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民老爸的创业与上当史 | 记录故乡(15)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成了许多农民的选择。然而,也有一部分农民在土地上寻求脱贫致富之路,信息不对称、资金短缺等成为制约农民创业的重要因素,所以这条路走的并不容易。通过作者对其父亲创业史的描述,来体味农民创业的艰辛。

农民老爸的创业与上当史

文| 陈泽华

作为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生,经常听到导师问我们:“你们了解农民的心态吗”。我经常反驳说:“我就是农民,我祖上好几代都是农民。”这种回答似乎很有力度,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我真的了解农村、农民吗?答案似乎有谁否定的。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远离土地,生活环境也基本都在城市,虽然家是农村,但似乎又不是那么了解农民和农村,但是,每每回家也总能感觉到家乡的一些变化。此次,就从我父亲的创业史开始写起吧。

蔬菜大棚与家庭农场

今年回家比较早,因为要回来做关于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的问卷,大概腊月二十三就到家了,和往常一样,回到家里就跟着爸爸去地里转转,这个是从四五年前就开始养成的习惯。五年前我上大一的时候,那时爸爸还是村支书,和行政村的书记一起搞蔬菜大棚,据说大棚形式、种植技术都是从寿光·蔬菜之乡引进来的,在耕地上新建大棚,一个大棚占地3亩,可使用面积1亩半,一个大棚使用前投入要达到7万5千元。集中建造了35个蔬菜大棚,占地150亩左右,因为集中建造,所以要占用农民的土地,土地置换后还牵涉十几户。一亩地一年租金1000元,这个当时在村里引起了轰动,轰动的原因是很多农户不愿意,为此,还到我家里来闹,有天摸黑还把家里的大门给砸穿了。当时没有人愿意尝试,这或许是农民的性格特点之一,所以无奈之下,村干部带头,我家里做了两个。透过很多层面索取了中央的补助,每个大棚国家补贴2万元,乡镇配套补贴5000元,我研究了很久,至今没有找到相关政策,所以只能判断这个钱是跑一些项目跑来的,即所谓“塑造典型的必要花费”。

这是一帮走入现代化或者半现代化的平原地区的农民,大部分农业劳作都是粮食种植业,并且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所以问题来了,不会种植温室蔬菜,怎么办?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每月5000元,从寿光请来了常年种植蔬菜的技术员老秦,据说在寿光,已经初步形成了这个职业,他们散布全国各地,以教授别人种植蔬菜大棚为业。最开始种植大棚黄瓜,非常之累,我亲身参与过,所以晓得,一年后大部分本村村民就放弃了,尤其是在秋季一场大雨把很多大棚都淋坏后,这只是最后一把稻草。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农民创业精神比较有限,尤其是在进行大量投资,没有迅速获得大额收益时,他们更趋向于保守。第二,这种创业模式过于超前,没有天然的培养基,很难保持长期有效的营养。本地农民并没有种植经验和管理技术,没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加之规模较小,故此创业模式还是超前的。第三,懒,或许大家都无法想象,勤劳这个词语不是应该和农民群体密不可分的嘛,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进入机械化种田时代的农民,在对待土地上已经过于舒适了,猛然接触大量体力劳动的蔬菜种植业,是十分不适应的,可能有很多城市的同学无法理解,有个俚语可以形象的解释,“有个三分的菜地,一年到头不得闲”。结局是大部分村民(其实是除了我老爸外的全部村民)以每个大棚2万3千元的价格转让给寿光来的三户菜农了。我后来把这个事情给我母校山东农业大学的老师讲过,他们很是痛心,这么便宜,现成的教学培训基地啊。

于是这些村民由大棚主人,变成大棚的员工,在三户人家的调度下,做工赚钱,据说寿光来的三户比较赚钱,一年赚一套房钱(我们那房价便宜,略有夸张),这真是不可思议。我老爸种了四年黄瓜,在别人休棚的夏秋季,还种植西红柿、豆角、草莓、生菜等来补贴,实话讲几乎不赚钱。后来身体查出了心脏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不能再从事如此大型的体力劳动。于是转换种植其他作物,以减少劳动量,想了很多,最后选择种植葡萄,结果种了后才发现是改良版的美国红提。我觉得农民创业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信息严重不对称、购销双方地位严重不平等。也就是说老爸在购置葡萄苗时,都不知道自己种植的是什么品种,以至于让我拿着葡萄苗去到处请教,直到结了果才大致判断出是美国红提。

在印象中,2013-2014年间,家庭农场开始兴起,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圈地,对我的感官冲击十分强烈,因为村里承包出去近3000亩土地。而且就在我家大棚对面就有一个500亩的核桃园,一个300亩的樱桃园,和一个600亩的苹果园,还有近1000亩的空地,和零散的种树苗的,大部分是赚国家补贴以谋生的,大部分是城市资本,少量农村社会资本,成分比较复杂。他们一致的行为是用钢丝网、水泥柱等设备把地圈起来,原有的“春来小麦绿波浪,夏来谷黄杨柳荡”消失了,统一变成了各种树。刚开始效益还不错,国家各种补贴,然后树苗需求旺盛,这对我老爸刺激甚大。创业跟风开始了,我感受到圈地创业跟风在农村刮起来。今年,老爸领着我来看的,除了家里的大棚以外,还有另外承包的30亩地(种植核桃),因为核桃要五年才可以结果,所以老爸在地里种植了树苗,当然我不认识是什么树,据老爸说是法桐、栾树,他带我去看,然后告诉我说,要在地里种植6亩葡萄,要在这里盖一个小房子看护葡萄,问我,有没有关系能否把这些树苗销售出去,因为好像市场饱和了,没有人要这个树苗了,变得不值钱,但是不想一直种着,因为耽误核桃的生长,我无语。然后又很正式的问我,你学政治学,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你怎么看?我又无语。曲阜的冬天临近春节的时期,在北方应该算是比较暖和,吹着南风,我却感觉还是比较冷。

想到这里,看着地里接近两米高的法桐树苗、一米不到的核桃树,还有我以前在网上买的桃树、杏树等,我突然感觉自己也融入到这片土地中,融入到社会历史的视角下,我老爸的创业,不正是千千万万有想法的农民在做的,或者即将做的事情吗?于是,我有兴趣去梳理一下老爸这一代农民的创业经历。

创业经历之一

最早的创业应该是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大概是在2002年,那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已经举步维艰,之前老爸是在曲阜市王庄乡造纸厂打工,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这种乡镇企业发展“红火”,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工资待遇也是不错的,1996年国家颁布了首部《乡镇企业法》,2003年又颁布了“集体企业改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其实从90年代末以来,受国家经济软着陆等众多内外生因素的影响,农村大量乡镇企业已经很难继续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颓势,大量工人失去工作,农民重新回到土地,或者离开家乡、进入城市、远去务工。那时,老爸和转制后的造纸厂厂长还有点亲戚关系,所以,还没有失业,但是已然有危机感了。最初的创业好像是种植药材,这个是从乡村季风一类的小手册上看到的,似乎是免费发放,一次送来很多,上面药材的价格十分之吸引人,种植技术又十分之简便易于操作,于是老爸汇去3000元钱,购买种苗,好像有藏红花、大头参等很多种,有的在自留地里种,有的在四合院东屋里专门做的培养台上。陆续试了几种,都失败了,有的直接种不出来,有的种出来产量很少,或者直接无法销售。这时才知道,这种传单上的农民致富信息大多是虚假的。

创业经历之二

第二次,大概是之后一年,我上初二的时候,老爸的战友中关系比较好的,养殖黑豚,一种大老鼠,据说很好吃也很好卖,繁殖很快。老爸从他家买了两对,自己繁殖,一对2600元,老爸改造了浴室,自己做了笼子,购买了饲料,这种大老鼠确实繁殖速度很快,但是比较容易受到惊吓,而且会被吓的忧郁而死。当时老爸一直坚信可以赚钱,一直给我说天上龙肉,地上黑豚,其实我好像只听说过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或者狗肉之类的。可能确实很好吃,因为感觉自从养殖了黑豚,十里八乡的猫、蛇还有黄鼠狼都来家里看望这种老鼠了,老爸自己制作的老鼠夹捕到很多猫,黄鼠狼,我甚至一次上厕所还看到了青蛇。结果是,根本卖不出,没有餐馆要这个东西,似乎战友是靠贩卖种鼠赚钱,于是第二次创业失败了。我是没有吃过这个黑豚的,因为大部分都莫名死亡了,我感觉很可爱,或许放到现在作为宠物也许不错。

创业经历之三

第三次,应该不能算做我老爸的,是我邻居的,应该也可以算在其中。我邻居是退休的小学校长,从我得知他是小学校长时就已经退休好多年了,所以具体什么时间退休的我也不知道。这次创业好像是我上高一的那年暑假,我听到邻居家机器轰轰隆隆的,噪声很大,我很好奇,就问老爸怎么回事,老爸说老凡祥在做装饰材料。据说是从互联网上联系的,有个浙江的老板,要他们代工厂加工,一个月要生产多少块,生产多了有奖励,少了还要罚钱,我邻居好像算是加盟的,组织了村里的闲散社会青年和妇女,在他家院子里生产,我去看过,生产的应该是贴砖,没有经过烧制,一碰就容易裂开,但是邻居感觉很满足、甚至说是不符合年纪的欢快。后来发现是上当受骗了,生产的砖没有人要,这场创业让我邻居投入了几万元,无果而终。这些砖被我老爸借来垒了猪圈。

创业经历之四和五

第四次,蔬菜大棚,这次家里投入了至少15万元,倾注了老爸老妈的心血,没有赚多少钱,还好还清了投入的债务。第五次就是这次搞家庭农场了。这两次的创业在文章开端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农民老爸的创业精神就像是神经一样,总是时不时的跳动一下,确认你是否还活着,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动一动。

农民创业的困境

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创业似乎总是不容易成功的,甚至都很难坚持下去,原因是什么呢?我时不时的思考这个现象,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是,可创业的途径比较少,创业面狭窄。就我父亲来看,从单纯粮食作物种植,到草药种植、蔬菜种植、水果种植、树苗种植,似乎总也离不开土地,最多过度到养殖业,再远一些就是隔壁邻居的建筑材料了(其实我始终认为邻居就是单纯的上当受骗罢了)。

二是,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教差。我国农民的创业能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大部分农民的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途径短缺、学习机会贫乏,至今我教过很多次,老爸才会简单的使用智能手机看军事新闻,电脑到现在还不能用,甚至无法理解互联网,至今仍旧认为百度什么都知道,无论你问什么都可以回答,并且就是正确答案。获取途径少,知识面狭窄,学习机会贫乏有相当大的责任在于基层政府,我去过村委会很多次,农家书屋几乎没有开放过,知识技术下乡也多少是走形式,所以,各种含有诈骗信息的报纸、免费书刊便容易成为农民群体获取“致富信息”的主要途径。

三是,创业资本薄弱,后续创业资金缺乏,扶持创业的资金渠道稀缺。一般来讲,个体创业资本薄弱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农民群体的创业资本薄弱问题尤为突出,因为他们本身职业的积累就比较少,在十年前还面临各种税费压力,储蓄存量有限,作为农民又没有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所以后续创业资金追加是相当困难的,一旦创业面临风险,很容易就放弃,很难坚持下去,这个农民的保守性我就不再赘言。其次,扶持创业资金渠道稀缺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至今没有找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颁布的正式的鼓励农民创业的法律和政策文件。

变化

但是我还是感受到一些比较美好的东西的,单单从我老爸来讲,譬如:

第一,辨别创业信息真伪的能力逐渐在增强。这个可能一方面是上当受骗经历太多,年纪逐年增长,阅历越来越广,所以经验充足了;另一方面也是获取知识的面比之以前要宽广一些,现在农村的电视、尤其是互联网的接入,给予他们更宽广的视野。

第二,创业的政策环境在变好。我感觉近些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下岗工人创业的同时,也为农民群体创业创造了很多有利的创业环境,尤其是近期国家颁布的农业相关政策,各种补贴政策,似乎这种创业的政策环境在走好,但是也有更多的问题存在。我举一个例子,就家庭农场来说,国家的补贴规模几乎是农民创业所达不到的,至少是有相当能力的乡村资本才可以达到,所以,就是说,很多扶持政策的界限,并不是偏向农民的。

第三,农民创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加强。就是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增强,我记得老爸最初创业时,接触的是中药种植,是按照农作物种植的技术,后来是养殖业,再后来是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操作难度在逐年增加,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增长。

(作者简介:陈泽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地方政府学专业1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雁羽军)

“记录故乡”征文

关于社会学吧“记录故乡”征文大赛,可回复“故乡”二字查询内容。如果你愿意支持本项目,你可以打赏支持本系列发布的任何作品。所有打赏费用均累计进入购书基金,目前累积1369.39元。

已发布作品的作者请联络社会学吧小V(微信号:vsociology),小V需要记录您的地址和联络方式,以便后面的寄书方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种植香椿可以成为快速致富的新门路?
农村的春季,能做哪些小生意,一个月能收入万儿八千的?
农村“土教授”的致富法宝
80后农民种菜致富1年纯赚70万 他发明1个销售绝招让他快速致富
农民转型的两种模式
中国村支书·彭店村:村民种蔬菜住上了别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