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民俗探讨】“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到底有什么样的说法?

“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到底有什么样的说法?

关山听风

“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这句俗语,从表面上看,相互矛盾。意思是说,一户人家的大门前,如果没点灯的话,他们家的后院就不会敞亮。难道所有门前的灯都能照明后院吗?显明是不能的,这就是此句俗语的矛盾之处,也是此句俗语充满智慧之处。

1、旧时代的灯

现在,农村家庭点灯,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现在有了电灯,两根电线架到哪里,哪里就可以挂上一个灯泡。除了房屋厅堂、房间外,厨房、猪圈、牛圈、洗澡房、前院、后院等,都装有电灯,大门前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农村人家喜欢装上漂亮的灯笼、灯盏。只要主人舍得多花点电费钱,想让灯泡亮多久就亮多久,门前、前院、房间、后院都是亮堂堂的。

不过,这样的人家并不多,即便是家里的钱再多,现在的人都有节约意识,该亮的灯才亮,不该亮的灯不亮。就是大门前的灯,一般天黑时亮起,睡觉时熄灭。这样做既是为了省钱,也是为了节约用电,也是现在所提倡的。

旧时代与现在相比,那时还没有电灯,一般的照明,富裕人家用的是油灯、蜡烛,而贫穷人家,山区点松明子、竹缆、竹片等,其他农村点向日葵之类的秸秆之类。在点灯上,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任性,还得看各个家庭经济条件。富裕人家,门前和家里灯火通明,彻夜不眠;贫穷人家,哪有闲钱用来在门前点灯,就是家里能点一盏灯,也是灯光黯淡,为了节省,大多早早上床睡觉。

2、古代两则灯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

我国一个成语“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的匡衡。匡衡家里穷,想读书没钱上学。他跟一个亲戚学习了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那时书非常贵重,他家买不起书,借书人家也不给。于是,他只能用打短工不要工钱,以换取借书的机会。因家里穷买不起灯油和蜡烛,匡衡只能在白天的劳作之余读借来的书,晚上就在黑夜里背诵白天读过的书。

有一天晚上,他在黑夜里背诵白天读过的书时,突然看到一线亮光从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原来邻居的灯光从墙缝里透过来了。匡衡就用刀子把墙缝凿大一些,他就借透过来的光照明读书。匡衡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家。

两根灯草的故事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儒林外史》中有一篇非常著名的《两根灯草》故事。严监生家里十分富有,但是他生性吝啬,眼看就要断气了,一家人围着他,为他送终,可他就是拖延着,迟迟不肯断气。他时不时伸出两根指头,但已说不出话来,因此家里人不明白他的意思,猜来猜去都不对。

后来,他的侧室赵氏对他的为人非常了解,一看就猜中他的心事,她说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于是,她让人把灯里点的两根灯草挑掉一根,严监生这才安心地断气而去。

严监生也成为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代表。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旧时点灯就是烧钱,富裕人家尚且如此节省,何况农村那些没钱买灯油的贫穷人家呢?

3、“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的意思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农村俗语,往往有多层意思,这句俗语也是一样。在农村,这句俗语根据各地风俗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旧时,门前点不点灯,可看出这户人家的气象。

旧时,晚上门前不点灯(大多指睡觉前),一眼就可看出这户人家的“气象”。这种“气象”指什么呢?当然是指家里是富裕还是贫穷。富裕人家不愁油灯钱,贫穷人家连吃饭都发愁,更不用说点油灯或者蜡烛了。

旧时油灯的油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植物油除了桐油不能食用外,大多能够食用。而桐油是点油灯中使用最普遍的灯油,但桐油又是农村一种刷漆的原料,用途很广,比如用来漆房屋门窗、家具、农具、船等,其价格往往比食用油还贵,贫穷人家自然用不起桐油点灯。而食用油,就得用来吃,旧时的贫穷人家,一年都见不到多少油星,哪能用食用油点灯?

也就因为如此,门前点灯象征家庭富裕,门前能点灯,家里的后院是用来住人的,凡是住人的房间理所当然有灯可点。“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指家里贫穷,点不起灯。这里的“亮堂”比喻家境富裕。

因为有这种说法的存在,农村家境一般的人家,一到晚上,尽量在门前点灯,以显示自己家不是很贫穷,日子过得去。这算是旧时农村人讲究的一种“面子”吧。如此,旧时代,村里的贫穷人家就显得更突出了。

不过,旧时的这种说法,放在现在的农村,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看不出人家的“气象”,最大的区别在于家里的房屋有没有人住。

在现在的农村,到了晚上,一般的人家门前都要点灯,不太讲究的人家,至少也要亮一盏节能灯,比较讲究的人家一般要在大门前挂一对红灯笼。当然,更为讲究的人家除了挂红灯笼外,一些人家还装饰了彩灯。不管是红灯笼还是彩灯,现在都是用电灯,有的还装上了太阳能灯,这是现代科学发达的结果。

门前点不点灯,从现在的农村来说,还要看家里的人是否在家,如果一家人住在城里,门前自然就不能亮灯。有些农村人家,小楼房漂漂亮亮建在家里,但没有人住,大门都长期锁上了,有的院子内长满草,当然晚上门前的灯就不会亮。

二、门前点不点灯,可以看出这户人家的人丁是否兴旺。

旧时,我国有一些农村地区,流行一种风俗,就是家里有产妇坐月子、或者有侍产的孕妇,为了告知别人不要乱入家里,一般会用一种信号。白天一般在家门前挂格筛(米筛),晚上在大门前点亮油灯。

过去,农村家庭一般儿子比较多,讨进门的儿媳妇也就多,家里生儿育女的人也就接连不断。如果一个家的门前到了晚上常常点着灯,就说明家里的新生命不断的诞生,家里喜事连连,人丁兴旺。因此,在我国一些农村,人们把“后院亮堂”比喻人丁兴旺。

也有一些农村,从老人去世开始,就要在门前点亮一盏灯,有的是挂在大门的四方灯,有的则在门面树根杆子,把灯挂在杆子上,守孝三年都是如此。据说这是为了照亮老人回家时,能够找得到路。因此,门前点的灯叫“孝灯”,又叫“望人灯”,谐音“旺人灯”。因此,这些地方把“后院亮堂”比喻子孙的“孝道”。

我国还有一些农村,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有丈夫外出谋生,长年在外,家中的妻子朌望丈夫早日归来,于是,每到晚上都要在门前点亮一盏灯笼。据说,妻子点亮灯笼的同时,也把自己房里的灯点得亮堂堂的,彻夜不熄,以此表示对丈夫的忠贞不渝。丈夫回家看到家门前的灯光,就能知道妻子的心意。这些地方把门前点亮的灯称为“望夫灯”,谐音“旺夫灯”,希望丈夫出门在外事业有成,平安回家。因此,这些农村人把“后院亮堂”比喻妻子对丈夫忠诚坚定,永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家庭和睦。

三、门前点不点灯,可以看出这户人家的家风。

旧时,一些农村地区认为,门前的灯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主人,门前的灯是否点亮,就代表家中主人在社会上的道德操守是否过硬。门前的灯点亮了,说明主人的道德操守很好,门前灯不亮,说明主人的道德操守有问题。

“后院”指家庭内部,一般代表妻儿子孙。

我国有一句成语“后院起火”,其典故的来源,为我国春秋时期。当时,晋文公准备举兵伐卫,公子锄(晋文公之子)不好直接劝阻,用讲故事的方式笑着对晋文公说:“有一天,邻居送妻子回娘家,在半路上,他看见一个赶路的漂亮女人,顿时对她产生好感。他笑嘻嘻地上前与她搭话,可是,当他回头看时,自己的妻子,也正在与别的男人搭话。”晋文公听了公子锄的故事,想了想明白了,儿子是提醒自己,不要总是想着征讨别国,要谨防后院起火。

后院起火,后来就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在一些农村被比喻,如果一个家庭的一家之主,在外面为人处事和道德方面,没有为家人起到表率作用,反起到坏作用,家里的人就会效仿,家风就非常败坏,家庭就不会兴旺发达。相反,如果家里的一家之主,凡事都在家庭和社会起到表率作用,那么这个家庭的家风就会非常好,家庭事业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因此,人们把“后院亮堂”比喻为家庭兴旺发达,一般引申为良好的家风。

综上所述,“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这句俗语,既反映了古代的历史背景,又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同时还蕴含着为人处事、树立良好家风的大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蕴含了什么道理?有什么讲究吗?
农村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啥意思?有什么讲究?
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有何讲究和说法?为何不点灯
农村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是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在农村有一句老话: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是什么意思?
民间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很多人不懂,它到底啥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