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绥宁苗族民居传统风俗,如何传承和发展下去呢?

《绥宁苗族民居风俗的传承演变与发展趋势——以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动雷村为例》(节选七)

五、苗族民居风俗发展趋势

苗族民俗文化,从远古走来,犹如涓涓细流生生不息;从汗水中走来,犹如滴滴泉水汇聚成河奔腾不息;从智慧中走来,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作出了她特有的生动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迅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日新月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可是,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古村落清代民国传统遗存和历史风貌不断剥落与流失,非本土化的建筑装饰手法和现代化的装饰工艺与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现代生活理念与生活的全面推进,都给苗族民居民俗文化的传承弘扬带来了重重困难。

“我听说,在云南哈尼稻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

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深入挖掘苗族民居民俗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美丽绥宁、活力绥宁、幸福绥宁建设目标的时代要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村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苗村文明程度,焕发苗村文明新气象。

(一)民居民俗传承的现实困境

1、农村民俗老人加速老化不断逝去,中断了传承。

按2010年摸底统计,动雷村60岁以上老人中,61-70岁者86人,占总人口7.84%;71-80岁者64人,占5.83%,80-90岁者17人,占1.55%。三项合计167人,占15.22%,高于全国1.62个百分点。

到2022年底止,12年来,当年60-70岁者已经72-82岁,71-80岁者已经82-92岁,当年81-90岁已经92-102岁。

这些人中已有59人去世,中断了传承,剩下的106人,大都年老体弱病多,难以传承,有的不愿传承。这就给民俗传承带来了极大难度。

2、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不愿意接受民俗文化,阻碍了传承。

当年的青年现在成了中年,当年的少年成了青年。长期以来,他们接受了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对本土民俗文化失去兴趣和认同,因而多数人不愿接受,只有少数家庭管得严的较愿接受。

目前青少年只对玩手机上网之类兴趣浓厚,老年人传播民俗文化时,他们说“什么时代了还听你那老古董有什么用。”这就直接阻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3、现代科技取代了传统手工技艺,取消了传承。

如修建房屋,过去要木匠、锯匠、石匠用手工制作屋架用料,现在修砖混结构楼房,只有泥瓦匠一手操作就行,只请地理先生看屋场择吉日。

有的在城里购房地理先生也不需要了。不但传统技术和工具闲置了,传统技艺中蕴含的伦理观念、技巧也失去了。

又如居室,过去要摆放木柜、木箱、木凳、木床、木烘桶,现在改成壁柜、沙发、席梦思床、空调。

过去房间小这些传统家具一摆,空间就小。现在房间高大宽敞明亮开阔,人住里面舒适安乐。过去房间门床朝向和物件放置方位的传统理念都不讲究了。这样一来就取消了传承。

4、民居民俗遗存老化、衰亡,影响了传承。

按理说,对百年以上老屋,200年以上古树名木和相关传统农具家具工具和文字应加以保护,不能什么都要政府、文化文物部门承担,主要靠当地干部群众自觉保护。

如该村王家组内150年老屋王家院子、陈家院子,现在房子破旧、漏雨,长期无人居住维修。该组500多年麻栎树,虽挂有县政府的保护牌,但树木老化空心脱枝,日久就会腐朽。一旦这些东西失去,也影响到民居风俗的传承。

5、人伦、道德观念的衰落,制约了传承。

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民居风俗文化,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面临存续危机。尤其是中青年资源缺失,无法对乡村产生亲和力、归依感。

他们的流出,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出,还是资源的流出,情感的失落,导致了乡村社会出现衰落现象,各种传统价值因缺少滋养而面临消失。

村庄的人际关系逐渐陌生,家族家庭和亲友亲情关系逐渐淡薄,高龄老人缺照料、中青年男子打单身、打牌赌博度时光等现象严重存在,见难就帮见危就救和维护公共利益的人越来越少,造成了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衰落,制约了传承。

6、水环境恶化,破坏了传承。

近年来,村里虽加强了对院落、道路脏乱差的治理,如院落、道路的经常打扫,垃圾的及时清运,但忽视了对水环境的治理。村内3条主溪尤其动雷水溪污染非常严重。

过去,溪里水清如境,鱼虾遍布,人们在溪里洗菜洗衣服十分惬意,还可挑水回家洗涤,现在一些人把路上垃圾扫入溪中,人畜粪水排入溪中,溪边茅草丛生,溪里垃圾堆塞臭气难闻。

有人也将自己门前溪段清理,但大家视而不见不管,也就失去了清理积极性。传统民俗中,对山和水是非常器重的,它是人的生存载体、健康保障,现在成了这个样子,不但破坏了环境也破坏了传承。

(二)民居民俗传承创新的路径探索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看,乡村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和根基。乡村有其特有的现代价值,不能以城市化的标准来衡量乡村的发展。

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对乡村文化的兴盛、民居民俗的传承,应当是发现、维系和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长出新的符合新时代的价值、风俗。

根据苗族村寨实际,结合外地先进经验,可采取以下路径进行。

1、硬件层面

一是建村史馆。利用闲置的教学楼改建为村史馆,将民居民俗方面的实物或实物照片、视频材料存入村史馆收藏保管,定期开放展览;

二是编修村志。选定专人编修村志,将民居民俗方面内容编写入志流传千秋;

三是完善文化广场。在已建广场内,盖好文艺演出舞台,购置体育器材,以利村民进行民俗演出、跳舞健身、体育锻炼;

四是每片建一个喜事礼堂,村民将红白喜事、节庆纪念活动都放到礼堂举办,即可进行宴会开餐,又可举行相关仪式,牢固树立移风易俗、节俭办喜事的新风。

2、软件层面

一是建好传承队伍。将村里民居风俗经历丰富、记忆较强、能说能写、乐意传授的老人组织起来,由他们定期集中、平时分散向村民尤其青少年讲述民居民俗历史、传授民居民俗技艺。

二是定期办培训班,对青少年在政治思想教育、农业科技培训中结合进行民居民俗方面的教育培训,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弘扬传统、创立新风。

三是展示传承成果。利用墙报、视频等传播工具将民居民俗传承成果及时宣传介绍,提高民居民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表彰传承成绩突出的优秀人物。将这项表彰纳入村两委每年一度的先进人物表彰范围,从而增强传承活力,促进民居民俗守正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收到实效。

(连载完)

本文作者 · 陈明才

陈明才,苗族,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人,大专文化,曾任村干部40多年,其中任支部书记18年,省、市、县诗词协会会员,潇湘散曲社雪峰分社社员,邵阳市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十大藏书家,著有湖南省第一部乡志《党坪苗族乡志》,在中央、省、市、县级报刊发表章1000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剖析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他指出保护民族建筑文化4点建议
请问各位如何看待初五迎财神,初四晚上炮火连天?习俗应该鼓励传承还是抛弃?
霛堂对联怎么写?#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 #农村风俗传统 #老祖宗的传承 #中华文化传承
绥宁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500年才出一个阿苗千千
了解关中民居,风俗,看明清院落,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对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