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俗语:“亲家登门,不值半文”,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道理吗?

“亲家登门,不值半文”,这是一句几十年前还在农村普遍流行的俗语,是旧时沿袭下来的一种婚俗,并非一种社会现象。

两亲家过除夕

既然是一种婚俗,当然指的是在婚姻程序之中的事,结婚后就不再有这种说法了。就是结婚程序之中的事,也不是所有“亲家登门”,都会“一文不值”。相反,对于一些漂浮不定的婚事,农村还有俗语说:“亲家登门,胜过千金”,或者说“亲家母出场,胜过媒人言”。

因此,“亲家登门,不值半文”这句农村俗语,是指特定婚俗,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对象。

这种特定的婚姻,指的是旧时的包办婚姻;特定的时间,指旧时代农村男女谈婚论嫁阶段,还有迎亲送亲的时候;特定的对象主要在两个不同时间节点,有不同的规矩:一是指女方的父母,在谈婚论嫁阶段,不能上男方家的门。二是指结婚时,男方父母不能上门接亲,女方父母不能把女儿送上门。而第一点又是主要的,第二点往往被忽略。

1、旧时是如何相亲的?

农村有老话说“一家有女百家求”,意思是说,一户人家养育女儿,到了婚嫁的年龄,就会有很多人家上门来求婚。

这句值得注意的是,旧时,男女相亲,是男方主动向女方求婚的,是去求人家,还不知道人家是否答应这桩婚事。因此,男方家的姿态身段都要放低一些。凡求人之事,自己感觉就要低人一等,不可盛气凌人。

这里说的是“百家求”,而不是男子上门求婚。这主要与旧时的婚俗有关。

旧时男女婚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种青年男子和女子无法支配自己婚姻的模式,即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因此,旧时嫁娶,程序上有“六礼”,即纳采、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环节,这“六礼”都是男方“求婚”。

后来这些程序在名称上有所变动,或者程序上有所简化,比如从六个程序变为四个或三个程序,但是,以“六礼”为基础的环节没有多大变化。

在这些嫁娶程序中,前面的好像与青年男子和女子没有多大关系,都是父母在一手操办。只有最后一个程序,所有姻事都定下来了,这种事男女双方父女实在是不能包办了,才有青年男子和女子的参与。因此,“六礼”之中,一环扣一环,就是没有给青年男子和女子“相亲”这一环。

那是不是说,旧时就没有“相亲”这一说法呢?当然不是。过去的婚姻也有“相亲”,只不过相亲的人不是婚姻中的青年男子和女子,而是双方的父母及亲属。

南宋吴自牧所写的《梦粱录》记叙了那时相亲的情节:

“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辅,或湖舫内,现人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两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

从这段话可看出,相亲的人是“男家”去拜访“女家”,也就是男方的父母和亲属,主动去拜访女方的父母。然后,双方父母或亲属在酒席的觥筹交错之间,完成所谓的“相亲”,孩子的终身大事也就此定下来了。这种场合当然不会让婚姻中的主角,青年男子和女子参加,也不必征求两人的意见。

这种“相亲”,在现在人们看来觉得滑稽可笑,但我国古代儿女婚姻就是如此确定,不然为什么叫“包办婚姻”呢?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而不是女方家主要约男方家。这就是说,在“相亲”时,虽然是两家的父母或者亲属见面,但是,因为是男方家向女方家“求亲”,男方就要主动请女方家。

2、“亲家登门,不值半文”为什么主要指女方父母?

旧时娶亲,就是男方家向女方家“求亲”。按照过去的婚俗,男方的母亲可以上女方家的门求亲。

据北宋孟无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那时相亲,男方的亲人或者母亲,作为相亲的代表前往女方家,如果看中了女孩,就会把一支钗子插在女孩头上。如果男方不中意,就给女方家留下一些绸缎,寓意亲事就此打住。

以此看来,宋代男女方相亲的自主权比较大。到后来,随着习俗的变化,男女双方均有了选择的自主权。通常来说,男方可以上女方家相亲,一般只派亲属前往,男孩的母亲不上门。只有当亲事定不下来,为表诚意,男孩的母亲才亲自上女方家的门“求亲”,这样成功率就大多了。

这就是农村所说的“亲家登门,胜过千金”和“亲家母出场,胜过媒人言”。过去农村常说,结亲结诚意,男方亲家上门求亲,表明男方家的诚意。

女方家也可以派亲属前往男方家相亲,农村俗称“看人家”,考察男孩的品行、相貌等,也是为了考察男孩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女方亲属“看人家”,不管中意还是不中意,都不会当场表态,最后的决定由媒人通知。

按照很多农村惯例,女方的母亲是不能上门“看人家”,否则给男方的错觉是,女方家急于嫁女,让男方起疑心,农村称此种行为“掉价”,也就是所谓“一文不值”。

同样,如果在谈婚论嫁阶段,女孩的父母主动登上男孩家的门,也属于一种“不带贵”的表现,是自降身价的行为,使自己和女儿在男方显得“一文不值”。

按照农村老人的解释,嫁女与给人东西是一样的,能够轻而易举到手的东西,到手后人家是不会珍惜的,只有经过反复求别人,来之不易的东西,人家才会很珍惜。

旧时,男尊女卑,女人的地位本来就很低。父母嫁女最担心的就是男方看不起女儿,女儿在男方家不好过日子,尤其怕亲家看不起女儿。嫁过去后,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在与亲家的理论过程中,让对方抓住软肋。

比如有的亲家会说:“不是我家求你把女儿嫁到我家,而是你上门求我家把女儿嫁过来。”如此等等,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至于男孩父母不能上女方迎亲,女方父母不能送出嫁女儿到男方家,现在农村仍然有这种风俗,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3、现在一些人为什么容易对这句俗语引起误解?

这句俗语在几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仍然流传。几十年后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婚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句农村俗语基本过时了。也就是因为这句农村俗语过时了,才会引起现在一些年轻人,无法准确理解,在解读时容易误解。

误解的主要观点是:亲家之间往来太频繁,或者儿女亲家不能走得太近。他们认为,亲家如果往来太频繁,不利于小家庭和睦。

这种观点是把现在发生在小家庭中的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把亲家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好像亲家之间往来太频繁,不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而是双方父母造成的。

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与现代社会中的现实生活不相符。现在农村大多数儿女亲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来往也非常频繁。关系不太好,不往来的,只是极少数。

这就好比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样,有非常和睦的,也有兄弟姐妹不和,很少往来的。但是,兄弟姐妹之间不和的只是极少数,和睦的还是大多数。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所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

事实上,旧时农村,亲家之间作为亲戚,会经常往来,家遇红白喜事要做人情就不用说,农忙季节还相互帮忙。亲家之间的经常来往,不但不会影响小夫妻小家庭的和睦,小夫妻之间有什么误会,会通过双方父母经常沟通而消除,还会促进小夫妻小家庭的和睦。如今的农村,很多亲家仍然如此。

当然,农村也有一些亲家因性格问题,会给小家庭带来负面影响,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问题。但是,这类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父母还是希望子女的家庭和睦兴旺。

小夫妻不和睦,应该多从自身检视问题,而不是动则把这个锅让双方母去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村俗语“亲家登门,不值半文”,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
与未来亲家第一次见面,聊什么话题比较好?
古人云“亲家登门,不值半文”,究竟有什么深意?
茶与婚俗,茶文化
农村老人说“男亲家上门,不值半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彭泽本地人传统婚俗流程 —原创 - 【风土人情】 - 彭泽论坛 - Powered by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