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你这么懂事的样子,真的很让人心疼

周末的时候闺蜜抱着孩子来我家“避难”,说不然的话孩子爸爸一个劲儿说孩子的不好。

我就纳闷儿了,佳佳这么一个可爱的姑娘,还有人能说她的不好?

佳佳一直是个听话乖巧的小姑娘,我们总开玩笑说,谁不想要孩子,跟佳佳呆一下午,就会被小朋友的温暖融化掉。

有多可爱呢?

我去闺蜜家的第一天,佳佳第一次见我,就拉着我坐在她的书桌前,给我画了一幅画,画上是我跟我闺蜜两个人穿着公主裙带着皇冠。

吃完饭我跟闺蜜坐在阳台喝茶,佳佳跑前跑后给我们倒水、拿果盘,看着我好像比较年轻还偷偷塞给我一根棒棒糖。

美甲翘边了我只是随口一提,缺了个口子不好看,佳佳拿出自己的儿童指甲油给我找到相近的颜色要给我补上。

这么可爱的小姑娘,谁不爱呢?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点儿心疼。

这个周末的相处,我终于明白了当初心疼孩子的原因。

佳佳身上,没有一个小孩子的天真,有的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地讨好。

上周佳佳被同桌欺负了。细究下来这不是第一次了。

前段时间出差给佳佳从迪士尼买了个公主文具盒,佳佳超级喜欢,她的同桌看见了之后就让佳佳把文具盒给她,佳佳不同意,同桌就把笔盒给摔了。

佳佳跟同桌理论没几句,就被推到地上。

恰巧上课铃响了,佳佳还在担心影响老师上课,赶紧把笔盒收拾收拾捡起来,噙着泪上完课还被同学嘲笑为“爱哭鬼”。

佳佳在同桌的冤枉下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发生的事情,老师也本着息事宁人的念头让她们赶紧做好上课。

回家告诉爸爸,爸爸却说:你是不是应该学学怎么跟同学相处啊?怎么一天天的总是跟同学起争执。

闺蜜倒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持续低落隐隐觉得这事儿不太对劲,好像不仅仅是跟同学相处不来导致的。

可是佳佳哭了一阵之后,闺蜜再问那天发生了什么,佳佳一句话都不愿说了。

2

总能敏锐觉察别人需求,几乎难以拒绝任何人请求即使无礼或过分的,都会无条件满足对方。

当被别人夸奖时,会觉得很不自在,甚至反驳他们,证明自己并不如别人夸奖的那般好。

一旦事情进展不顺,就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自己不够好才导致这样的局面。

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这是典型“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这种人格的真正问题,不是把自己搞得很累这么简单,而是这样做根本不讨好——你会发现越是讨好别人,别人就越不把你当一回事,越看不起你。

而你,也会愈加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更可怕的是,一旦别人接受了你的人设,你之后只要稍有拒绝或排斥,就会遭到比普通人更多的不满和非议。

这种讨好型人格是如何产生的?

1、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

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

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于幼儿而言父母无疑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权威,并且他们的生存与安全感是完全来自于父母,所以他们会对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在他们既没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违背父母期望的时候,他们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一个幼儿是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刻意的想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甚至他会逐渐的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

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这也成为了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

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真实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2、“讨好”能获得认可和肯定

第二个原因在于,在“讨好者”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别人这一个方式。

“讨好者”的内在与心态太过的无力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了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这些方式来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讨好者”是很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就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一样。

在他们看来,“讨好”别人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容易的途径,你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了,别人就会夸奖你了。

但是像这种廉价的认同与赞赏不过是用来填补他内心一时的空虚和不安全感——因为廉价,所以来的容易,去的也快。

醉心于追逐这种廉价的认同和赞赏,只会令“讨好者”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那内心的空虚得到暂时满足的假象之中而无法自拔。

3、“讨好”形成了习惯

第三个原因是:“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了讨好者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种。

“讨好者”——已经成为了他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成为了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义。

这一点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或认知问题很难被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认知习惯等构建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

我们的人个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变得十分的稳固,因为人个模式将我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等等全部联系并且杂糅在了一起。

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中,我们即便只是想改变人格模式中一个非常小的点,那感觉起来却是我们要将自己全盘否定,我们要将自己的整个人格模式全部改变。

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

我懒就是因为我懒啊,如果我不懒了那还是我野生范冰冰么?

我爱吃甜食就是因为我爱吃甜食啊,不吃甜食的坂田银时还有资格叫坂田银时么!

我特么就是喜欢强X郭德纲,一个不强X郭德纲的于小谦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这一类的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缺点其实倒也真不是把“改掉了这一点我就不是我了”当借口,而是在他们的认知中的的确确就是这个样子的。

这些缺点或行为是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改掉了这一部分的确会给他们带来仿佛“整个自我都被否定”或是“我就要不存在了”这样的恐慌。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自我认知只是我们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个固化的定义,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变了身上的某个习惯某个点你就不是你了这回事。

固化的自我认知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情绪,思维,意识等保持在一个稳固的、不会轻易崩溃的状态中。

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坚持固化的自我认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任何方面,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是谁”。

3

可是,如果已经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究竟该如何改变呢?

1、接受有人会不喜欢你的现实

讨好者一般有这种想法,就是我必须帮别人做什么或是忍受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

背后的原因是自己无法接纳自己,必须要通过外部来获得肯定。

你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与此同时,你也没有义务对别人的话完全赞同。

你应该明白,你的价值不是由别人的评价决定的,而在于自身的评价。

-别人没有义务喜欢你,也不会对你做的事情有太多想法,少给自己一些压力;

-当你做不好一件事的时候,没必要苛责自己,不如总结教训,不断成长。

你无须去刻意追求别人的喜欢和接纳。

从现在开始,想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你,你身上有唧些值得自己肯定的地方。

你首先要自己喜欢自己,全世界也都自然的接纳和喜欢你了。

2 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

或许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会议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并列出那些你不喜欢但是不自主去帮别人做了的事情。

然后,写出你为什么不想做这些事情。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事情都违背了你的原则。

举几个栗子:

  • 我不喜欢负能量,但是别人让我帮忙做的事情会让我心情不好,我会拒绝;

  • 要我帮忙的事情必须符合我的价值观,否则拒绝;

  • 我今天要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如果这个忙太花时间,我会拒绝;

    ……

3、预演反应模式

即使我们现在意识到,这种行为对我们有影响,但还是难免有讨好倾向——因为这近乎是你的本能反应。

改变习惯的开始总是艰难的。由于习惯了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所以很难将拒绝说岀口。

所以我们要在讨好行为发生前,做好预演反应的准备。

想好你会出现讨好行为的场景,想出你恰当的反应。不要立刻答应对方,把答复的时间拖长。

你可以回答:我现在有点忙,下班再答复你。

给自己时间去考虑,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样做吗?这是帮助我们不要本能地对别人的拜托都说是。

拒绝别人的时候,不用内疚、不用抱歉,因为他会找另一个可以帮忙的人,或者另一种解决办法。

如果你还是还是心软了,可以从反面想象一下事情的后果:我又帮忙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

然而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别人也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有太多的想法。

4.学会自爱,提高自信。

讨好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内心空虚—— 他们无法自我满足,必须从外界寻求认可来填补。

遵从己心,相信自己,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即使你获得了别人再多的好评,但这不是真正的你。

学会自爱才会体现你的价值。

不必时常和别人做比较,接受并且更爱自己,像对待良师益友一样善待自己。

有时间不如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或者能够有效提神自己的事情,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自信的人才是真正被人喜欢。

别人的认可真的能有用吗?

我们只会更加小心翼翼地去看别人脸色行事,更加敏感,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这样的委曲求全与讨好,给了全世界伤害你的权利。

很喜欢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的这段发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价值。

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

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不要去寻找自己的意义,而是赋予自己意义。

活着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


王菲女儿刷屏:见过世面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10岁男孩被女孩家长刺死:成熟的家长,都这样教孩子处理校园欺凌的!

《欢乐颂》的最强CP竟然离婚?丧偶式婚姻到底拖垮了多少妈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家庭教育的20条金科玉律
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怎样才能不再去讨好别人?(KnowYourself的回答,15赞)
那些隐蔽却极其有害的家庭规矩
讨好背后的内心世界
“讨好型人格”该如何挽回感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