一顿斥责——

“你怎么能考出这个鬼东西?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真是一点都没遗传。”

当她买了妈妈不喜欢的衣服,更是被指责又丑又难看,警告她如果再买就扔出去。

妈妈还会跟弟弟说“千万别像你姐这样,干啥啥不行。”

听了女儿的“控诉”,台下妈妈解释说,自己毒舌是为了女儿好。

女儿反驳:“你的犀利直白对我的伤害很大。”

父母和子女是最亲密的关系,但也正因如此,有些父母会忽略自己给孩子带来的“语言暴力”,一旦面临孩子的反抗,便会用“我都是为你好”挡回去。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原生自卑”,有这种现象的人并不在少数,而这种现象导致的原因大都是年幼时常遭受打压。持续性的被否定会让孩子变得低自尊,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很难与人和谐相处。

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好的,但是,挫折教育不是一味的打击和贬低,不是遏制孩子的快乐,当孩子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给予支持和信任,引导孩子形成战胜困难的勇气。

以爱之名的打击式教育,伤孩子最深

央视《心理访谈》,有一期的采访格外令人唏嘘。

(视频时长35’28”,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主人公范成金33岁了,大学毕业后,竟然在家“啃老”十年,没有做过任何工作。当大家都觉得这又是一个“巨婴养成记”时,看完采访后,很多人都沉默了。

采访中得知,范成金跟妈妈一直是对抗的状态,两个人一说话都充满火药味。

当范成金打开心扉说到自己的爱好——雕刻,妈妈立刻插嘴:“有什么用?喜欢什么,什么也干不成。”

在范成金的印象里,妈妈永远都是愤怒的状态:“她说我如果能成事就给我跪下,说我能成事了狗也能成事。”

妈妈还在一边责骂着她:“一事无成,一事无成啊你!”

范成金说从记事起,从来没有得到过家人的肯定和支持,永远都是打击。

比如,当她画了自己满意的画,开心地拿给妈妈看时,只是换来一顿冷嘲热讽。在家人数不尽的贬低声中,她越来越不自信,心情时刻压抑着无处释放,甚至到了不愿意跟人交流的地步。

毕业后,她试着去找一份工作,却发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已经发展成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了。但家人却对此视而不见,非但不关心她,还变本加厉地埋怨和斥责。最后,范成金索性“随了”家人的意,真就一事无成。

生活中,也有一些家长像节目中的妈妈一样,对孩子“恨铁不成钢”。他们奉行严格的“打击式教育”,吝啬对孩子表示肯定或赞扬,他们觉得夸了孩子,容易让他们骄傲,怕他们停滞不前。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该是对孩子优点视而不见的理由。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所以给予孩子的,不管是积极的肯定,还是消极的贬斥,都会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内心,陪伴孩子一生,并且积极/消极的影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发酵,到最后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所以,一时口快的“语言暴力”绝非小事,是需要爸爸妈妈们格外注重的问题。

父母的否定,是孩子一生的痛

关于打击式的教育,在网上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

知乎上一个答主引起过大家的注意。

该答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智商超群,从小拥有状元级别的成绩,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但就是这样一个精英中的精英,却在知乎上说道 :“我曾经尝试一刀一刀地杀死过自己。”

后来,她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主动去寻求咨询,是在婚恋中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当经过一层层解剖后,发现所有问题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她有一对严格要求并处处贬低自己的父母。

不管她做的多好,父母总能找到苛责她的理由,她总是认真做好一切,但还是要面对父母歇斯底里的谩骂。她与父母之间一直是疏离的状态,从来不曾感受过家庭的温暖。

她说:“我努力取得好成绩,是为了换取老师的爱,那仅有的一点光亮。”

一直到毕业,工作后,每天也是磨蹭到很晚才回家,她不愿意面对冷冰冰的家,她感到万分的痛苦,直到她决定“杀死”自己,她认为这是一种解脱。

有人说,最纯粹的爱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可是很多父母却始终看不到,他们耗尽一切成为孩子一生的差评师。

感受不到爱和真正快乐的孩子,哪怕是一个天才,在父母无尽的负能量里,也只能被湮没。

支持与信任是孩子生命中的光

刘墉作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一对儿女都毕业于世界级名校,儿子刘轩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儿刘倚帆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刘墉更是被誉为中国家教典范。

说起刘墉的育儿之道,在一次演讲中,他说自己从来不骂孩子——

“如果他犯了大错,你反而应该冷静下来安抚他,寻求解决之道啊!那是你的孩子,就算天下人都不疼爱他,你也要疼爱他。”

没有父母是不爱孩子的,但是这一点却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的到。当孩子犯了错,很多家长都会立马板起脸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

而刘墉却能倾听孩子的声音,就算是需要当场教育,也会把孩子拉到一点低声跟孩子沟通,他从来不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而这样的教育,也是一种更好的身教,可以教导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儿子刘轩小学一年级就去了美国,但是普通话却非常好,还一度拿了《我是演说家》冠军,有人问刘墉是怎么教孩子普通话的。

他笑着说,每次儿子犯错,当他批评完后都会说:“好了,爸爸说完了,到你了。”然后两人就会进入一场“辩论”,儿子不光要为自己“答辩”,还要想办法辩赢老爸,所以不但普通话说的好,逻辑能力还很强。

哪怕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他也能保持一种平等沟通,互相理解的态度,比起父子,两人更像是朋友。

刘墉的儿子一直这么优秀么?不是的。

有一段时间儿子的成绩一直不好,总是拿C等级,当他把成绩告诉爸爸刘墉,刘墉告诉他,车王舒马赫以前还考过零分。后来儿子真的拿了0分,刘墉大笑着说:“你有考0分的本事,自然就有考A的能力。”在他看来,当孩子受挫时,更需要鼓励,而不是责备。

父母教育孩子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错能改”,很多时候,孩子在犯错后已经知道错了,却还要再受一顿责怪,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信心。

父母的支持与信任,是孩子内心最大的安全感,也是给他们乐观快乐生活的勇气。

 

Professor点评:

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大多从父母身上复制下来。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可以让家庭充满关怀与爱,而这份爱意是孩子在未来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勇气。

愿每位家长都能用最正确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教授:不管不骂不罚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家长都看看)
为了孩子,拒绝做一个“毒舌妈妈”
面对儿子提问是不是妈妈生的,金星的回答出人意料
孩子犯错后,父母的处理方式决定他还会不会再犯
孩子拒不认错,该“逼迫”他认错吗?聪明父母这样对付“犟孩子”
孩子发生这4种“特殊情况”,父母一定要打孩子!绝不能手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