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理透彻 流传千古——李斯《谏逐客书》详解(二)

说理透彻 流传千古——李斯《谏逐客书》详解(二)

下面将全文层次、内容简要归纳一下:

    《谏逐客书》是一篇论说文,它的中心论点就是“谏逐客”,也就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或者说论述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全文分五个段落进行论述。这五个段落的分论点是十分明确的,可概括如下:

第一段, 提出总论点:“驱逐客卿” 是错误的。

    第二段, 过秦国发展史中四位有作为的君王任用客卿而取得重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庶和强大。

    第三段, 通过对秦王所喜爱的非产于秦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事物的铺陈,用对比法说明唯独在用人上排斥客卿是错误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作法,不是统一全国、制服诸侯的方略。

    第四段, 运用比喻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与害,纳客就能无敌于天下,逐客则是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人。

    第五段, 总结全文。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从层次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奏议的总观点、分论点都十分明确。分论点都紧紧扣住中心论点,层次清楚,结构紧凑,是一篇精心结撰的好文章。

    下面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李斯这篇奏议为什么能说服、打动秦王?它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说服力、感染力?我所以要提出过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大家能居高临下,从全局、根本目的上综合把握这篇文章。因为李斯写这篇奏议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服秦王,不要逐客。所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处理,包括一切艺术手段的运用,都应当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的目的。如果我们要把握全篇文章的艺术特点,那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有助于达到这一最终目的的一切方法手段,都是正确的、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下面从内容与形式统一角度对这篇文章说理艺术,作些提示性分析:

一、 抓住秦王内心的最大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层推进,步步升级,最终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时是战国末期,群雄逐鹿,谁都想将天下于自己掌握之中,而秦王又是个强权在握,雄心勃勃的霸主。所以尽快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就是他最大的心理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凡是有利于达到这种欲望的就容易被接受,凡是违反这一欲望的,就难以立足。正是从这里出发,李斯就高屋建瓴,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这从前面所概括的五段分论点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不再重复。

    对这一问题同时还要进一步看到,这种高屋见瓴,环环扣击要害的写法,并非轻重不分,简单重复。而是由远到近,由轻到重,层层推进,步步升级的。大体上说来,文章的第二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三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四、五段说到将来,也就是展望,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第二段“道古”的结论是: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的富强。将统一天下之意留在言外,让秦王思而得之。没有把弓弦一下子就拉得很紧,以防过猛而断裂。

第三段“论今”中大肆铺陈珍宝、美色、音乐,意在对比,也是用外物与“逐客卿”的矛盾,以引起秦王的思考。接着作者顺势将笔锋一转,得出“重物轻人”不是“跨海内、制诸侯”的方略的结论,这就直接落到了“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之上,比前一段更切近要害。

第四段的结论是,逐客就等于“借寇兵而赍盗粮”,削弱了自己而资助了敌人。这就比单纯说逐客极不利进了一层。

最后一段的结论是,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这就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了极点。

纵观全文,从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强,说到逐客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再说逐客实质上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人,最后上升到逐客就可能亡国。这样来安排各层次结论,就像爬楼梯一样,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步步升级。这种由轻渐重,渐次进逼的内容结构特点,是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的。它不仅一开始就避免了耸言高调,突兀冲撞,造成情断弦裂的可能性,而且这样作能使被劝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落入了劝说者的轨道,从而稳妥地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特别是对专横不可一世的君王,用无可辨驳的事实说话,不仅可以启发他从事实中自己得出结论,而且可以避免发生冲撞。《谏逐客书》的二、三段泼墨最多,主要是摆事实。第二段一口气铺陈了秦国发展史上的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大量事实后,用“客何负于秦哉?”一句反问,不用多说,驱逐客卿的毫无道理自然就出来了。

第三段罗列了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皆非秦国所产的大量事实后,用“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一句接上启下,起“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方针之不合理,也就昭然若揭了。这里都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以大量事实诱导,后以简洁的结论点拨,论据充分,点拨警策,说服力就大大增强了。

用事实说话的“事实”,不是随意拼凑而来的,是经过筛选的。《谏逐客书》所选择的事实,至少有如下两点是好的:(1)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被说服者是秦王,他又想尽快地统一天下。李斯就用秦国君王怎样很快强大起来的事实为例。秦王偏爱珍宝、美色、音乐,这些东西就在他的身边,朝夕相处,李斯就专门用这方面的事例作比。事例的贴近,会使对方利于理解,便于接受,说服力自然就强。(2)所选的材料是典型的、重要的,如事实很多,不突出那也没有说服力。如果多而杂,轻重缓急不分,大小主次相混,那也会冲淡事实的雄辩力量。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秦惠王用张仪连衡政策,打破了六国的合纵,功效十分显著。昭王用张碌的远交近攻政策,蚕食诸侯,在兼并战争中效果也很好。既是重用客卿,成就又很大。因而也就最能说明纳客之利,逐客之害。第三段选用最罕见的珍宝、美色、音乐为例,也是这个道理。总之,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三、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反复对比,透彻有力。这是一篇论说文,论说文要讲究论说方法,《谏逐客书》的论说方法并不复杂,主要采用正面论述,反面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如第二段先铺陈四位君王重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收结,这是正面论述。说明秦国因重用了客卿,才有今天的强大。意思已经很明确,本来就此可以打住,但作者又来了一句反问“客何负于秦哉?”引起秦王思考。接着又用一个假设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一转是从反面来推理。这样全段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利害两种结果,突出了客卿的重要性。第三段主要运用两重对比来说理,先用大量事实来与逐客卿进行对比,接着又推进一步,用重物与轻人来对比。这双重正反对比,大大突出了秦王在用人方针上的错误。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啟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分明而有力。

仔细推敲全文,正反论证中,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民与益酬,统一与亡国的多重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内容是切中要害的,而且对比本身,大大强化了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鲜明程度。很有警策作用。

四、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铺陈要有变化,否则就会使人产生堆砌、繁琐、臃肿之感。《谏逐客书》的铺陈是注意变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角度的变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二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2、句式的变化。如第三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铺陈珍宝一共用了两个长句,写了十四、五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悦之,何也?”在这一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句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不一一例举了。总之,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繁琐、累赘。

3、用词的变化。如第二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三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与上面所说的铺陈手法的变化相关联的是本文在语言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排比句的大量运用。凡是铺陈一般都要用排比句。如第二段中写穆公四处招贤,写惠王四面扩张,都用了排比句。第三段中铺陈珍宝、美色,排比句用的更多。论证中的排比句也很多,自己找。

排比句接踵而来,尤如长江波涛滚滚不断,使文章寓意流长,气势充沛,有很大的感染力。同时不少排比句中还有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属,虚实相映,成双成对,更增加了句式上的对称美和音调节奏感。如“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泰山不让土埌,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句子很长,也是对偶。“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很短,但也是对偶。“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等,都是。

总之,本文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使全文句式整齐,文字优美,音节铿锵,朗朗上口,有不少赋的特点。另外,这些铺陈、排比手法感情充沛,气势贯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阐明中心论点,规劝秦王收回呈命方面起了很好作用。

李斯的文章,表现出先秦散文向汉赋的过渡,对汉赋门径的开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李斯的《谏逐客书》能抓住秦王统一天下的最大欲望,由于文章采取了让事实说话的办法,由于作者善于运用正反论证和对举的说理方法,也由于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使整个奏书,内容流利、结构严谨,而且说理透彻,论证有力,语言精彩,音调铿锵,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因而也就说服了秦王。这篇奏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基本的道理就在于此。

最后,由于课本注释比较简略,有几个难句没有注释,前面虽已讲过,但在这里再强调一下: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乐用”,按现代汉语来看,是愿意的意思。古代则不然,是“乐于被用”的意思。即你用它,它很高兴。而且正因为你用它,感到高兴,就叫“乐用”。可译成“乐于被使用”,意思是“乐于为国家效力。”“治”,现代一般用作动词,如治国、治水。古代除用作动词外,还用作形容词。这里即是形容词。“治”,一般指国家治理的好,太平兴盛。“治”与“乱”相对,如治事、乱事。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却”,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转折连词,但在古汉语中,主要是动词,用作不及物动词时,是“退却”的意思;用作及物动词时是“使……退却”,即“拒绝”的意思。《谏逐客书》中用的都是拒绝的意思。“明”,使动用法,使徳明,使功徳昭著。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本是名词,事业、功业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理解这词要分两步走:(1)名词用作动词,就是建立功业的意思;(2)在这里又是使动用法,“使……建立功业”的意思。因此全句可译成“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是个难句,虽然没难字,但意义很难理解。有的书上注解:“只图眼前的愉快,观赏起来适宜罢了。”这是不符合上下文意的。“快意”,使人心意愉快的东西。“当前”,摆在面前,放在眼前。还有“应当放在首位”的意思。“适观”,适合观赏;使观赏适宜。全句意,把使人心意愉快的东西摆在首位,是为了更适合观赏罢了。也可译为,当使人愉快的事物摆在面前的时候,总是选取那些最能使观赏适宜的罢了。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异国的,只要最能使人心意愉快的事物,首先选取它。李斯从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中得出结论,目的是为了与逐客卿形成对比,如果不构成这一对比,那肯定是翻译中没能传达出原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和学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烛之武退秦师》——从三篇古文看古人的劝说艺术
[上下五千年]李斯柬逐客
王朝时代(十八)秦相李斯,临终遗言感人至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