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养老与养小

作者:莫小北
一、养老
院子里传来一阵争吵,原来是儿媳妇不给老爷子做饭,“昨天就饿着呢,今天又不给做”,一位仗义执言的大叔替老人指责晚辈。
我一向不喜欢单位制下的老社区,觉得这样的院子既八卦又笑贫不笑娼,可是这个小片段反映出传统社区作为共同体那强有力的凝聚机制。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所牵出的养老话题。
(一)当养老变为老养
老养是指隔代抚育,老养的出现是推拉力的结果:推力指家庭的资源配置,包括照护资源、经济资源、时间资源等;拉力指家庭的凝聚力,体现在家庭情感和家庭伦理两方面。
老养反映出家庭是工具性和表达性的统一。就工具性而言,家庭内部之所以将老人工具化,是因为家庭外部将家庭工具化,家庭承受了不属于它的养老抚幼、消化风险的公共福利负担。就表达性而言,家庭成员的角色履行是一个进行中的建构实践,比如年轻父母负责社会性抚育而年迈祖辈负责生理性抚育,就是每个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协商和斡旋的结果。
在老养中,家庭权力或者伴随着恩往下流而一起下移,或者因为子辈对父辈的依赖而由前者让渡出权力。因为家庭生活的特殊性,我认为不应仅从有无资源来解释权力的漂移,还应纳入认同的视角,即权力的发生与家庭成员对自我处境的承认有关:即使资源丰富,祖辈也可能为后代所啃老;反之,纵然资源匮乏,祖辈也可能获得晚辈的尊重。
(二)当他养变为自养
在他养的时代,养老经历了儿子赡养到女儿赡养的转变。自养的出现,则被认为与老人为子女减负的责任伦理有关(杨善华老师)。在今天,随着老年人经济实力的提高、核心家庭背后的代际分化的主流化、传统养老文化的约束力减弱、公共托老机构的健全以及多元家庭形态的出现等趋势,自养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情愿或不情愿的选择。那些还在他养与自养之间纠结的老年人,就会经历主客观现实错位的文化堕距。
概括地说,他养的基础是“我养你小,你养我老”,奉行代际交换的公平逻辑,对应养老的反馈模式。自养则遵循代际互动的独立逻辑,对应养老的接力模式。
值得探讨的是,不久前有地方以“孝文化”的弘扬与拯救为主题而开展征文。从根本上说,孝文化是儒家的提倡,并不适应于今天的家庭格局与社会生态。如果抛开时代因素不谈,孝文化能够约束子代对待老人的态度么?或许从家庭结构从父权制的扩展家庭向亲属关系简单化的核心家庭过渡的那一刻,孝文化已经无法扭转现实了。虽然家庭现代化的假设需要修正,虽然家庭功能具有网络化的特征,虽然社会经历了“压缩的现代性”,但孝文化由于适应的是老辈拥有至高权威和最多资源的传统乡土社会,因而无法在当代继续主宰世人。
二、养小
既然谈到了养老,就不妨再聊聊养小。
与“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际,论际寒门无孝子”的养老不同,养小委实是件“论际不论心”的事情,这与育儿的精细化有关,也与育儿时随处可见的参照群体有关,后者的模范多是中产,而一切又与消费主义的盛行有关。
有次在公园溜达,看到一位小朋友身边环绕着四位大人: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让人想到育儿与亲职的关联。育儿不是母职或父职就可以搞定,而是件全家总动员、亲职齐上阵的事情,反映了家庭生活的儿童中心走向。
但亲职并不限于养小,而是横纵交叉的,即不仅有长辈对幼儿的职责,也包含儿女对长辈的规范、夫妻之间的角色。亲职能概括家庭生活的互动格局与关系向度。相比于父子有亲、夫妻有别的传统社会,今天的亲职操演要密集得多:两代人之间怎么互动、夫妻之间怎么沟通,都有着铺天盖地的指南,这一方面是原生家庭分析流行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消费社会提供样板的产物。亲职话语的泛滥,反映出家庭的重要,家庭何以重要?既是政策的建构,也是风险需要的兜底建制。
另一方面,既然有母职惩罚(指女性因履行母亲的义务,而使其他方面如工作、身心等陷入困境),也有亲职惩罚,亲职规范的严密同样会带给当事人和其他家庭成员以不利的体验,如果做不到理想中的亲职,那么当事人会受到内心谴责,对方也难免心生埋怨,现在盛行的原生家庭分析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出口。这也表明有可能不是先有亲职,再有相应的亲职分析,而恰恰相反,是亲职话语建构了亲职的操演,不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别人告诉我怎么做我才去做,有什么样的期待,就有什么样的表现。亲职是分析的视角,更是由消费、政治和文化等所确立的先在的规范,此时去观察在亲职的制度规训之下,个体对亲职话语的理解和实践过程以及合理化亲职扮演的解释,一定饶有趣味。
既然亲职是互动性的,那么养老和养小也都是你来我往的过程。养老一方面是儿女对老人的照护,一方面也离不开老人对照护的需要、认知和接纳,有的老人住在养老院,却认为子女不孝才如此,子女则觉得自己没时间没精力,养老院又服务周到,就形成了理念和实践的反差。养小时,大人会管束孩子,孩子也会利用大人的关系而积极周旋,小孩子在父母面前乖乖的,可遇到老人在时就撒娇耍赖,表现出幼儿的精明与灵活。
最后,不论养小还是养老,日常的、琐碎的、全面的付出还是更多地被视为女性的责任,这被文化女性主义看做女性的独特与优越之处,也被激进女性主义看做父权制对女性的约束。不论如何,对女性的家庭期待都影响着女性的快乐或悲伤感触。一代代的女性、一个个的女性,就在话语的规范与实践的协调之间,制造出“合格”的女性定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而难养与守望相助: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
雒 珊|村里开了一家养老院:未来养老何处去?
“育儿帮扶者”还是“矛盾导火索”?隔代抚育之痛如何解
“相约黄昏”:农村老年人搭伴养老现象研究
智慧养老【2149】黄石松:应对人口老龄化,需立足家庭视角,纾解家庭养老之忧、育儿之难,完善家庭支持政策
老龄化社会探路养老模式创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