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自己学校建立在坟地上的传说?

学校建立在坟地上,并非只是传说,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年纪稍大一些的人,基本上熟悉这段历史,熟悉历史的人太多了,自然也就流传下来了。



古代的学堂

古代人称学校为学堂,没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之称,散布不在民间的学堂,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开蒙,也就是读死书,背诵为主,兼学写字。这个阶段一般是7岁到12岁。第二个阶段是开讲,也就是在背诵的基础上,讲解书中的语句含义,包括断句方法。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长长的一句话,到哪里停顿,要老师传授,用红笔在书上做记号。开讲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一两年,有的在三四年,主要是看老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阶段是作文,也就是练习写文章,这是科举考试的重点。

三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参加州县一级的功名考试,考中了后,叫进学,称为秀才。进了学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也就是省里组织的科考,考中了称举人,然后进京城参加会试、殿试,考中的称进士。

散布在乡村的学堂,有村塾、族塾、捐塾等,到了清朝时,乡村兴办义塾。这些学堂大多办在祠堂内,没有祠堂地方一般办在村附近的寺庙和道观内。有一部分放在私人空闲房屋内。县级以上的学堂,一般不称学堂,而称为书院。一般的州、府、省都办了书院。比如,我们县老县城的书院称为虎谿书院,省城的书院叫岳麓书院。不管是乡村私塾、村塾等,还是县以上的书院,民间俗称还是习惯称为学堂。



因此,古代乡村各类学堂,不是设立在村、宗族的公共场,就是设立在寺庙和道观,或私人家中。而县以上衙门办的书院,既要选择风水好,又要选择地方“干净”的地方,以免亵渎圣人。各种坟地与刑场属“不洁”之地,为官府和民间禁忌。因此,那时在的学堂不可能建在坟地上。

把学校建在坟地上的历史时段

我国最早建新式学校,应该是在清末后期洋务运动,学习外国建大学,一般要圈一块很大的地盘,自然要把一些民房有坟地圈进来。之后,及到民国时期,依然兴办大学。题主说她们的女子宿舍建在太监的坟上,应是过去的古都,学校的创办应在这个时期,或晚些时候。

各地也办了不小新式学堂,但乡村一级的只是换了一些牌子,依然办在祠堂、寺庙和道观及私人房屋内。就连县属学校也还是办在寺庙和道观。我查了一下县志,当时我们县城办了初小和高小(没有初中),一所办在原虎谿书院,一所办在九龙观,当时政府和民间在战乱年代都很穷,学校能有一个地方上课就不错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进入新社会,重视教育,全民大办教育。大队小学大队办,叫民办,教师叫民办教师,不拿工资,生产队记工分,农忙季节要放农忙假,学生和教师回生产队帮忙,公办教师只有少部分。公社的学校叫社办,县里的学校叫县办。

五十到六十年代,大多数村小一般都办在祠堂、寺庙和道观内,没有钱建房,都是将就着来。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全国乡村同时掀起修建学校热潮。记得当时,我们大队的小学办在祠堂内,后来把祠堂折除,利用祠堂的砖瓦和木头,在村里的一块坟地上建了一所平房式,成品字形,那就是新小学,我正好是新小学开学时的一年级新生。原祠堂的地,用来开垦水田,得到了公社和县里的大力表扬,把将这种经验在全县推广。各村也纷纷效仿。

其实,在坟地建学校,并不是我们大队的创造发明,只是在大队一级走在前面而已。在此之前,我们公社早就在一块乱葬岗兼古刑场上修建了公社中学,建的也是都平房,往上溯,在六十年代时,公社在境内最大的坟地建立了园艺场,主要种桔子树,也种了少部分桃树和梨树等。



我们大队只不过是“姐姐做鞋,妹妹学样”。大队受到表扬的原因,把大队小学建到坟山上,已不足为奇了,因为当时全国县乡村三级的新学校,大多往坟地上建。受表扬的原因,主要是大队把祠堂拆除后,开垦出水田三亩多,给了田最少的第七生产队,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各地到处开荒造田,拆除封建社会的堡垒——祠堂,还开垦为水田,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现在的迷信之说不靠谱

现在的一些人认为当年把学校建在坟地上,说是因为学生纯阳,纯洁,不怕鬼,能压阴,也有说是坟地风水好,有棺材, 就说明学校出人才,可升官发财,如此等等的迷信说法,听起来确实很荒唐。

依我看,这是站着的人说话不怕腰疼。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要把新学校建在耕地上,就是借给当年的大队干部三个胆,他们也不敢。在当时缺粮挨饿的年代,“深挖洞,广积粮”是社会共识,破坏良田就是犯大错误,甚至是犯罪,谁能担起这个责任?谁又敢当这个责任?



因此,把学校建立在坟地上,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本来就是我国农村惜地如金的优良传统。把学校建立在坟地上,只有唯一的目的,那就是节省耕地,多产粮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围屋村落记忆——丰顺丰良镇
普宁洪冶学堂遗址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 · 4月12日 · 九江一中
《白鹿原》故事梗概:
我走进学校那一年
[辛亥革命前的广州]清末学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