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征初期,老蒋为何能对红军精准伏击?全因这个叛徒告了密

1933年9月底,老蒋调集100万兵力,在20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他吸取了以往失败的教训,不再长驱直入,而是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当时红军无论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远不如敌人,但李德却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的号召红军“御敌于国门之外”,放弃了红军擅长的运动战而改打阵地战,并力主“碉堡对碉堡”和“短促突击”。

国军的碉堡基本上都是由钢筋水泥筑成的,红军只有少量的迫击炮,而且炮弹奇缺,很难摧毁这样坚固的堡垒。而红军自己的碉堡大都是泥块和木材修建的,不要说炮弹和炸弹了,就连敌人的重机枪子弹都挡不住。对此主席当时曾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乞丐和龙王比宝”,这样的“碉堡对碉堡”,红军又如何不吃亏呢?

再看李德极力推行的“短促突击”,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敌军,子弹也很有限,为了缩小敌我双方的火力差距,李德强令前线的红军战士打几枪之后就向敌人发起冲锋,妄图以近战来弥补火力的不足,这就是所谓的短促突击。但敌人十分狡猾,红军实施短促突击时,他们就马上缩回碉堡里,这样一来,红军出击的部队就完全暴露在了敌军的炮火之下,伤亡极大。

李德的这种错误指挥,使红军从一开始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尽管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但根据地面积却日益缩小。1934年夏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敌人迅速向苏区中心兴国和宁都一线逼近,红军回旋和机动的余地大为缩小,只能被迫施行战略转移。为了保密,红军的转移路线只在少数人中间做了传达。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红军刚离开苏区,就遭到了老蒋的精准伏击,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红军转移的路线上,老蒋一共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位于安远和大余之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由粤军陈济棠部把守,红军在这里损失了3700人;第二道封锁线设在粤北韶关的仁化县,国军分南北两路对红军进行围堵,北路为中央军,由薛岳率领吴奇伟和周浑元2个纵队共4个师追击,南路是粤军,由陈济棠和余汉谋率领三个师堵截,红军在这里损失了9700多人。

第三道封锁线设在了良田和宜章之间,红军在这里损失了8600人;第四道封锁线就是湘江,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才最终渡过了湘江,此时部队已由出发时的86000人锐减到3万多人。那么老蒋是如何获知红军的转移路线,从而做出了这番精心布置呢?有人说这是老蒋和他手下的那帮参谋们花了大心思,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这个说法显然抬举了老蒋,他如果真有这么高的军事造诣的话,红军的长征或许早就是另一个结局了。事实上,老蒋之所以能做出这番部署,主要得益于叛徒张翼提供的情报。1934年9月29日夜间,时任红3军团4师参谋长的张翼在驿前镇叛变投敌。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张翼掌握了许多绝密的情报,其中就包括部队的行军路线。为了邀功,他将这些军事机密全盘托出,老蒋据此设下了四道封锁线,对红军进行了精准的伏击。那么叛徒张翼的最终结局如何呢?此人后来当上了江苏保安常备第2旅旅长,因为和韩德勤闹矛盾,最终被韩枪毙,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一方面军长征日记·第25天·摧毁碉堡三十座,突破二道封锁线
妄图消灭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修碉堡设封锁线 拉拢不坚定者投降
长征中的传奇之战,三万红军四渡赤水,气的老蒋坐立不安,战争片
红军长征后到底还剩多少人?
湘江血战,本来有千载难逢的良机避免重大损失,可惜错过了
大揭秘《长征之突破封锁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