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剧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之探索

历史剧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之探索

    与“现实题材”的戏剧相比,历史剧则以迅猛之势发展,许多著名的剧作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深邃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寻与时代相通的精神气质。例如郭沫若的戏剧创作主要是基于“历史兴趣”和学术翻案的写作动因,立足于“辨是非、明真谛的服务新方法”,采用更客观地取舍和加工史料的新态度,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扣合时代中心任务选材立意,结合自己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娴熟的运用大量散文诗、韵文诗来增加历史剧的历史深度、厚度和艺术性。再如许多剧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戏剧,代表作品有:《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白蛇传》、《西厢记》、《金鳞记》、《<甲午之战>三部曲之一》(田汉),《蔡文姬》、《武则天》(郭沫若),《甲午海战》(朱祖贻、李恍),《胆剑篇》(曹禺、梅阡、于是之),《王昭君》(曹禺),《海瑞罢官》(吴晗)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样的政治高压下,为什么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都相应的改变了以往的路数,纷纷向现实社会和政治意识形态靠拢,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走进了文学史,而剧作家却一反常态,改向了历史剧的创作和发展呢?这也就是说,除去政治的因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自身的艺术特点来找寻——历史剧迅猛发展的原因。

    内在的艺术特质的要求

    美的事物往往有一点遥远,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艺术表演,“距离”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把普通而平常的事物放的相对遥远一些,我们也可以轻易的排开实用的目的,而关注事物的本身,体会到它的美,这是因为有距离的东西总是有一种神秘感,神秘可以轻易的吸引我们的好奇心,唤起我们对事物本能的关注。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物得以超出我们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最早提出了“距离”说,认为艺术的成功就在于距离的微妙的调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

    然而对于戏剧来说,是不是和布洛的“距离”说相悖呢?众所周知,与其它艺术样式相比,戏剧艺术有其特殊的消费方式即舞台表演,它是供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台下欣赏的统一性过程。有演员、有观众——也就是有人在演、有人在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才能构成戏剧。舞台的客观性与演员的再现性构成戏剧在空间上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无疑会缩短戏剧与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

    什么是戏剧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以作家的文学剧本为依据,以演员的表演艺术为主体,综合时间和空间的各种艺术手段,经导演统一构思的集体劳动,并与观众的合作过程中,再创造出来的、舞台演出形象的艺术。戏剧定义是戏剧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浓缩。关于戏剧的定义,至今世界无定论,尽管“论述戏剧书籍写过成千上万册,但是戏剧一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人满意的说法”([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虽然说法不尽一致,但其构成的主要要素:剧本、演员、观众“三要素”;剧本、演员、观众、剧场“四次元”,却大致相同。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除了以形体艺术为基础的表演以外,还包含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成分等,但戏剧又不是各种成分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这些成分在戏剧中构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戏剧成为一种全新的独立的艺术。

    精巧考究的布景设置,形象逼真的舞台装饰真实完整的再现了戏剧发生地的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现实题材”的戏剧易于将观众拉进戏剧事件的发生地,即本真生活呈现的环境中。一旦观众忘我的进入到他人的生活环境,除非有精彩的对白、唱词或者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的呈现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否则观众往往会跟随精美的舞台布景脱离戏剧本身而神游万仞,亦或带着功利性目的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舞台设置,破坏舞台的美感效果。因而戏剧舞台往往建在高高的台子上,既可以方便观众的观看,又可以保持和观众的距离。历史剧上演的舞台更是因其远离生活实际的历史气息的舞台布景与观众拉开了距离,促使观众产生审美性想象。

    戏剧人物一般具有非常的品质、鲜活的魅力和崇高的人格,而这些正是常人渴慕已久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在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成公主》一剧中,剧作者就把文成公主的美貌聪慧、胆识机智做了夸大式的艺术处理,她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了特殊的转折。演员的真人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观众关于上述品质的不确定性想象,带来观众因个人喜好对戏剧主人公产生的“褒贬”二元对立的简单评论。历史剧中的历史人物由于在人们的心目中拥有稳固的形象特征,更易形成“预期”的心理震慑力。茅盾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中指出了“历史剧既应虚构,亦应遵守史实”,应该是“凡属历史重大事件基本上能保存其原来的真相,凡属历史上真有的人物,大都能在不改变其本来面目的条件下进行艺术的加工”。例如《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在其出场前观众已对勾践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卧薪尝胆的意志有了充分的肯定,在一身古代装束服饰包裹下的演员出场后观众便自然而然的认同了演员的“越王”身份而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一个普通演员。古代西方的戏剧演员戴着面具,中国的戏曲演员在登台前也都需要吊眉、包头、浓墨重彩的画着脸谱登场,这些都是为了保持与观众的距离感的需要。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源。任何一出剧目都力图在舞台上具体形象地将其呈现给观众,“现实题材”的戏剧所呈现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容易引发观众对自我真实经历的回忆与再体验,而历史剧题材中的“矛盾”可以使观众完全摆脱功利观念,对戏剧进行超功利的审美观照,更有利于戏剧艺术作品的欣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戏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具有空间上的真实性,不利于审美距离的产生,致使戏剧需要在时间上有一个更加遥远的距离,隔开观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感体验。而历史剧因其遥远的“历史性”尽可能的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在空间上的趋近真实、缩短审美距离与时间上的远离时代、扩大审美距离之间的张力中实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这也正是历史剧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

    戏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审美属性要求剧作家和演员用尽一切办法,扩大审美距离,这样剧作家就需要在现实政治和历史事实之间找到相同或是相通的地方,也就是历史剧的精魂——“历史精神”。剧作家在政治和艺术特质的矛盾中采用折中的艺术手法,将历史和现实完整而含蓄的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对现实政治条文的简单图解,又带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展示了一种穿越历史隧洞仍与时代相通的精神气质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历史剧就应运而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灿如春花正芳华:中国演员第6期吴凤花专栏
中华戏曲的审美精神
焦晃:不能稀里糊涂混饭吃
实景剧“观”“演”关系探究 ——以《又见平遥》为例
薛永武:戏剧艺术促进人才开发的主要功能
杨四海:舞台上的美与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