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螳螂、蜘蛛在交配中甘愿“殉情献身”想到的 ——谈老和死vs生命

   从螳螂、蜘蛛在交配中甘愿殉情献身想到的

                                      ——谈老和死vs生命

  大自然生命进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没有遇到尸体”的,如不断自身分裂的阿米巴虫,就似乎可以“万寿无疆”。但物种通过有性繁殖向高级生命形式的攀登,却让个体付出了代价。说来让人泄气,原来大自然对生命进化的“设计”压根对我们的长寿毫无兴趣,而只看重我们的传宗接代,或者说只在意于生命种质DNA的流传。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选择”的目标只是“生殖成就”而不是个体的长寿。我们看到有些雄螳螂、雄蜘蛛,在交配中甘愿“殉情献身”,让雌性把自己吃掉,用血肉之躯为后代孕育提供“垫底”的营养。雄性澳大利亚袋鼬交配之后就不再存活。雌章鱼在排卵、护卵、孵卵后不久就会绝食死去。许多动物都在完成“生殖大业”的“一锤子买卖”后便功德圆满,实现了全部自身价值而退出生命舞台。最极端丑陋的例子是螨的幼虫竟咬破母腹而出,同时杀死母亲!难怪有些科学家说,鸡只不过是蛋为了复制另一个蛋的工具罢了。
  我们人类当然不会认为人生的本质意义仅仅是携带一串基因的工具。我们讲人权,也不会把23对染色体和3万个基因作为人权的主体。然而很无奈,我们终归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我们的“人本位”并不能改变自然演化漫长历史的“基因本位”。而“基因设计”的全部主导思想却不是为了支持一个八十岁的身躯,而是为了让人在18岁到30岁间如何逃避剑齿虎的追捕,如何善于寻找食物和配偶,充满活力地成功繁殖后代。
  千万年的进化中,人类肯定曾经变异出一些有利于长寿的基因,但如果不能为年轻时的繁殖能力“加分”,这些基因便不会有更多优势保留下来。反之,我们有许多不利于长寿的基因,但因为它没有在年轻时让生殖“减分”,于是便不会被淘汰,而照样得以一代代流传下来。
  据说一种引起老年痴呆的“阿兹海默症”基因,却恰恰有利于年轻时脑容量的增大并能在争夺配偶中更加聪敏,因而得以保留。一种能帮助钙在年轻人骨髓中沉积的基因却会使老年动脉硬化。如果真的有些让80岁后“吃亏”的基因曾让我们20来岁时“占过便宜”,反倒可以让人稍稍感到宽慰了。倘若将来基因工程高度发达,我们能够“另起炉灶”,重新通盘设计人类基因组时,大家当然都可以在“公示方案”中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但目前我们只能认命。自然选择的价值取向,就是“繁殖潜能的最大化”。
  从动物的殉情献身,到人类的健康长寿,从生物科学基因组合,到人类社会的生死嫡传

    从整个物种的利益而言,个体寿命不要太长,除了能腾出空间和资源给后一代,还可以增加种群基因的改变频率和周转速度,产生更多新的基因组合供自然选择,从而让物种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短命的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在地球上的巨大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而SARS的难以对付也正在于它的迅速变异。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也许会心平气和得多了。歌德在他的时代就知道“生命是自然界的最好发明。老和死是自然界为更多生命活着的一种手段。”试想一下,如果地球上曾经有过的人今天都还健在,那该会是一种怎样的困扰和灾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同类相食合情合理,为什么人肉还是不能吃?
螳螂VS蜘蛛!谁才是最残暴的“杀手”?
生存竟争
是什么限制了人类寿命的长短?
问答| 为了适应不断改变的地球环境,所有物种是不是都在进化自己的基因条件?
雨窗絮语箋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