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绥宁飞山脚下,苗族人认祖归宗有神秘密语?|绥宁苗族文化研究|杨焕礼

本文作者      杨焕礼

还原大园之名来历的历史真相

杨焕礼

近读《你知道关峡大园村名的由来吗?》(选自《大园》)一文,觉得此文与史实不符,不得不另著文澄清,以还原大园之名来历的历史本来面目,也是还原苗族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更是让大园的子孙后代不能数典忘祖。

不管《你知道关峡大园村名的由来吗?》中的神话故事编得多么优美动人,那不是历史的真实,其实现在大园上了年纪的人对大园之名的真实来历都心中都有数,也对此文罔顾事实,篡改历史颇有微语,这也是全国各地开发古村落过程中胡编乱造的通病。大园之名的来历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也非常复杂,关键是其中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

先从简单的说起,大园之名就来源于四甲的一块大菜园,四甲即原四甲村,原属大园保、大园乡、大园大队、大园村,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分出为四甲村,现又并入大园村。四甲有一块大菜园,这块大菜园就叫大园,宋时诚州刺史、“十峒蛮酋”杨再思之玄孙、“飞山蛮”徽州赤水峒主杨正修之孙、被宋朝封为金光实禄大夫的杨光裕(墓葬在大园石板桥)从赤水峒居住地杉坊(今属城步)过来守荣山封地的落脚地。荣山即从今城步的莲荷至枫木岭,现绝大部分在绥宁关峡苗族乡境内,为关峡苗族乡东面雪峰山余脉大山,也是横亘在绥宁县与城步苗族自治县之间的界山,荣山之名与关峡、梅口之名同时出现于宋史记载之中(见《湖南通史》和《宝庆府志》)。因此,在杨光裕的墓碑(此碑立于元朝时期,重修于清中晚期)中有一联:“溯本源都梁赤水,分支派莳竹荣山”。都梁赤水,即元时都梁绥宁赤水,今城步将家坊乡杉坊,都梁即今武冈;莳竹荣山,莳竹即宋之莳竹县。据史料记载,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废溪峒徽州建立莳竹县,遭土著强烈反对,旋为土著所废复为徽州,其后复立莳竹县,宋崇宁二年(1103年)改莳竹为绥宁县,寓“绥之以宁”之意,莳竹县名在历史上使用非常短暂,竹莳县政权实际存在的时间更短,不超过十年,但毕竟莳竹县之名是绥宁历史上的第一个建县的县名,后来的民间人士在各种家谱碑文诗文中喜欢将绥宁称之为莳竹,此风绥宁至今犹在。据关峡杨氏家谱记载,杨光裕守荣山封地的定居地点为荣山枣子园,即四甲之大园。据关峡李氏家谱记载,杨光裕后裔一支年幼时父母早丧,由李姓姐丈接至其居地皇家冲(又名黄瓜冲,即今大园下团)抚养,后李氏家族见其长大成家,遂让出此地让其居住,自己回迁祖居地鹿洞(今关峡苗族乡关下村鹿洞团)。杨氏的这一支系为现大园团寨杨姓祖先,其后裔发达起来后,为了记住出身之地,遂将所居住之地亦称为大园,并陆续将四甲地方上的小地名也搬到新大园所在地命名。如大园的上团叫石板桥,而石板桥这个地方并无石板桥,这座石板今天还架在四甲的小溪上。四甲大园附近有一处叫塆里,这个名字也作为后来大园的地名,即今大园下团靠里的后龙山下。为了记住李氏家族的抚养之恩,杨姓家族依然保留了原地名为小地名,如皇家冲、皇家坪(又名黄家坪)、李家园等,这些地名时至今日在大园还留存。由于新大园子孙后代繁衍兴旺,人才辈出,新命名的大园之声名盖过了老大园,到了明清时,全国普遍实行保甲制,老大园与新大园同属一保,而新大园人口众多,据九甲之中的八甲,至今大园团内还有三甲、八甲、九甲之地名保留,而老大园只是其中的第四甲,久而久之,老大园之名从此不再在四甲地域作大地名出现,以四甲之名代之,直到现在。新大园作为保名、村名为今大园村所有,也一直留存到现在。由此看来,现在大园之名来历的历史本来面目很简单,就一句话:大园之名是从杨氏老祖屋所在地四甲枣子园带过来的。

然而,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简单的一个方面可能只是事物的表象,复杂性往往隐藏在表象后面。大园地名的来历也是如此,看似简单,其后面蕴藏深厚的苗族历史文化背景。

众所周知,苗族是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也是苦难的民族,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驱逐,为了族群的生存,苗族人从祖居地沅水流域的不断迁往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关峡苗族乡的苗族人也是如此,在历史上他们极少向东向北两个方向迁徙,而是大量地向西、西南方向迁徙。关峡苗族三大姓氏杨、李、苏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分支,多数地方历来与祖居地家族经常来往。这些从祖居地迁徙出去的人靠什么认祖归宗呢?据传古人有两种方法,一是密语,一是带走祖居地地名。绥宁苗族族群外迁时确有自己的密语,如大园古苗寨外迁出去的人必须牢记两样东西,一是进大园的老路有两段石阶路,每段都有十一级台阶,这个数字不能记错,二是在进团寨的倒数第二级台阶的石条上有天然行成的“十一”两个白色汉字,这也必须要记清楚。外迁出去的人,必须将两者准确无误地说出来,才得到祖籍地人的认可,这就是二合一的就完整外迁支系回祖籍地认祖归宗的密语。

图片上方为大园古苗寨东面的荣山

至于带着祖籍地地名迁徙的原因,我们首先还是回到“飞山蛮”时期的那段历史。前面文中提到过的荣山,在这一条连绵不绝的山脉中段有两处地方分别被称之为大飞山与小飞山,在茶江地段还有一处称飞山托。也许有人感到奇怪了,飞山不是在靖州吗,怎么跑到绥宁关峡来了呢?其实我也感到奇怪,但是大飞山、小飞山、飞山托确实自古以来就存在,至于到底有多长的历史还得进一步考证, 现在如果你打开地图依然可能看到大飞山、小飞山、飞山托出现在绥宁关峡这块土地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城步民俗学者认为飞山的原址在徽州(绥宁、城步),而不是在诚州(靖州),以此推断飞山蛮的起源地应在徽州,后迁至诚州,同时也认为,从历史记载的史料来看,唐朝末之后建立的马楚政权从武冈出发,偷袭飞山蛮潘金盛、杨成磊营寨应在徽州境内。此文一出,引起来靖州民间学者的关注,于是引发了一场飞山之争的笔墨官司,最后两地民间学者各说各话,不了了之。也许当时城步老一辈的学者没有底气争下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古徽州确实有大飞山、小飞山的存在,其山势险峻亦如史料所载,恰恰这里的飞山寨相距武岗不远,符合当时战争偷袭的条件,也符合飞山蛮与马楚政权当时对峙的战争态势。不仅于此,在荣山的飞山山脚至今还有潘家冲之名存在,据当地人称,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潘家冲是不是湘西南苗族潘姓的祖籍地呢?也有待进一步考证。潘家冲今无潘姓人家居住,为杨姓族人居住。这样,不了解这些,城步学者就少了几个有力的实证,多了一份遗憾。

我们先撇开这场笔墨官司的是是非非不说,留待专家学者们去研究,还是说说湘西南苗族人带着祖籍地的地字走天下的习俗。我们不管是靖州飞山还是绥宁飞山,也不管起源地在诚州还是在徽州,当时诚徽州都在飞山蛮的统治范围之内,其中肯定有一处的飞山是从祖籍地带到了新落户的居地,看来这种带着祖籍地地名迁徙是湘西南苗族的一种古老习俗。如通道县大高坪苗族乡有一个古老的苗寨叫黄柏,湘黔边两省的中岭十八苗寨(含黄柏苗寨,此为清末年称谓,事实上现在已有三十来个苗寨)中有多个称黄柏的苗寨。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叫黄柏的苗寨也是从黄柏分出去以后,带走了祖籍地的地名。在靖州各苗寨中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湘西南苗族很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因不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在此从略,将另著文详细介绍。

黔边中岭十八苗寨歌会黄柏山苗寨到黄柏苗寨参加歌会

现在再回到大园之名的来历上,以结束此文。事实上,像大园一样带走祖居地地名的不仅仅只有大园,以后陆续从四甲、大园等地迁往外地的杨姓支系,特别是跨省迁徙的支系,他们大多带走了祖籍地地名,如大园、枣子园、塆里、石板桥等多个地名都在古代迁徙者新定居地出现,这也是苗族人特殊的历史记忆方法,如同婴儿的脐带,亦如同汉族的“背井离乡”。

本公众号平台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绥宁“千户古苗寨”消失之谜
蒋子赢:醉美绥宁行​
多彩贵州
绝句·城步苗寨游
邵阳市民族概述
连名字都读不对的地方,藏着差点被我们遗忘的天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