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俗话说:间架成双,典尽衣粮,不是说好事成双吗?为啥间架忌双?

我国农村有一种传统习惯,人们历来对双数比较偏爱,认为双数都是吉祥如意的数字,有好事成双之说,也有双喜临门之说。人们希望好事同时到来,是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架三间的平房

然而,事情总是有相反的一面,民间又有祸不成单的说法。在一些民俗风俗中,也存在单数为吉,双数为不吉的说法。比如,祭祀祖先,被认为是家里对祖先的尊敬,是好事,但是祭祖的供品要成单数,所上的香也要成单数,就连向祖先行跪拜礼也要成单数,其实,在旧时给长辈行跪拜之礼也是单数,有“拜三不拜四”的说法。

还有,旧时农村,人们穿的衣服上钉的扣子,也要成单,忌讳双数。

同样,在我国农村传统民居建造方面,房屋的间架必须成单,而忌讳成双,正屋(主屋、坐南朝北的又称北屋)尤其如此。“间架成双,尽衣粮”这句俗语就是这种建房禁忌。

衣服扣子和房屋间架忌成双,在农村有些共同的说法,比如说,“四六不成材”或者“四六不作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对“间架”这个名称比较熟悉,因为他们在农村的那个年代,亲手修建过房屋,印象深刻。不过,现在一些年轻人可能对“间架”这个名称就比较陌生了,很多人不太理解,这里得先解释一下这个名称的具体意思。

四架三间的二层木房(侧面)

在农村,不管是木房子还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包括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式房屋,都有间架。

这里以古老的木房子民居为例来说明。木房子的修建,是木料柱、梁、枋、檩、椽、板片等组合。先要组“架”,也就是用穿枋将柱子串成一排,这就是房屋的“架”,有的地方又称为“排扇”。一座房屋由若干“架”竖起来后,“架”与“架”之间再用串梁加上拉枋,连接在一起固定,就成为就建成了房子的骨架,然后安装板片,屋顶盖瓦(也有盖树皮、泥草),一座房子就完工了。

“架”与“架”之间的空间就是“间架”,又称为“开间”。由此,房屋也就有了“四架三间”、“六架五间”、“八架七间”的结构。有的地方也称“四排三间”、“六排五间”、“八排七间”。“架”与“排”的意思是相同的,只是不同的地方名称不同而已。通常来说,我国北方农村称“架”,南方农村称“排(扇)”。

同样的道理,砖混结构的房子、土墙结构的房子和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房屋前后走向框架结构中的墙,就是“架”,墙与墙之间的空间就是“间架”(开间)。

这里要注意的是,“间架”的“间”与房间的“间”是有区别的。“间架”的“间”,不管房屋有几层,指的是“架”与“架”之间的整个空间,包括一楼二楼三楼等空间。房间的“间”指的是上下和前后左右隔开的一个空间。一个开间每层都可以隔开为数个房间。

四架三间的二层木房(正面)

以农村传统二层楼四架三间的木房子为例,有一些正房称为“三明两暗”或者“三明三暗”,前面的“三”指三个“间架”,后一个“三”是指房间的数量。“明”指“明间”,“暗”,指“暗间”,也就是每屋的开间,隔开成前后两个房间,前面的房间光线充足,称为“明间”,包括中间的堂屋也是“明间”,后面的房间光线,相对前面房间的光线来说,要暗一些,再加上“藏”在后面,遂称之为“暗间”。

通过以上的解释,相信读者能够明白“间架成双”的意思了。那么为什么农村建房俗语说:“间架成双,尽衣粮”呢?

事实上,这是我国古代民居修建的传统观念,古人认为,房屋修建的“间架”(开间)宜成单数,忌成双数。农村有“单间吉,双间凶”的说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工匠祖师爷鲁班的影响

鲁班,姬姓,公输氏,名班,又称鲁盘或者鲁般,尊称公输子,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工匠家。他的主要贡献是设计的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等,还发明了兵器、农具等;在建筑方面建立一套建造法则,相传著有《鲁班经》传世。鲁班对我国后来工匠行业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

六架五间木房(不包括两边偏屋)

相传建房时,房屋的“间架”忌讳成双,是因为了避讳,有人说“双”是鲁班的字,也有人说“双”是鲁班的小名。后世既然奉鲁班为祖师爷,就是长辈,得按过去传统对祖师爷的字或小名避讳。尤其是小名,旧时,如果一个人长大成人后,除了父母及比较亲近的长辈、兄长和姐姐等外,如果外人叫小名,就是对这个人的侮辱。

也就是因为如此,工匠在建造房屋的时间,不肯建造“间架”成双的房屋,就是为了表示对祖师爷的尊敬。久而久之,我国民间也就形成了房屋“间架”忌双的习俗,后来陆续被民间附会了一些迷信的说法。

比如,元末明初有一位从南方到北方参加守宫殿建筑的人,叫午荣,编著一本著名供工匠使用的业务书,全书名叫《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者《鲁班木经匠家镜》,也就是后来民间常说的《鲁班经》,此书在民间流传广,影响大,其中的“造屋间数吉凶例”之中有这样的说法:

“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四间凶,五间吉,六间凶,七间吉,八间凶,九间吉”。

这也就成了后来工匠行业,特别忌讳建造“间架”为双数的主要原因。

四架三间的砖木混合结构民居

二是封建朝廷对各阶层建房“间架”的制度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建房子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想建多大就建多大,由建造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决定建筑房屋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从周朝开始就出现,到后为历代进行了完善。

比如,唐朝的《营缮令》规定,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进深四至五架。

又比如,明初,朝廷对上至亲王,下到平民的住宅建造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有明确规定,并以朝廷的禁令文书形式颁布天下:公、侯至亲王正堂(主屋或北房)为八架七间至十二架十一间,后来又改为八架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六架五间到八架七间;六品官以下到普遍平民百姓为四架三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代不管是官员的住宅,还是平民百姓的住宅,朝廷都规定了“间架”的数量,只有单数,而没有双数。

如果有人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擅自扩大建造规模和形制,改变装饰图案和颜色等,是“僭越逾制”,属于犯法。只能低于朝廷规定,不能超越朝廷规定。如有违规,轻者要受到杖刑,强令拆除和改建,重者有牢狱之灾,如果有人模仿宫殿建造,会招来杀身之祸。

宫殿

因此,农村平民百姓建造的房屋,特别是正屋(主屋)都是四架三间。即使有一些人家,因受地理条件限制,把正屋加长成六架五间,通常要把左右各一“间架”的屋顶降低一尺左右,突出中间的四架三间,虽然实际上为一个整体,但又显示出左右两“间架”相当于厢房,不属于正屋之例,避免了“僭越逾制”。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现在的古村落中的古民居可以得到答案。

三是农村民俗中的一些说法

在农村,人们对“间架成双,尽衣粮”这种禁忌,说法比较多,这里例举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

一种是“四六不作主”的说法。我国农村正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座正屋的最中间的第一层的“明间”为堂屋(有的地方称厅堂)。堂屋是住宅最神圣的地方,也就是中心场所,按照农村传统说法,如果正屋是一家宅院房屋的主屋,那堂屋又是主屋之主。

“间架”成单的房屋,比如四架三间和六架五间,“间架”成单数,总有一“间架”位于中央位置,这个“间架”一楼屋间就是堂屋,有主次之分。但是,如果是五架四间,或者七架六间的房屋,位于中间位置的“间架”就是双数,没有了主次之分,这就是“不作主”或者“无主”之说。

六架五间古民居

按照农村建房的习惯,房屋落成时,有一个上梁的仪式,是建房过程中,最隆重的仪式。这根梁通常被称为“正梁”、“顶梁”、“梁木”、“主梁”,必须放在最中间的“间架”顶上。有的地方民居正屋的“正梁”,实实在在能起到“梁”的作用,但有的地方民居正屋的“正梁”,形同摆设。不管“正梁”在民居中能不能起到“梁”的作用,它都是一座房屋的以及家里主人的象征。

农村有一句俗语“卖屋不卖门,卖牛不卖绳”,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农村,讲的是“卖屋不卖梁,卖牛不卖绳”,门指的是堂屋门,梁指的是堂屋上面的顶梁(通常包有红布,放有东西),这根梁比门重要。可以说它既是房屋之主,也是堂屋之主,比房屋中任何部件都神圣。就是现在农村建新式砖屋,也还有很多人家要上这种梁。

因此,这种必须放在正屋最中间的“间架”顶上,与堂屋为同一“间架”。如果房屋“间架”成双,这根“梁木”就不知道放在一“间架”了,这也就是“梁木”不作主了,家里也就没有作主的人。一个家庭没有作主的人,要么就是主人不在了,要么就是家里不团结,没有人可作主。这种家庭能不能搞好,可想而知了。

农村四架三间新式楼房(两座)

事实上,这是古代“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

这种社会体制观念,融入建筑的一种体现,修建这种双数“间架”房屋的人,未必家里真的没有作主的人。

二是数字的阴阳之说。在古代风水上,单数属阳,阳宅的“间架”应该是单数,这样才适合人居住,才能够有阳气。而双数属阴,如果把双数用到住宅上,阳宅也就变成了阴宅,不是活人居住。

这种说法是因为古人的迷信思想比较浓厚,是一种牵强附会之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这里就不赘言了。

至于“间架成双,典尽衣粮”中的后一句,“典尽衣粮”意思是说,如果家里房屋的“间架”是双数,家中财物将被典当干净,意思是说这样的房屋不聚财。

事实上,房屋的“间架”成双,与房屋是否聚财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农村俗语习惯用的手法,为了让人们遵守某种既有的社会规则,用一些比较坏的后果来吓唬人,不足为信。

农村四架三间新式楼房(不包括边上配屋)

实际上,现在农村,因没有了旧规则的限制,一些人家修建新式房屋时,打破了旧时的条条框框,注重房屋的实用性,既有修建五架四间的,也有修建七架六间的,家里的生活一样过得红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门旁若有两棵树,定有二人来同居”,是指哪二人?
那时候东北的农村......
盖房不做单出头,台阶莫要成双留
“宁劝赌,莫劝嫖;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有道理吗?
吊脚楼
农村俗语:“人住扛轿屋, 灾祸连连出”, “扛轿屋”什么屋,有何讲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