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不完的乡愁,忧不完的农村出路

作者高志奇,学吧写作组成员,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在农村生活过后又走出农村的人,对于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感慨,又有无奈;既有思念,又有逃避;既有寄托,又有疏离;既有喜欢,又有厌恶。总之,在面对农村时,总有一种复杂的心情萦绕心田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加深。在农村发展跟不上城市的脚步时,农村最先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即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尤其是农村青壮年流失比较严重。农村未来的出路何在,是继续想法振兴农村,还是从根子上改变农村的现状,谈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使土地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土地曾经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今土地已留不住人,更不要说留住人心。

一、享受回乡的旅程

对于刚走出农村,尤其是父母还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讲,回乡探亲是不可回避的一件事。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每年多少都得回去几次,尤其是遇上逢年过节,更是需要或者被要求回家。自我结婚之后,我再没有在农村老家过过年,都是到过年时候,让父母到城里过年。虽然城里过年,没有农村那么多讲究,但是也清净了许多。这种清静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的。老家那种看似习俗实际已经变成了陋习的所谓风俗,我确实有点不适应。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逃避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自买了汽车后,回家的频率增加了许多,想回就回,毕竟路程不远,有车还是方便很多。没有汽车前,因为孩子太小,回家总是要带太多东西,劳心劳力,所以,能不回老家,尽量都不回。回老家是最惬意的,但对我来讲,并不是回到家中会有非常不一样的喜悦之情,而是喜欢享受回乡的旅程。

开上汽车,走在回乡的路上,既没有紧迫感,又没有压力感。可以暂时远离工作的烦恼,可以不用考虑家中的琐事,只需在康庄的高速路或车流量非常小的农村道路上驰骋,从而使身心较为放松。

回乡路途的风光虽历经岁月洗礼,却没有太大变化,依然在守护着每一个过客。对于我来讲,也只有在回乡的旅程中,才觉得有一丝放松。“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越靠近家,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对于老家的人来讲,我就是齐美尔所讲的那种今天要来,明天注定要走的“陌生人”。而对于我来讲,老家除了父母之外,也几乎没有什么可留恋的。现在,除了那些比我年龄大和同辈的人之外,其他人几乎我都不认识。现在,老家是可以回,但犹如匆匆过客,回家就和探亲一般。

二、有回去的家无曾经的乡情

农村为什么是农村,在我看来,就是因为土多,人几乎是在土里生活。回到老家后,总是无法逃避土的烦扰。那怕只回去一会,即当天回老家当天返回城里,都会觉得一身尘土,而回到城里,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城里不是没有土,只是身体不直接接触土。所以,那种土冒冒的感觉就轻了很多。回到老家后,在朋友圈发一下老家的状况,尤其是深入田地挖挖红薯,摘摘苹果和柿子,晚上再来个农村式的烧烤,着实羡煞那些长期只生活在城里的人。然而,这也就只是体验一下农村生活。体验生活和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不仅是短暂的,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心情,就是抱着玩的心态假装过农村的生活。

现在我回到农村干活,更多也是一种体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感触。离开农村也不算短了,但是农村的生活依然还是农村的生活。我再也不能,也不会在土地上打滚了,不仅是年龄增加,知道那样做太脏,更重要的是我在远离曾经生活的土地。生活确实是一种习惯,习惯了这种就不习惯另一种了。农村人在农村待习惯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我已不习惯农村的生活。这不是娇气,而是不同的生活习惯碰撞在一起,让你深陷困境之中。那些曾经的旧院子还是旧院子,基本已经被废弃。收入有提高的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就有人盖了新房,你会发现,新房旧房并无本质区别,徒有一个假象的外表。因为农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盖新房,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用不了多久,新房里外还是土冒冒的。这说明不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一方人也在养一方水土。

现在看农村和过去生活在农村看农村,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情,现在已经不再认同农村的生活,而没有离开农村前,总以为生活就是那样,只是地方不同而已。农村人的样子还是过去那样,可我在农村和在城里总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许这是因为我对农村的乡情发生了改变。过去对于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在已经没有了。由此,也就不难明白,那些生活在北上广的人,即便再辛苦,也不会离开北上广而选择小地方生活。

三、绿水青山与农村衰败并存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发展的代价之一,放弃发展换新环境,不知大家是否愿意。这个问题也许有点大,选择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更不是个人问题。那么城市和农村选择一个地方生活,选择农村还是城市呢?答案是明显的。大家都会选择城市,只有那些久居农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再也无望走出农村的人才会选择继续在农村生活。农村的生活环境是好,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太差,衣食住行等问题比较突出。就拿住来讲,虽然窑洞号称冬暖夏凉,但那也只是相对来讲。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到处都是土,家里无论怎么收拾,土还是很多。土的生活环境,注定衣服是保持不了几天干净的。然而,脱离土那就不是农村了。因此,土气是农村独有的特性。

农村相对美好的生活环境是留不住人的,看看曾经生活过人的窑洞现在都衰败到什么程度了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好环境大家固然喜欢,但人们更喜欢城市便捷干净的生活。城市虽然也有不少问题,可是与农村的冷清和落后相比,城市要更受欢迎的多。衰败的农村依然在衰败,每逢过节放假,更是衬托出农村的衰败。过节放假是出行旅游的高峰期,城市的拥堵与农村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毫不夸张地说,城市与农村在假期完全是两个社会。那些回乡的人,多半是与农村有紧密联系的,回乡无非是看望父母或亲戚,顺带做一些曾经做过的农活,且基本还是属于体验的。而那些只是单纯选择去农村体验生活的,则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今,农村人在农村都不愿待了,更何况其他人。

对于农村的年轻人来讲,选择离开农村,是他们现在所梦寐以求的,在他们看来,城里还是比农村好。在我们当地,把孩子供养到大学和孩子在城里工作,称作孩子走到人路上了,反过来讲,这意味着生活在农村的人走的不是人路,这种想法的出现和农村年轻人大量进程务工,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的衰败。当然,我还需要继续再阐明一点,同时这也是我一贯的态度,也许有农村并没有衰败,但我所看到的农村的确在衰败,至少这些农村的生活环境还不错,但是人气在降低。

四、农村的路灯和格桑花

既然农村在衰败,那怎么还会有路灯,要知道,有路灯的农村并不多。在我的印象里,仅在两个村子见过路灯。而仔细观察会发现,路灯主要立在公路边,村子里面是没有的。即便如此,农村有了路灯的确是农村发展的一大表现。一个村要发展,是需要有人关注和管的,靠村子自己发展几乎很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除了农村的路灯以外,农村路边的格桑花也是有人专门种植的。

现在有一些村的变化确实很大,其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有强大的外力促进。更具体说,就是有政府的支持。有政府支持,这个村还像个样,如果政府不管,这个村就只能越来越差。依赖于路灯和格桑花这种象征性标志,说实话,也基本不能改变农村的现状。某个村不会因为有了路灯,就能吸引人,比如会吸引没有路灯村的女孩嫁到有路灯村的人家里。难道农村不该有路灯吗?难道农村的路边就不能栽花种草吗?当然不是。农村路灯的出现及路边种格桑花,当然是农村发展的积极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最终还是流于形式。换句话讲,农村的路灯是否可以照亮农村发展的道路,它是否能让农民找到正确的平坦的发展之路,以解决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这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知晓结果。同时,农村路边的格桑花也是否就能招来蜜蜂呢?是否就能招来看赏花的人进村呢?答案也未可知。农村的路灯和路边的格桑花是需要的,它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但农村还需要更好的建设,这种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即农村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让基础设施更好服务于农村。

五、遗弃的石磨

生产力的代表是生产工具。曾经的石磨、石碾现在已经被遗弃了。说明它已经不能推动生产发展,不能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说明已经出现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取代它。农村的发展也是如此,但一定是需要新的发展方式。如果方式不当,就如同将驴换掉,把柴油机套在石碾石磨上。这样做,既浪费资源,又没有多高效率。这样的道理,大家不会不明白。试想一下,将电力或柴油机动力用在石磨、石碾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这说明,到了一定的发展时期,该遗弃的终将会被遗弃,没有必要做对农村发展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即大胆遗弃石磨石碾,勿将机械动力套在石碾石磨上。

曾经的石磨、石碾用了比较久的时间,大家不愿放弃,既是为了省钱,但更多是一种情感的依赖。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和周围人也经常会使用石碾、石磨,他们都说,用机械动力的那种,是要花钱的,用这种传统的石碾、石磨,无非费点苦力。曾经人们把下苦当作理所应当的,只要下点苦能解决问题,谁又有什么话说呢?可是,现在已经不是体力劳动时代了,就连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下苦的农民,又有多少人能下苦。时代变迁,现在很多活完全不需要依赖体力也可以完成。这是时代要求,不是个人想怎样就怎样。今天若有人再去使用石磨、石碾,一定会被人耻笑。不过,不会有人会这样傻,做这种没意义的事情。该丢弃的还是要丢弃。只有放下沉重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才能大踏步向前,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人尽其用。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而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以,适时让农村人合理流动也未尝就不是发展。与其让农民留在农村,没有多大作用,还不如让他们尝试走一条自己想走的新路。当然,这条新路需要政府当引路人。

六、年迈的劳动力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样想来,农村的劳动力应该非常充足。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农村现在的劳动主体呈现老龄化,年轻的也在四十以上,五六十这个年龄段的农民是主力,三十多的相对较少,三十以下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今农村年龄小的,要么读书上学,要么外出打工。现在虽然农村的劳动力已经年迈,但至少他们还能劳动得动,至少他们还可以吃苦耐劳。再往后呢?当这些年迈的劳动力不能再劳动时,由谁来接替他们在田地劳作呢?我们家因为我外出工作,地就由我的父母耕种,可是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看着地将无人耕种,该由谁来接替他们呢?

 或许有人说,可以将地承包出去,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但还是理想了点。包地需要费用,也需要劳动力,经过细算之后,结果是几乎没有人包,愿意包的又没有钱,而赊账包地只能为日后的不愉快提前奠定基础。所以,撂荒土地看来已经不可避免,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一旦父母丧失劳动力,也只能如此。也许有人说,外出工作的农二代毕竟少,大部分还是在农村,但遗憾的是,他们也放弃了农村。这些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农民,他们只是户籍是农村的,从小被家人娇生惯养,几乎没有劳动的能力和体力。他们最想做的就是逃离农村,而且他们现在正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然的话,农村劳动力怎么会出现断层,又怎么会到处涌现出年迈的劳动力呢?虽然我现在不在农村生活,有一份勉强度日的工作,但是在同龄人当中,我下的苦算是多的。记得小时候放暑假,别人家的孩子在家里看西游记,我却在沟里放牛,放牛的活我一直干到上大学。记得小时候冬季放寒假,别人都在家里睡大觉看电视,我却跟着我父亲卖猪肉,那时候冬天比较冷,又从早到晚,受了不少冻,遇上下雪天,在雪里几乎要站一整天,现在想想都会让我打寒颤。还记得锄草,放猪,摘苹果,套袋等等。也许正是因为曾经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苦,才让我奋不顾身,尽量走出农村。坦白说,与以前相比,现在回去干活,真的变成了一种体验,一种无奈的体验。 

七、土地留不住人

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故土重迁,但这说的是过去的农民了。在我小时候,地是不够种的,父母那一辈上都在土卯上开荒地。我们家开的也不少,种了不少玉米,还种过西瓜。现在土卯上已经没有路了,土卯上的地也早都被荒弃了,甚至连好地都没人耕种了。荒弃土地,对于劳动力缺乏和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的家庭来讲,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现在,土地已经留不住人了,更何况人心。

 遥想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是需要何等的气魄,就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对于那个时候及之前的农民来讲,土地就是命根子,甚至比命更重要。现在呢?年轻人根本无法体会到吃不饱饭是什么感觉,根本体会不到土地的重要性,现在流行的是减肥,而不是吃饭。城镇化的加快,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将农民打到,将土地丢弃。农村土地的闲置和荒弃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加快土地流转迫在眉睫,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中国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那是关乎社会正常运行的根本性问题,要让吃饭不能成为问题,就必须种好地。对于无人劳作的村、无人劳动的家庭和不愿种地的家庭,要进行摸底调查,尽快想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既然土地留不住人,就必须让人守住土地。寸金可换寸土,但寸金不能代替寸土,寸金没有寸土的功能。一句话,关乎生存的土地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既然已经没有了热爱土地的农民,那就需要将耕种土地的责任社会化,由政府以承包的形式收回土地使用权,由专业人士耕作,使农业生产走向精细化、机械化、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道路。

八、孤独的石郎松守护着谁

 石郎松顾名思义,是长在石头上的一棵松树。一颗石头上能长出一棵比较大的松树,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地人认为这是神秘力量使然。于是,石郎松就不再是简单的一个看景,而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2017年,当地人请了龙王供奉于石郎松旁。至此,石郎松守护着龙王,龙王保佑着当地。

石郎松因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看景变成一个小神庙,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修缮龙王庙碑文来看,在唐代,当地便有一个龙王庙,每遇干旱,祈福则灵,后焚毁,现如今的石郎松有可能便是当年龙王庙遗迹,由此众人商议,在此修复龙王庙。石郎松长在石头上,这样特殊的生长环境,注定不能松树成林,注定石郎松是孤独的。孤独的石郎松如何才能守护这片孤独的土地呢?微弱的香火,是否印证着罕至的人迹,而罕至的人迹又如何保证石郎松的龙王庙香火鼎盛。现在有些农村就如孤独的石郎松,成长没有后劲,独木难支,而依靠请龙王,是不可能改变石郎松的成长环境的,石郎松还是石郎松,只不过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九、农村的出路何在

农村衰败的迹象已很明显,有政府和专人管的村子,路面硬化了,路边种上了格桑花,且有了路灯,而没有人管的村子,道路没有硬化,村容狼藉,什么事务都无人问津。现在虽村貌不同,但是各村的人都在减少,有本事的人、年轻人正在不断流出农村,农村实已成为空村。更可怕的是,农村的劳动力后继无人,农村发展在逐渐丧失掉最有力的主体,农村的土地开始撂荒。那么农村的出路何在呢?我有一个简单的设想,可以尝试在一些人口稀少的村庄先进行试验。简单来讲,就是加快户籍制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具体来讲,可以这样操作。首先,采取自愿形式,政府先将农村的土地从农民手里以承包的形式逐步收回来。承包可先以十年为限,对于将土地承包给政府的农民,政府负责将其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使其真正成为城市人,即以后不再有农村户口,大家都是城市户口。当农民不再是农村户口,又将不愿种和无力种的地转让出去,也就相当于为农民拿掉了最沉重的包袱。从此,农民不再对土地撂荒有愧疚感,也不用担心地无人种,继而也就可以放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土地承包费,实行分月付,一次性付容易让农民的暴发户心理失衡,易挥霍钱财,最后导致人地两空。当政府将土地统一收回来时,可以租给专业人士或公司进行集中经营,统一管理,要求只能耕种,不能用作其它。对于土地耕种人员,由专业公司负责招聘工作人员进行耕种,当地农民可优先考虑。当然,对于农民是否愿意继续耕种,可自由选择,可以继续种地,也可以选择其它营生。总之,农村土地耕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分散的小家存在不想种,无力种,种不好的情况。与其这样,不如放开手脚实行土地集中化管理,进行专业耕种。

上述的想法仅是一种简单的思路,可以简单总结为农民进城,土地统一,转包自愿,承包有费,付费分期,期期合理,政府指导,专业经营。对于农民进城这里做一简单解释,不一定是进大城市,以乡镇为中心进行集中居住也是可以的,具体怎么做,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现在一些乡镇已修好单元楼,也有不少农民购买,这种情况还在继续。或许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可厚非的是,这种思路解决农村发展无后劲的问题是有所指的,不是所有的农村都可以这样做,只能选择适合做的农村先进行试验。若有效果,再考虑进一步推广的问题。当然,思路和想法终归只是理论,实际怎么操作还需要认真调研,仔细斟酌,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同时更要预估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不良后果,不能盲目做,而是要有的放矢。农村的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农村,需要换角度换思路,需要从已经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路。现在如果不转变角度看待农村问题,不能为农村发展找到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那么,农村将来的出路将何在?中国人的吃饭将如何保证。

本文为国庆放假回老家所见而悟,所悟仅局限于所见,并不具有普遍性,若与读者所遇情况不符,请保留自己看法和见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的出路
农民:城不想进、地不想包出去、还嫌粮价低,怎么才是出路?
【踢馆】|你觉得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农村土地流转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今后的农民出路在哪里?农村土地是种还是不种,这让农民非常纠结
未来农村将是什么样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