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的启迪 “力”的感染 “美”的享受(一) ——从《三国演义·失街亭》想到的

“智”的启迪 “力”的感染 “美”的享受(一)

                     ——从《三国演义·失街亭》想到的  

    《失街亭》是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里的一节,描写孔明北伐曹魏中的一次失败战斗。这次失败的关键是马谡失了战略要地街亭,破坏了整个出征计划。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军事文学名箸,它以善于描写战争为特色,就它的成功度而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描写战争不停留在“力”的较量上,而突出表现在“智”的决胜。书中凡是描写成功的战役,总是把“人谋”放在第一位。它热烈赞美智力的强大效能,也形象说明精神化为物质的强大力量。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惟有的特性,在战争中人类把这自己所有的特性发挥到了惊人的程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可克敌制胜、化险为夷,数支草船刹那间就借来了十万支雕翎箭,一座空城便可退去十万雄兵。相反,一招走错也会失地丧生,一谋失算便前功尽弃乃至全军覆灭。在这里它并非以离奇的故事或抽象的兵法理论取胜,而是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栩栩如生的人物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在街亭之战中,孔明、马谡和司马懿等人,均活跃在军营里、战场上。

    战争总是残酷的,特别是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既要争地争城,难免要杀人血腥。可《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一般都没有死与伤的哀嚎、血与火的惨象,很少有《封神演义》中石角镇那类描写,不仅不那么凄惨可怕,相反,那些赋予英雄史诗般、异常昂扬的格调,却充满着画意诗情,或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绘披坚执鋭战将千骑,全是智与力的赞歌。至于孔明羽扇纶巾风流儒雅,空城琴退仲达,真是袖里通天下,扇底起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犹如弹琴赋诗。战争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诗歌,指挥员凭借这战争舞台导演出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诸葛亮正是在这个舞台上为我们导演出了一幕幕活剧,他是名符其实的“大导演”。所以当读者进入到这个争奇斗智的世界来,定会领略到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光芒。它向人民显示了人类主观能动的巨大威力,不时地给我们以“智”的启迪,“力”的感染,“美”的享受。当作家的想象驰骋时,历史小说也不能不受历史史实缰绳的约束。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时,如何体现作家的爱憎情感问题,如何统一作家的倾向性与历史真实性的问题,等等,《三国演义》都为我们留下了足勘借鉴的艺术经验。现就《失街亭》之战例作些分析:

    第一、针锋相对。两军对垒,敌我双方的才智力量对比,愈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就愈会出现斗争的尖锐性、紧张性和激烈性。在蜀魏街亭之战中,双方的最高指挥官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他们敌对的军事行动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传统的艺术手法。作者不以自己拥蜀反魏的思想倾向而贬低丑化对方。欲扬诸葛之志,先写司马之能;往往诸葛所谋,却不出司马所料,而司马的经营也难瞒过诸葛的慧眼。于是双方真可以说是争奇斗智、针锋相对,一招胜似一招,一计胜似一计,一场场争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当时蜀魏对峙以秦岭为界,蜀伐魏必经秦岭取长安,魏攻蜀也必经秦岭先占汉中。双方攻战只有三条要道可通过秦岭。东路有子午谷可通。这条路十分险要,从司马懿话可知,“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条险道双方把兵扼守,都是不容易通过的。中路,蜀可由斜谷攻郿城下长安。诸葛亮此次北伐正由这条路进攻。但司马懿也料到了。“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杠、辛眦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已派兵把守了。西路还有一条小道,即由阳平关绕到街亭,这条路离长安较远,然而孔明若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却可以从这里南攻,截孔明后路,断蜀军粮道,使诸葛亮不战而溃,而且还可使他已得的陇西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他说:“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叫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街亭如此重要,诸葛亮把重任交给马谡,就等于把北伐大军的生命交在他手里。然而马谡终于这次战斗中把街亭失掉,致全军失败。

    按照史实街亭大破蜀兵者,乃是右将军张郃,司马懿并不曾参与街亭之役。可我们的艺术家却偏偏要把司马懿搬上指挥台,而把夺取街亭的主将张郃降为一名先锋,这是艺术家从他艺术需要出发的。但面对历史题材艺术家也不能凭空捏造在历史上所不可能出现的事。据史料记载,公元228年春司马懿破孟达,同时发生街亭战役。230年曹睿派司马懿、曹真伐蜀,诸葛亮在成固、赤板设防以待,后因大雨绝道,司马懿被召回。从231年春天起,司马、诸葛正式对垒,一直对峙在官陇岐山一带,直到234年秋诸葛亮卒于军中。所以司马懿参与街亭之战虽非史实,然而历史却为小说家提供了这一艺术虚构的合理性。张郃在小说里不过是一介勇夫,自不能与孔明相提并论,更不宜成为战胜孔明者,这就需要深明韬略富有大志的司马懿出来与之抗衡,才显得棋逢对手、旗鼓相当,而不降低孔明的身价。孔明第一次兵出祁山所向披靡,擒下孟获、收姜维、斩五将、取三城、败曹真、破羌兵,威声大振,远近州郡望风归降。曹睿惊恐万状不得不启用已销职回乡的司马懿。在小说里,司马懿在街亭战役前早已出现,但并不显赫。作为三国后期曹操死后唯一能和孔明匹配的人物、作为这一时期政治军事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促进改朝换代推动统一三分局面的关键人物的出现,则是在这重新启用后的事情,所以作者对他在街亭战役中如何登场,做了精心安排。

    首先交待了他在政治上的起落,以及随之在诸葛亮心理上的反映。曹丕托孤,司马懿得到曹睿的重用,诸葛亮判定必为蜀中之大患。曹睿中了孔明的反奸计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于是上表北伐。没想到司马复职起兵,孔明大惊,“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由此可见司马懿未正式登场,却已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气势。作者把司马懿的重新上台放在曹魏面临军事危机的重要关头,使他成为力挽狂澜的铁腕式人物,此后一直靠他来抵御诸葛亮的长期持久的多次攻伐。在诸葛亮耗尽心血的最后时刻,他俩仍然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

    司马一出场果然来势凌厉。他首先针对孟达事件同诸葛亮展开了一次心理战,来了个先发制人。孟达与诸葛亮密约分取两京。司马懿复职使诸葛亮大吃一惊,断言,“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不需十日兵必败矣。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司马懿一出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进取新城,一举镇压了孟达。果断有力地打击了诸葛亮的势力。孟达之败咎由自取,他不听诸葛亮的良言劝告,还笑孔明多心。在司马兵临城下之时才仰天叹曰:“果不出孔明之料也。”但悔之晚矣。司马知情后惊呼,“世间能者所见相同,吾计先被孔明识破。”仅从孟达失败这件小事中,作者就从孟达、司马懿两人的叹息中为诸葛亮争得了更高的声威。司马、诸葛针锋相对,英雄所见略同,惟孟达迂鲁自恃,败事有余。一件事表现了三种不同性格,孟达昏盹粗率,诸葛谨慎善断,司马机警果敢。

    孔明在祁山寨中得知孟达被乱军所杀,司马懿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蜀兵,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果然司马统领二十万大军出关,对先锋张郃说:“街亭汉中咽喉,吾欲汝竟取街亭。”街亭的战幕并由此揭开,诸葛亮为马谡布置防务时再三叮咛,“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进。”当司马懿发现马谡屯兵山上,“当道并无寨栅”,高兴地喊到“乃天使吾成功矣!”当诸葛亮看到马谡的屯兵图本时,拍案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 司马懿断其水路,不出两日街亭失守。诸葛、司马二人,一个料事如神,一个独具慧眼,可谓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诸葛亮不断警告部下,今司马懿出兵与众不同;司马懿也再三提醒下属,若是疏忽必中诸葛亮之计也。他们针锋与相对中,各见其才,各逞其能。

    第二、以事写人。《三国演义》写战争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人物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即指省略人物的形貌,注重人物的神态,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常常是以情节来完成人物性格的描写。假如没有“弹琴退仲达”,也就谈不上孔明之智;若无“拒谏失街亭”,也就不存在马谡的狂妄。这就是以事记人。它很少有细致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景物衬托,但一个个性格化的艺术形象,如张飞嫉恶如仇,豪直粗爽,而又从善入流;刘备仁厚爱民、虚伪做作;周瑜才高果敢却心胸狭窄;鲁肃拘谨忠厚,黄盖勇敢沉着。连“三个舌辩之士”也各具特色,他们都恨曹操,但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弥衡是“骂”,“至死骂不绝口”;张松是“顶”,顶得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杨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老底儿,揭他灵魂深处秘密,特别是“梦中杀人”的诡计。各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小说的艺术特征之一。

    马谡在全书中并不占多大的篇幅,只因为失街亭问斩才出了名。他的事迹不多,但事例典型。使他能成为一个艺术典型站立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廊之中。关羽、张飞还有“丹凤眼”“卧蚕眼”、豹头桓眼之类的肖像勾勒,而马谡是个什么样的长相,在小说里都无从得知。可是一个夸夸其谈,狂妄自大的人物形象则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探其究竟,这是由情节的生动来完成的。

    历史上的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事,而且很健谈,但有言过其实的缺点。可见作为历史人物的马谡性格,已具有典型性,史家为罗贯中提供了一具可塑的人物躯壳,当艺术家给其灵魂后,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就站立起来了。  

    自幼熟读兵书、熟谙兵法的马谡,也曾出过不少好主意,用他那军事理论知识,为其集团立过功。马谡奉主上敕命携九国前来慰问,孔明向他发问,他头头是道的分析了南人特点及其形势之后,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的见的颇得孔明的赞赏。从此马谡作了参军,便随孔明一起南征。马谡的攻心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擒孟获”时,马谡用计得到孔明的夸奖,以计而行取得了欲期的胜利。曹睿即帝后,司马懿操纵了雍、凉兵权,孔明疑为后患。马谡看清曹睿对司马懿素怀疑虑,就用反奸计予以离间,使司马懿几乎掉了脑袋,终于削职回乡,这一成功也使孔明大为兴奋。然而,尽管他出过一些上策良谋,取得了成功,但他自身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实战经验,理论与实践在他身上是脱节的,这就使他陷进了教条主义泥沼,再加上他被眼前的赞扬声冲昏了头脑,失却心理平衡,进一步滋长了他性格中夸夸其谈不重实际的一面。这就最终酿成了失掉街亭,身受戮处的结局。马谡被斩就是一个空头理论家的悲剧。

    刘备临终嘱咐,“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先主驾崩时为马谡失败设下伏线。街亭败北,马谡犯了双重错误:第一是思想错误,骄傲轻敌,狂妄自大,违背了孔明“惟谨慎”的军事思想。他根本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说什么:“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濬亲来有何惧哉!”又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完全错估了形势。他既违背孔明的军令,又拒绝了王平的忠谏,果然魏兵断汲水道,山上无水,蜀兵自乱,丢了街亭。第二是理论上的错误。他开口“孔子”,闭口“兵法”,却忽视了实地战况。他屯兵山上的理论:一是“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不看实际的死搬教条。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条件下,此地难以再生。当年刘备取汉中的征程中,徐晃、王平引军至汉水,徐晃令前军渡水列阵,王平不同意,徐晃说:“昔韩信背水为阵,置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昔韩信料敌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结果是徐晃大败,军士死于汉水者无数,王平投蜀。可见兵法还得活用,马谡正是犯了一个不知通变、死搬书本的大错误。西城之危,是因街亭失守;街亭之失,是因马谡之过。马谡的错误使蜀军在出祁山战役中,完全失败,大军险些回不到汉中。

    作为一个艺术典型,马谡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嘉靖本孔明看到王平送街亭防务图本后,拍案大惊曰:“马谡真匹夫,坑陷吾军,早晚必有长平之祸也。”“长平之祸”是指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今山西长平西北的一场大战。赵国用赵括为将驻扎长平,赵括空谈兵法、不出击,结果被秦军包围,困守46日不能突围,白白断送了四十万大军,赵括本人也被射身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夸夸其谈、自命不凡的“马谡式”的将军。李卓吾说:“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恃,至到魏兵围定一筹莫展,惟得救兵而已。” 明代还出现过说大话的汲子秀才。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中说大话的故事里,列举了不少说大话的人,其中第一名便是马谡。马谡可称得上是一位说大话的典型。从战国到明代,从明代到今天,“马谡式”的人物一直在我国土上荡漾着,其典型意义应该说是深刻的、久远的。这是一个艺术典型,他与陈寿《三国志》里的马谡,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谋略之:知彼知己诸葛司马比高低
三国演义100个经典情节(高考名著阅读)之二
【转载】马谡也是“三不”干部
《空城计》诗词鉴赏
领导管理艺术荟萃:三国智谋精粹汇集三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