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绥宁,绥宁!我一辈子唯一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绥宁 

者:哎喔

先说说外地人对绥宁的印象。

在师傅的诊所,碰到他的一个战友,人很有趣。

他说他以前去过绥宁。

“绥宁的鸭子多啊,我们开车路过,鸭子伸着脖子给人抓。有一次,我抓了一只就上了车!”

“不可能啊,小时候放过鸭子,鸭子跑得飞快,很难徒手抓得到!”(他是长辈,不好意思说他吹牛)。

他说:“鸭子太多了,我出手又快,所以它跑不赢!”

想起许世友飞身入轿车,我有点相信他应该有这个本事了。

“那,你抓的鸭子肯定是‘湖鸭’。你怎么敢偷‘湖鸭’吃!?我们那的人是从来不偷湖鸭吃的!”我说。

“为什么?”

“老人说,人要偷湖鸭,吃了会发疯,变神经!”

“那是吓小孩子的!你看我吃了不蛮好?”

我笑:“喂鸭的人多辛苦,还是不要偷的好!”

他笑:“当时年轻好玩呗!说老实话,你们绥宁的血鸭很好吃!”

“土鸭子当然好吃!鹅也很多。小时候就是看鹅长大的。牛也多!我妈看了好多年的牛。”

“你是放鹅娃,是看牛人的娃喽?”

“是呀!”——很骄傲我曾经是放牛娃,很骄傲我那看着白鹅在水面上飞奔过的童年。

他又说;“你们绥宁的西瓜好吃,好大一个才五角钱!交通不便不好卖便宜得很!”

我说:“我姐她们村,一家种瓜大家吃的,从来不卖。那西瓜可不像你讲的很大,不大不小、溜圆一个的才好吃!种在山上的黄土菜地里的,才特甜,水田里种的西瓜虽然个大,没那么甜。可惜我现在人在外地常常吃不上。真怀念!其实你不知道,绥宁的蜜橘、板栗、乌梅、玉兰片----哎呀!好吃的东西讲不完!”

他听我一通海吹,又想去绥宁看看了。

说到绥宁的好吃货,就禁不住要流口水。湘西南的人太会做吃的了 。

小时候吃过的冬莓草糍粑,是一二十年再没尝过了;小时候吃过的刺管、三月萢、茶耳(这些名词可能只有绥宁人看得懂,不好意思,我也不知它们的学名是什么)已成了童年记忆;小时候养过的兰花草和死去的小黑狗成了我关于故乡永恒的记忆。还有那深山里的“王叶麻”(炕干了是野味),十岁左右跟同学去双龙捕过。她家才算是住在深山老林里。

双龙离我家有二三十里路。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很辛苦,却也很开心。那时候是走山道,几乎要走一天才走得到。以为自己是大山的孩子,却是第一次看到一山一山走不完的竹子林!走在竹山里,地上除了落叶可以说很干净,偶尔可看到野鸡的身影。鸟是随处可见的,它们还不怕人,不过想捉住它们就难了。当时很迷惑,为什么那么好的地方却很穷!同学的家里真的是黑得一塌糊涂,门板是黑的,土灶是黑的,锅子凳子衣服都是黑的,连被子都是黑的,我都不敢脱衣服睡觉。但是我很喜欢那立得像一个个军人一样的竹子。它们站在门外,我感觉很安全。

回转时,我想带根竹子回家,同学说:“砍吧,只要你背得动!”我砍了一棵小竹子,可惜我力气太小路又太远了,不得不将心爱的竹子又抛弃在半路。

最不能忘的还是捕王叶麻的经历。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

等到天黑时,同学的哥哥手上就提着火笼、背上砍好的枞火,我和同学两人一人背一个簋,出发了。同学告诉我,这种“麻拐”(树蛙)白天的时候往山上爬,晚上则从山顶往下“落”!它还有个特点:喜欢和蛇呆在一起!这着实让年幼的我很害怕!不过她安慰我说:蛇和蛙都怕火,你只须用火笼照着它们,它们,尤其是王叶麻就不会动了,你伸手抓就是了!果然,就用这个方法,我们的确捕到了不少蛙。对这种蛙的肉质鲜美,至今不能忘怀!回来同学送了我一些干货,妈妈很会炒,是我吃过的故乡最好吃的美味之一。

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火的妙用让它广受现代人的尊崇,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生活渊源的。你看奥运火炬经过湖南经过湘潭时人们的热情!你会明白火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小时候和二哥捕泥鳅、做风筝、放风筝、和父亲及全家去捕鱼的经历也很有趣。

我和二哥年龄最接近,所以和他发生的故事也最多。勤劳让贫穷不那么悲哀,少时的我,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家里没钱买玩具,就自己动手做。有哥哥的妹妹是幸福的,只需要看就可以了,做的事情,有他呢。三月到了,二哥就会取些竹片来,做风筝。做这个他也没学过,却知道拿大首(亲家爷,我大姐夫的父亲,武阳出了名的艺术家)做的风筝来照样画葫芦。他先把竹片削薄,后用绳子扎紧,再在纸上画上画(他画的画实在不怎么地,不过我也喜欢),然后将纸放到扎好的竹骨架上胶好,最后用一卷长绳系上,交给我,就可以到空旷处飞了——跑来跑去是我很喜欢的一件事情。老实说我们的技术并不好,因为没人指导的缘故吧?大姐夫的父亲做的风筝又大又漂亮,字画的功夫也很好,飞得也很高。记得他曾经画过一只鹰,飞在天上,真是把我们羡慕得不行。我们做不了那么好,却也不去拜师,这自尊心也是太强了点。当时我太小了,只能给哥打下手。我们的风筝有时飞得好,有时由于竹片太重,飞不起来,哥又会拆掉风筝,把竹片再削薄,等于又是重做。我便又在他身旁看一遍。这个时候我们是最和睦的时候。有时,风筝飞着飞着就被高高的电线竿挂住了,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但小孩子对于玩是不怕麻烦的,一切都觉得很快乐。

捉泥鳅捞鱼的事我干得就更多了。一到下大雨,我们小孩子就鱼一样,特兴奋,欢呼雀跃,因为可以拿着工具出去捞鱼了。池塘里、水渠里到处都有泥鳅和鱼儿。有时偷懒,就将捕鱼的工具放在池塘的进水口,放上鱼饵,过一段时间去“起”一下。“起”时看见鱼呀泥鳅呀的在里面跳,真的好开心(我不太喜欢苦扁喳,更喜欢青担江,有时候有虾子、泥鳅、鲫鱼和花翅噶)。有时为占一个好位置,通常要起得很早,天不亮就要起来,不然有利的位置就让同村的同伴占据了。如果没地方放捕,我们会冒雨(有时候会戴上斗笠背上蓑衣,有时候就披一块油膜塑料,有时候什么也不戴)到渠里去捞:把工具往下游一放,一手抓着,再用脚从远处向里嚯嚯一包抄,那草里、小洞里的泥鳅、鱼儿就随着浑水一起进到竹子做的“壳”里去了!其时,动作一定要快,慢了的话,鱼儿会飞快地又跑掉。在现在的孩子看来,似乎那时的孩子很勇敢。“草丛中会不会有蛇呢?” 其实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蛇一般在山上,水蛇是很少的,何况从根本上来说,蛇还是怕人,它们怕人躲人,你不伤害它,它也很少会伤害人,况且还有不少蛇是没有毒的。

我快乐的童年从未被蛇阻止过。五步蛇他们碰到过,我没碰到过。我捕鱼时很专注,几乎不想蛇这种动物。到了秋天,中稻收割时节,半干半湿的田里就会有泥鳅打的气孔,我们叫它“票”,你只需用手指顺着“票”孔钻进去,就能触到一根活泥鳅!手指碰到泥鳅的感觉就是,你们彼此都会被吓一跳。可有意思了!捉泥鳅的办法还有两个:一个是将田里或渠里的水溯干(舀干),用双手翻泥巴。泥鳅很猾又灵活,翻泥巴还有讲究:双手并拢,直插入泥巴,薄薄地一层一层去有序翻动,看到泥鳅,迅速地用双手那么一捧:再滑头的泥鳅也跑不掉了!技术好的,几乎没有泥鳅可以逃过手掌心。会翻泥鳅的人,你去看他翻过去的泥巴,都是很有美感的。我大哥翻泥鳅就是好手,他翻泥鳅,又快又准,很快就可以翻出一餐美味来,而且最紧要的是,他在泥里一番战斗回来,身上一点泥巴没有,不像我,翻完泥鳅,泥鳅没弄到几根,脸上身上全是泥巴,一副狼狈相。经常被妈妈责备。但是我的技术也日渐地有了长进。知道了抓泥鳅的一些秘诀。有句老话讲:别滑得象泥鳅一样!泥鳅信捧,小娃娃信哄。你若用两个手指去抓,那就会出洋相。还有一个捕泥鳅的好办法。就是到了秋天,水田已经翻耕过并罐满了水,这时捕泥鳅就需要一样工具,我们叫它“栓”,它是竹子做的、宽口小尾、个子不大的一种捕泥鳅的工具,在集市上可以买到。我们买了一大串,平时用绳子一穿,挂在墙上。放“栓”之前,要先备好“饵”。饵可以用挖来的蚯蚓,但必须将蚯蚓和饭团一起弄碎,有时放点带香味的东西,比如野的香韭菜、油菜饼之类。放“栓”的时间在傍晚。在知了的“呲呲”声中,我和哥一前一后带着工具上路了。哥会选那些冬水放得较久的田,泥鳅繁殖较好。放“栓”的时候是要我帮忙的时候了。我会主动帮哥拿东西,配合他——这个时候是我最乖巧的时候。哥的腰上放着“耳”,取一些放到不软不硬的一块泥巴窝里,然后将放了饵的泥巴敷在“栓”的口沿边上,再选一个合适的位置将“栓”放进深深的泥里去,不过要记得将有“饵”的一面朝上,流水会把香味四处传播,泥鳅闻到香味就会自己钻进“栓”里!哥说泥鳅是很蠢的,它们从大的口子进去,就总是沿着栓边沿找出路,放在栓中的小出口它是找不到的!放“栓”时,“栓”与“栓”的距离不能太近。这要靠经验。每次我们大概放二十几个“栓”, 最后要在放“栓”的地点插根棍子做个标记。这样头晚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记得放完“栓”的当天晚上,我对第二天的“收获”总是充满期待!第二天清早,我和哥就忙着去收“栓”了。我和哥现在还经常提起收“栓”的喜悦!他说:啊,举起满满一栓活蹦乱跳的泥鳅,心里那个高兴劲!真的没法形容!有时我唱起《捉泥鳅》歌,心里就想改词,我想把“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改为“红润的哥哥带着她捉泥鳅”。

真的,真的很怀念那些有趣的往昔!

捉鱼也很有趣。我父亲捉鱼是里手。他捕鱼的方法比别人多,小时候就觉得他特有本事。他除了一般的手工捕鱼法,他还会撒网、拉网;会用石灰赶鱼、甚至还会往深水里丢自制的土“炸弹”。我不会游泳,所以,至今不知道到水里捞鱼是什么感觉。只在河边捡死鱼,这曾经让我很老火。

80年代我们绥宁的野生鱼多,并没什么人来管,只要人勤快,别的东西很缺乏,鱼是有的吃。所以我们家的鲜鱼、干鱼、腊鱼简直是四季不断。为了鼓励孩子吃鱼,父亲总是说:吃鱼的孩子聪明、长得高,要吃鱼!家里人人都爱吃鱼,就我,硬是有13年没吃鱼,连带点鱼腥味的别的菜也不肯吃。妈妈却总是惯着我,不做强求。现在想起来,当年的自己实在是有点娇气---娇气的结果是,家里我最矮最笨了。呵呵。真后悔小时候不多吃点鱼!

我虽不吃鱼,但喜欢捕鱼,和全家人出外捕鱼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那种劳动后有收获的感觉真的很好!到如今我还是这样:喜欢做干菜、腊菜、坛子菜,做很多,自己很少吃,专门送人。看别人吃得开心我就有成就感。

很感谢,感谢生活给我的这些美好的回忆!

总之,在故乡生活时的我,由于常常劳动,吃再多也从不见肥胖过。现在倒好,喝水都增肥!真怀恋乡村那些劳动时光,虽然辛苦,但也健康快乐!

绥宁,绥宁!我一辈子唯一的故乡!远行的游子谁不思念你呢! ‍

此图片为绥宁县武阳田园风光

本期作者介绍

作者:本名黄红润,笔名哎喔。湘西南绥宁武阳人,70后,苗族。

诗观:诗歌是药,也是鲜花。是伴侣,也是导师。‍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竹笼记
被淹没的那道风景,是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原创首发】2015 翘嘴专场之
乡情散文:故乡的小河
名贵钢鳅曾被拿来喂鸭子, 一年一死已接近消失
农村1种“脏鱼”,不清内脏也能吃,过去一抓一大桶,如今35元1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