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璧家园】灵璧这个村当年有座庙,香火旺盛,引来了……

铜钟古寺话吴城

——灵璧县王集村的来历

文/金陵



“当当当,当当当,一钟落彭城,一钟落吴城。”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赴任彭城,苏小妹也随兄长一起到任,并协助兄长管理政务。水患频繁,天灾频仍,便铸造铜牛和两口大钟以镇水灾。恰逢黄河决堤,从西北彭城向东南一带扑卷而来。一只大钟被裹挟在洪水之中,洪水退去,铜钟在山洪和黄洪两股水流夹击的腋窝处落定,此处距离彭城近百里。苏小妹说:“大钟落在何处,何地便为消灾解厄的福瑞之地。”于是在此处修建庙宇供奉祭祀,这座庙在当地被称为吴城寺。

    这则传说反映了当地百姓深受水患之苦,渴望制服洪水战胜水灾的美好愿望。史料并无苏小妹其人,吴城寺却有其址可寻。在王集街八旬以上的老人记忆中,以现在的王集小学为庙址的吴城寺内,那口铜钟如同大缸,年代久远,一人环抱不过来。曾被做为教钟使用,每当上课下课,钟声洪亮悠远。大炼钢铁时,这口大钟被砸烂毁坏。

但吴城寺的原址并不是王集小学,它最初建在王集街西南方向,原来的拖拉机机站附近。有前后大殿,东西厢房,庙内金刚罗汉俱全,香火鼎盛,许多香客慕名而至。

  王集一带为水患重灾区,《宋史高宗本纪》载:高宗建炎二年,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军。泗水,发源于山东,经徐州,兖南下房村,双沟,入灵璧县境而东。水势猛鸷,怒涛惊雷,一决数百里。徐州房村距王集一带不过几十里地,王集西部几里地又是群山延绵,河水自北而至,山洪由西而泻,暴雨从天而降,漕运无法通行,百姓如同鱼虾。洪水所到之处,庄稼失收,生民流离,洪水过后,一片泽国。至今当地百姓方言“下湖干活”意即“下田”。凡称为湖的地方,都是以前的民田或水流交汇之处。

  吴城寺原庙址经过一次次水患侵袭,片瓦无存,后仅有一小间土地庙供奉于此处。大概于数百年前,吴城寺重新选址,把庙址移到村庄的最高处,也就是现在王集小学的位置。

  数百年间,风颓雨蚀,战乱频仍。据九十五岁的老村书记李一中回忆,解放前,吴城寺曾作为国民党的警署办公过一段时间。老人对寺内的大钟和大殿内的各路神仙塑像仍有深刻鲜明的印象。现在的吴城寺早已无痕迹可觅,能证明吴城寺存在的碑文石刻消湮无痕,在小学对面的高家宅院外,曾有一块巨大石碑,近两米高,宽约一米,上面刻满碑文,极可能是吴城寺的由来和捐奉人姓名,在修筑新杨河石桥时被砸烂使用。

(九十五岁的李一中老人为我讲述吴城寺的故事)

  明清时期,水患频繁,战争绵延,吴城寺一带渐渐成为吸引四方百姓迁居的福地。

  现在王集村的居民大都不知道他们居住的地方隶属于吴城,而在这条街道的中心,居然还有一座吴城寺。

  灵璧县志记载:明初灵璧分为四个乡,吴城,南华,潼郡,临淮。

  嘉靖十六年(1537),县北乡辖12保,吴城保和古城保毗邻。

  顺治十三年(1656年),改三乡四十保为24里,其中就有吴城里。此称呼顺延到民国八年(1919年)。

  唯一能证明此处为吴城里一带的碑刻。为王集村东南角王氏家族始祖墓地的一块墓碑。于民国二十四年立撰,碑文清晰可辨。叙述王氏始祖如何辗转到吴城里下村庄,碑文如下:“始祖雄公山西曲沃人也,自有明之初携家东来至灵璧生二子,家臣迁于王楼庄,家佐复迁于吴城里下村庄。”佐证吴城寺所在的位置就是王集街的前身。

(王集街下村庄田地里的王氏墓碑)


(郝家井)

  据解家后代谢为杰解读:“此八口井位居八方,按八卦中八个方位布置,震东位是张家井,王家井在艮位,坎北位为解家井,孟家井置巽位……充分体现了老祖宗的聪明才智。”

  郝家老井至今保存完整,砌水泥井口围护,上有活动盖板,井水甘甜,仍能继续饮用。解家老井已属下村一位王姓村民宅基,王姓村民扩宅基填埋老井时,竟出现千年不遇之巨蟒。其余几口老井或填埋,或已经不辨方位,让人深感惋惜。

   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动荡,人祸天灾,匪患兵乱,有的支系渐渐凋败,有的姓氏则逐渐兴盛庞大。如最为兴盛的石家,祖传中医,医术精湛,家业雄厚,王集西部数千亩良田尽为石家所有,有石湖林之美称。后子孙零落,从王集街迁居到古城河东,更有子孙秉承医术远走深圳发展。王集再无石姓人家。

  年过七旬的解为杰回忆,天灾人祸在那个年代不足为奇,天灾过后,便是瘟疫肆虐,很多户人家因此绝后。他的父亲在一段时间内竟失去十八位亲人,直接导致了解家的零落。

  王集形成集贸市场有百余年的历史,人们以为以王姓冠名的王集是因为村民大都姓王。其实在王氏家族迁居王集之前,这条老街上生活着的八大姓氏远比王氏家族年数久远。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郝孟李韩,石解王张。这是八个姓氏,他们于明朝末年或清朝时期先后迁居于此地,郝家来自房村的郝家湾,解氏来自灵璧浍沟解阁,韩姓来自——

  这八姓人家各有一口水井,郝家在王集的西北角,孟家井在王集的东南,解家井在王集的东北,王家井在下村庄老灵双路的路边……

(解家后人解为杰,他为我普及王集老街知识)

   而王氏家族却在这里渐渐的繁衍兴盛起来。

  王氏始祖王雄为山西曲沃人。明初来到灵璧,生下两子。次子家佐辗转飘零,后来又回到了吴城里下村庄。成为这个家族的二始祖。他们奉祖宗三槐堂为堂号,在吴城里下村,上村一带绵延开来。三槐之意,在中国古代是三公的代称,寓意子孙兴旺,出将入相,位登三公。

   清朝末期,从王氏家族所排列的辈行次序开始:“雄、家、锡、奋、有、士、开、宗、祖、严、训、维、善、从、一、克、守……”可以看出,王氏家族经过将近四百年的繁衍生息,历经十几代。

(一九九五年王氏家谱重新修订后记)

  在当时,只有吴城寺和吴城里,并没有王集这个地名。王氏家族逐渐增居到吴城寺一带,并以吴城寺为中心生活,人口逐渐密集,渐渐取代曾有的八大姓氏自成一大支系。这个地方有了贸易和交换货物的需求,日渐繁华热闹。渐渐形成集市。街道的最中心和最为热闹的地段,大都为王姓居民。王姓自古以来为中国大姓,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人才济济,再加上当时王姓成为这条街老街的大家族,宣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909年,“王集”两个字登上王集土城四门的门楼。  

(宣统元年王集门楼门头)

   在年近七旬的老者记忆中,王集有四面围墙,围墙用土高高堆砌,四面门楼用青石拱起,寨门为厚重的木门。在门楼的上端,四面分别镶嵌半米见方的青石一块。刻着王集两个大字,左侧竖行刻有“宣统元年公立”。围墙外即是数米宽的圩壕,深水环绕,必须通过城门外的石砌平桥通向外界。主要用来保卫村民,抵御匪患和兵变。至今街南的圩壕变成汪塘,像一条长长伸展的臂膀。东北部的圩壕在王集小学身后,还可以看到几亩见方的汪塘。几年前,王集街中心的村民王善峰之子翻建房屋,从屋身下曾挖出东门的石砌平桥遗址。

(村庄西北角圩壕遗址)

  旧时,四周村民以王集为集贸中心,十里八乡均到这里赶集,水患严重时需划船到此处。这里以王集小学对面的南北老街为主要干道,设置各种交易行市:牛羊行,粪箕行,席行,布行……同时又沿街面开了各种作坊,各地商人纷至沓来,热闹非凡。后又拓展东西街道,王集日益昌盛。

  民国31年(1942年)4月设王集乡。解放后,王集按照以前的街道呈丁字形。王集公社党委员会(1958年9月成立)设在南北大街的路东的中心,每逢农历二,五,八,十,各行各业,街道壕外,人潮涌动,叫卖声不绝于耳。数千人在集市上来来往往。公社对面是棉布百货门市部,顺着大街从东往西有合作商店,饭店,缝纫厂,学校,各种门市部。

  1958年,大跃进的热潮席卷王集,当时东西门楼尚且存在。为了顺应时代需要,东西门楼全被拆除。庆幸的是,西门楼的石碑门头被村民王从月保护了起来,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这块最初题写有“王集”两个字的老石碑依然完好无损。

(保护王集门头的王从月老人,身后是王氏二始祖的墓碑)

  这块土地不仅吸引着王姓氏族在此扎根落户,遍布王集街内外,百余年来,也接纳着更多的逃难者,使王集成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村庄。谢姓从下楼北部的小村庄一路辗转到王集街,买下王姓村民的土地作宅;高姓家族从双沟迁居而至;刘姓,陆姓也是从双沟迁居而来。另外还有曾姓,池姓……

  王集自古以来便为多灾多难之地,几道水流从这里交汇,第一道是黄泥沟,第二道为新杨河,第三道为西面的山洪截原沟,北面的引河水和西湖的五道河彼此交流。泛滥的河水长期夹击于此地,水患过后留下的淤泥和砂土形成河滩,俗称夹河滩。

  这些杂姓和原来八姓之中逐渐孤弱的门户,汇聚于王集这条小街,每遇到困难会有孤掌难鸣,独木难支之感。为了便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这些杂姓互帮互助,相互辅佑,一家有事,众人上前。长此以往,成为定例,形成了以杂姓为主的家活摊团体。家合摊——众小家合为一大家,视别人家为己家,一家重担大家摊。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

  原本只是弹丸之地的王集,经过数百年来的风雨和建设,成为是夏楼镇南部最重要的农贸集市。在最鼎盛时期,它曾是最北部几个乡村的政治文化中心。被设为王集区或王集人民公社,但在1972年设区划社时,因为种种原因,区驻地从王集迁至下楼。1984年十月,下楼镇成立。王集失去了最能决定它历史命运的重要机遇。

  现在的王集下辖五个自然庄,近五千多人口。经济和生活水平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城和吴城寺动人美丽的传说随着灾难和水患远去,解放以来,村民们在党的领导下兴修水利,修桥建闸,真正实现了变水患为水利的目的。那些痛苦和灾难已经不再,祈愿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永远是家乡的美丽和富庶。

  

谢金陵,经商,曾在《福建文学》《厦门文学》《辽河》《荷塘月》发表小说散文若干,灵璧家园网著名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间美景 | 东吴勤勇村:这里的石头会唱歌
福山区东汪格庄,门楼水库大坝旁边的村落
西流湖畔“消失的土城寨”和“最后的土城寨”
(摄影)昌乐镇南王村老槐树
厦门前埔社:鹭岛烟火此处浓!
华州五龙山下神秘的“门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