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一次,华语剧把「大尺度」打在了公屏上

众所周知,这两年海外流媒体巨头纷纷进军亚洲市场。

而这其中,又以网飞(Netflix)最为积极。

当其他团队还在遵从“感性思维”,拍剧基于审美倾向——

网飞已开始切换到“理性思维”,主攻起了大数据分析。

它的这套模式,总是能精准地抓住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比如之前《王国》中,是韩国的权力斗争和丧尸文化;

而《全裸导演》中,则是日本的泡沫经济和色情产业。

两者相继成为爆款,印证了大数据和亚洲影视结合的可行性。

但是到了华语市场,网飞却意外地迎来了三战三北。

去年备受瞩目的“华语三部曲”,同样抓取颇具落地感的关键词——

东方灵异和台式黑帮。

从悬疑犯罪《罪梦者》,到偶像甜宠《极道千金》,再到恐怖灵异《彼岸之嫁》。

三部剧围绕关键词,阵容华丽,噱头十足。
可这些仍难抵文化差异暴露,带来的水土不服
尽管曾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但网飞并没有放弃攻入华语市场的决心。
今年,它带着新剧《谁是被害者》再次来袭。
跟此前的“华语三部曲”不同,这部剧终于在口碑上实现了迟到的逆袭。
大数据分析下,悬疑犯罪依旧是核心,但它选择转向“刑侦职业剧”。

在华语语境里,《谁是受害者》较之先前的三杯白开水——

更像一盏馥郁的白酒。

虽闻起来浓烈,咽下去刺喉,但回味一番又不失醇厚。

预警:本文含有剧透,剧透剧透

01.

闻起来浓烈

《谁是被害者》的创作团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新人。

快和重口,是这个年轻团队赋予剧集的两大特性。

当然,也是催化它闻之浓烈的两大诱因。

以单元剧集的形式,《谁是被害者》讲述了一起轰动社会的连环杀人事件。

从结构布局上看,它被设定为快速上头的烧脑风。

首集十五分钟,编剧铆足了劲去完成“疑点铺设,悬疑打开”。

从现场布置上看,它还需兼具尺度与胆量的冲击性。

很少有华语剧,能让主演在拍摄中体会“被血腥场面吓到反胃的感觉”。

而这项成就,在《谁是被害者》团队“努力”下成功解锁。

注意片头几个关键词:暴力场面、身心不适、斟酌观赏

故事一上来,就是一起带着刺鼻气味的“溶尸案”。

命案发生的地点,是在台北一家旅店房间内,住户名叫苏可芸。

她曾是家喻户晓的歌星,昔日因负面新闻缠身而过气。

如今她再次引发热议,却是因为这起死状惨烈的凶案。

▲场面过于暴力,手动打码,剧里无码

被害者身份特殊,作案手法恶劣,警方迫于社会压力,马不停蹄展开侦查。

然而越往下走,越发觉此案不合常理。

现场没有打斗迹象,基本可以排除他杀。

更诡异的是,鉴识官初步检验遗骸后表示:

这具经强酸腐蚀的尸体属于男性。

这具男尸的真实身份是谁?

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苏可芸的房间里?

失踪的苏可芸又在哪?

当警方一筹莫展时,案件的关键人物苏可芸突然现身。

经过对监控的调取,警方将她的位置锁定到一栋尚在施工的大楼里。

然而火速赶往大楼,他们却并没有苏可芸的踪迹。

摆在警察眼前的,只有又一具散发浓重焦味的尸体。

尸体旁边,遗留着一张该大楼建设单位的职员卡,名叫张聪健。

当警方认为这具焦尸是张聪健,准备加紧搜查苏可芸下落时——

现场的鉴识官再一次提出异议。

焦尸体型构造属于女性,且拥有面部整形的痕迹。

这些特征均指向此处的被害者,就是消失的苏可芸。

随后鉴识官又发现:

焦尸胃部残留着张聪健举报单位剥削员工的记忆卡。

相关案情引来媒体纷纷报道,舆论甚嚣尘上,建设单位也因此陷入危机。

而在事件发酵的同时,下一起命案发生了。

这回死亡的,正是消失的张聪健……

相继五人被害的连环命案,摆在警方面前的问题不增反多。

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被害者?

随着线索与推理的深入,“遗愿命案”被提上了台面。

剧中,整个事件的运行逻辑,正是源于一个高概念的设计。

上一案的核心人物,一再被发现死于下一案的现场。

连续几位被害者,就是以这样一套“游戏规则”被串联到了一起:

在目睹上一名死者为自己“实现”遗愿后,他们会去往特定地点,迎接死亡。

并且案发现场会留下线索,用以协助下一位被害者实现遗愿。

而在这个游戏规则被推理、成立的过程中——

频频扭转警方惯性思维的鉴识官方毅任(张孝全 饰),就是本剧主角。

鉴识科有一句话,叫“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

这正是方毅任在这起连环命案中担负的职责。

侦办各种案件,正常人心理难免会被死者、案情、真相影响。

但在方毅任身上,却很难窥见这个烦恼。

因为他同时也是一名亚斯伯格症患者。

亚斯伯格属于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困难、沟通障碍、个性偏执等

鉴识官与自闭症的结合,造就了方毅任不受待见的性格。

剧里,他和女记者徐海茵(许玮甯 饰)因连环命案结识。

相较方毅任专注于案件本身,徐海茵更在乎案件背后的新闻价值。

这个角色,对第一手资料有着近乎“冷血”般的执著。

不仅利用查案警察的负面消息,威胁对方爆料案件进展;
还假扮可怜的真爱粉,潜入受害者家庭偷拍。
▲欺骗性的眼泪靠眼药水

没人性女记者和一根筋鉴识官。

这样的组合之下,竟也揭开了蹊跷案件的另一面真相。

02.

咽下去刺喉

鉴识官取证破案,女记者探寻动机。

分工明确的两人,彰显了《谁是被害者》的风格:

不同于以往单一形式的推理剧,这部剧是将本格派与社会派糅到了一起。

透过方毅任和徐海茵的视角——

原本强调手法的“遗愿命案”,开始被细化到数段苦涩刺喉的人生。

剧里几位被害者们,无一例外都是极端人设、边缘人物。

“溶尸案”里身份成谜的男死者,同时也是开启遗愿命案的第一位被害人,是个叫游诚皓(黄河 饰)的KTV服务生。

作为性别认同障碍患者,他同时也是个低尊严的人。

从小在不被理解的家庭长大,游诚皓脑子里根植着一种念头:

“好像他们并不喜欢我,是不是我不够好。”

后来在KTV被客人拳打脚踢、言语侮辱,他更是受不了的绝望哀嚎:

“我就是这么差劲,不值得被尊重,不值得被爱。”

一直以来,内心是女性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

这让游诚皓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都抱着消极态度。

他在苏可芸的房间,穿上苏可芸的衣服,以苏可芸的身份离开人世。

这正是他选择的,找回尊严的方式。

而让出身份,帮助游诚皓完成遗愿的苏可芸(丁宁 饰)呢?

她是一名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她曾想以歌手身份复出,并且希望把这件事做到最好。

她希望一切井井有条,人们就能回忆起她最美好的样子。

但唱片制作人的敷衍、八卦周刊的恶意报道,让苏可芸发现她已经没有机会。

难以忍受的失望油然而生,她甚至对未来也失去信心。

带着扭曲的笑容,她选择在工地大楼里点燃自己。

苏可芸之后,是普通的上班族张聪健(陈家奎 饰)

在实名举报公司对自己的剥削之前,他也曾是受领导器重的优秀员工。

但一张胃癌晚期的体检通知单改变了这一切。

公司无理由克扣张聪健的奖金,甚至还蛮横地辞退了他。

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又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

消极的情绪积攒起来,最终转化成对内的自我攻击。

与其在家等死,他想到的,是不如用死报复冷血的社会……

看到这你或许已经发现,《谁是被害者》里无一例外,都是自杀。

剧中这些边缘人物的遭遇,我们在现实中或多或少经历过、见证过。

但和一顿火锅、一次旅游排解消极不同,他们选择了以激烈的方式走向极端。

为什么自杀?

因为“个性造了枪,环境上了膛,负性生活事件扣下扳机”。

多方面的因素,使他们日复一日的消极无法纾解,最终打垮了他们。

并且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这种极端行为有着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根据世卫组织发出的报告,全球每年自杀有近80万人。

换句话说,每40秒钟就有一个人在实施着自杀行为。

而这当中,仅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就占到了30万人。

《谁是被害者》提供的一个角度,正是引导人们去关注自杀群体。

当下社会,普遍对自杀都固守着一种认知:

他们之所以放弃生命,全是因为自身太过懦弱和矫情。

剧中,并没有以类似口吻去加以责备。

它所表达的态度,就像作家余虹在《一个人的百年》里写的:

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是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理由,他人哪里知道?

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

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

而比起探究被害者的过去,或许另一个问题才是我们更应关注的——

究竟,谁是施害者?

03.

回味一番的醇厚

对游诚皓而言,父母的不理解,对性别认同障碍的偏见促成了他的死亡;

对苏可芸,是制作人的敷衍,周刊杂志的恶念;

对张聪健,则是癌症的威胁,无良公司的剥削……

这些动机背后,看似都是他们自己按下了人生的终止键。

然而事情的真相,就只是这样吗?

在连续第五名死者被发现后,一个特殊的身影进入了众人的视线中。

她叫李雅均(林心如 饰)

这个角色的存在,让本就耸人听闻的遗愿命案又被贴上了另一枚标签——

教唆自杀。

虽然在自杀防治中心工作,但李雅均的行为却与原本的职责背道而驰。

一直以来,她都在向心灵脆弱的人们灌输着一种残忍的思想:

我可以听你道尽苦楚;

我也可以替你实现价值;

我还可以续你的意念,赎你犯的罪,还你造的孽。

完成这些愿望需要的,仅仅是你的死亡。

既然你的绝望已经战胜梦想,你的失去也无法诉说,死亡其实是份礼物。

类似这样的洗脑言论,比线上追怖百倍的,是它在现实中也真实存在。

在微博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人发现,某些账号会持续向有抑郁症困扰的患者发送私信。

私信内容说明,自己可以提供自杀指导。

每次指导均需收取一定的酬劳,但其实1分钱也能接受”。

这种人和李雅均一样——

他们大多因自身的经历,对死亡有着一种近乎变态的价值观。

除了让观众不寒而栗,《谁是被害者》更多的是引导人们去思考:

协助、教唆他人自杀是可以的吗?

李雅均式的群体,究竟是在救苦救难,还是裁决生死?

我们又该怎么去对待他们这样的行为?

虽然《谁是被害者》大尺度下的内核,依旧是老生常谈的生死命题。

但比起旁观者角度,它却是难得地站在了者的立场。

很长的篇幅里,它大胆表述了一个根植于华语语境的价值观:

无论选择生,还是选择死,人有权利去选择有尊严的人生。

但还是希望那些想要选择有尊严死的人,都能被温柔提醒吧:

请务必多给自己一点时间,你会发现好的改变总是在酝酿。

只要活着,就能等来这些改变。

而在最后,它也不忘对话施害者,向他们提出一番警醒与控诉:

从未有人能证明,教人走向死亡会是最好的、有价值的解脱。

不论你们曾经历过什么,都请记住——

生命的底线,在于尊重别人的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部台剧太敢拍了!网飞看了2集后,就决定抢下全球独播权
台剧又出大尺度!
台剧又出大尺度,这次我被她吓到腿软
法医破坏证据,记者威胁警察,这部网飞高分悬疑剧也太敢拍了
无码的大尺度,这新出华语剧可真敢拍啊!
豆瓣8.1,尺度与高度齐飞,网飞的华语剧这一次终于给力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