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谈刘勰的进步文学史观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谈刘勰的进步文学史观

刘勰(465?—520?)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终身未娶。依附和尚僧祐十余年,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笃志好学,博通儒学和佛教经纶,又擅长骈文。《文心雕龙》这部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约成书于南齐末年。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全书的自序,说明自己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部署的意图。按《序志》的说明,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编。前二十五篇为上编,主要论述文学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后二十五篇为下编,着重论述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作家的才能与修养等理论问题。全书精心结撰,组织严密,自成系统,体大思精。
    《文心雕龙》是在儒、道、佛三家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熏陶下产生的一部文艺理论巨著,它不仅全面地总结了齐梁以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和成果,而且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和主张。如论文学的发展,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时序》)的观点;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同上)的著名论断等。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
    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

(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

(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

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继承)为基础而以(革新)为旨归,以,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史观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0例文化主题材料写作金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诗学概念·时序
通变与时序
从经典中领悟文化自信
刘勰
对话罗宗强:文学史谁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文学史|罗宗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