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性别两篇

作者:莫小年

为什么叫“性别与家庭”?
在国内,我们熟悉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方向,即“性别与家庭”。最近翻看译著《社会学与生活》,赫然发现国外也用“性别与家庭”这样的表达,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把“性别”和“家庭”这两个词语并置呢?
不记得哪位女权主义理论家说过:当人们谈论“性别”时,只是在指女性。——因为女性长久以来在研究和现实中是被“隐形”的,只有通过“性别”的探照灯,才能察觉“女性”的存在与作用。
一波又一波的女权运动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事实的机制与后果,人人生而有性,社会以别冠之。换言之,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作为先赋的标签,女性遭受着更多的不公与不平。只有将“性别”问题化,才能发现它所合理化的不合理:女性的沉默。
理解了这一点,开头提出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因为家庭通常被认为是女性气质的“集中营”。女性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服侍丈夫、照顾老人,在家庭中体现和再生产其独特的女性特征:顺从、柔弱、奉献、私领域。
既然性别关联女性,女性关联家庭,那么把“性别”与“家庭”放在一起,就显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
但这个“理”,以女性群体作为中介,所以可能如此表述虽然有其缘由,但还是强化了我们对于性别、女性与家庭的刻板印象。
性别与学习
求学阶段,说起最明显的性别化事实,莫过于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前面冠以“女”字,即“女研究生”“女博士生”,而不是相反了。
除称谓的不平等外,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在社会经济地位(SES)方面,人们对于女研究生婚育状况的热情远高于男性。譬如,女博士生读完就是将近30的年龄,如果她们没有在这之前结婚生育,那么人们对其工作后的期望往往可能不在科研方面,而在于成家。换言之,年龄之于女性的敏感度,要高于男性——这里的“年龄”,更多是社会性的,即关于在什么(生物性的)年龄,应该做什么的期待。(当然,社会经济地位的内涵不止于此)
此外,每一个学科都会规定一套用语的合法性,而它往往被默认是具男性气质的——这既是就其构成而言,也包含了它的作用或者说效果。比如社会学使用的阶级、科层制、功能、冲突等,将男性(man)作为对所有人的概化,而常忽视女性乃至所有酷儿群体的力量。
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女性的认可与接纳,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从“无名的烦恼”到“交叉路口”,从外在如女性与其他群体的关系,到内部如妇女的分化与不平等,从对现象的描述到对机制探究,莫不如是。但我们并不应忽视女性身份、女性知识、女性气质和女性团体等在性别化了的学习过程中的“开疆拓土”,而不是“继往开来”的阻碍与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性化的社会学
上野千鹤子对话李银河:“女性主义者就是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人”
看见被隐藏的劳动
38节,男人不能歇
鹿九日记:性别真的很重要吗?比性别更重要的是人格
精英家庭中的性别 |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