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璧记忆】那些年,灵璧人收割小麦的日子

 民间记忆:

收小麦的情怀

文:赵秀永



  六月初,江淮大地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滚滚。哦!又到了收小麦的季节。俗语说:黄金铺地,老少弯腰。这只是对上个世纪的农民收割小麦的真实写照,而现在不同了,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现已用联合收割机,大大减轻老百姓体力劳动和困苦,只要在地头等收割机作业完毕,用车辆装载小麦粒就行了,麦桔麦糖已粉碎还田,多清闲!但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可不是这样。很多年轻人,特别是70后的年轻人更不知道那个时代农民收麦的艰难和劳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麦田是吾熟悉的风景,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悠深。俗话说:“三秋不如一夏忙,又得收、又得种、又得管,俗称三夏。”人们看着金黄色熟透的麦子,心里充满着喜悦,大家似乎积攒一年热情和干劲,要在这夏收中爆发出来,全年的希望都在这麦地里。但喜悦之余,也隐藏着紧张。一是怕阴雨,更怕雷雨中夾带着冰雹,到嘴边的粮食就会打水漂。俗话说:豆子上场,麦子扛在肩膀上。

  为了打好三夏这一仗,确保粮食不受损失。大队、生产队以及社直机关干部职工、党政群团全党动员,全民发动齐上阵,支援三夏第一线。早辰四五点钟,天刚晨光熹微,人们就起床,头天晚上就把镰刀磨的锋锐,备好车辆茶水饮食,推拉着平板车,带上斗笠奔问战场。我们小队的麦田近的里把路,远的有五六里,到了麦田东边天已露白。

   清晨天凉絲絲,割麦倒是浑身是劲。但最熬的是中午,烈日炙热四处像个蒸笼,太阳犹如火球,火辣辣的熏烤着大地。烤的人们赤膊光背的人们,汗里混合着尘灰,从额头直流到眼里,搭在肩上的毛巾,小褂早已湿透。抓一把擦擦眼和脸继续战斗。

  那尖细的麦芒刺着裸露的胳膊和小腿,划出一道道伤痕,再浸上汗水,致使疼痛难忍和格外揪心!但不能歇啊!趁着好天气抓紧抢收。中午也不回家,由家里老人或孩子送饭到田里,吃饭后稍为休息片刻,继续割麦直到夜幕四合才拖着疲倦的身体,还要拉着一平车麦捆回家。把麦捆拉到场上卸下,摆好凉晒,才能回家吃饭体息。

  麦子上场后,还要用铁铡把麦个子从中间截断,先打麦穗头杆,把打下的小麦晒干扬净。一是先交公粮,然后留足种子、饲料、储备粮,最后是口粮。现在有充气的蹦哒垫床,而麦场平整光滑是我们儿童的娱乐场,童友们在麦草垛里蹦着跳跃着,进行捉迷藏的各种游戏活动。而大人在麦场是最繁忙的,他们放麦、摊麦凉晒。中午十一时,还要用牲畜拉石磙转圈轧麦脱粒。一般轧两番,大概共需二个多小时,下午起场堆垛麦草,聚麦粒堆选风向扬场。扬麦都是小队中技术的高手,他们扬、抢,撇,样样精通。吾非常羡慕,也跟着他们学了几于扬麦手艺。他们扬场的秘诀:一是选对风向,风打大掀甩,小风用掀撇,充分运用麦粒重、麦糖轻的比重原理,正确利用风力大小和风向。记得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物理试卷考试有一题就是扬场是利用什么原理?很多人答的都是风的作用,没有得分,正确答案是比重关糸和地球吸引力。

  那个时代,科技水平低,没有优良种子,年年重复种植,更没有磷肥、化肥,钾肥和复合肥,全靠少的可怜的农家肥,土质瘠薄,耕作层低,好的年成一亩只收一二百斤,老百姓称口子麦。口子是用粗饭布缝制而成,口径30至40公分粗,高150公分的布口袋子,能装110至12O斤粮食,劳力转腰就能扛起。一九六八年我们灵壁县九顶区从宿县行署农科所引进石家庄54号小麦良种,区公所领导安排在我们生产队示范种植以便推广。这个麦种确实好,棵矮,四棱穗,粒多粒大,小麦产量达260多斤,超历史水平。我们生产队被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受到中共宿县地委,宿县行署表彰。让我们派代表在地区秋种会议作典型经验介绍。

   那个时候收麦,还有一件令我难忘的事--燎麦吃。有时候收工回家,母亲总是拿几把梳理整齐的大穗黄色略青的麦穗。麦桔下面用绳扎紧,麦穗像几束黄绿色的鲜花。母亲在锅底下添柴点火,把麦穗翻转燎烤,先把麦芒燎掉,然后再燎烤麦穗,手技娴熟,翻转自如,犹如戏法。待燎烤结束时麦粒香味飘浮,魂绕在我们胸前,母亲把麦穗放在团筐里揉搓,把麦糖吹净抓一把给我们吃,那个清香筋道,口味鲜美、仍记在我的心里至今难忘。有时候我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去揉搓麦穆,抓麦粒在嘴里吃弄的两手通黑,嘴巴和脸上抹的黑黑像个丑八怪,母亲看着我们吃的津津有味,嘴角中眯眯带笑。

  新的时代,新的变化。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再也不需要手工劳作时那种的艰苦、脏和累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是有着十三多亿的人口的世界大国,粮食仍然是我国人民的命根子,指望进口外国的,是不行的!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记住乡愁,永不忘本,不忘初心,开创历史辉煌,为实现两个百年梦想而继续努力奋斗!

作者:赵秀永,曾任灵璧县朝阳镇旗杆村党支部书记,刘八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灵壁县九顶区朝阳镇党委员,镇政府副镇长。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民俗协会研究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员,灵壁县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写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机收损失每亩减少40斤
又到麦子收割时
冯芙蓉:收麦记|故事
扫麦子
【副刊·美文】小麦的记忆
热帖 | 阳郭娃《舌尖上的小麦伴随我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