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患矛盾、遗体捐赠、器官移植…《人间世》,一部评分9.8的现实版心术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不过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么么哒~

看多了穿越、奇幻的电视剧,小妹今天来给大家换换口味吧~今天要讲的,是一部最近对小妹影响很深的一部纪录片——人间世。


大概连导演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部片子能超越泰半影史经典,获得9.8的高分吧……

记得小妹还在念书的时候,启蒙老师刘洁(也算纪录片领域知名研究者了吧)就有讲过:“纪录片,眼下在国内是个热门事。这是公民意识与国情使然。我们的眼睛,的确应该从天涯海角转到眼前发生的事情。”

而这部片子,讲的就是当下大家最为关注的医疗问题。



10集的纪录片里,内容无所不包——从医者良心到医患矛盾,从抗癌日记到器官捐献……和通常大家熟悉的医疗剧不一样,这部纪录片里没有帅气大叔和靓丽护士的爱情,没有歌功颂德的典范案例,甚至连镜头语言都朴素到让人觉得有些仓促,而配音也是那么地平实普通,像医学院里找来的实习医生,连一丝感情色彩都无法注入。



然而就是这样没有彩排、没有剧本,真人秀一般的纪录片,小妹却在看第一集不到五分钟的时候,就猝不及防地被带入到情节之中,和主人公一起,学会如何直面生死,直面人生。



所有的故事,都是从头开始。《人间世》也是一样——人们在生命垂危之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120。所以这部纪录片,就从那些常常被忽视,却又总是出现在第一现场的120救护车急救员的工作开始。
救护车,在上海,人们更习惯叫它救命车。它们去到疾病发生的现场,在第一时间将危险降低;用速度缩短病患与医院之间的距离,为生命争取更多的可能。



在这个故事里,一名中年男子在打球时突然猝死,继续抢救。急救员到达现场之后,遇见的病患已经需要持续做心肺复苏,还有电击除颤来达到急救的效果。他说,这种状况叫作“室颤”,是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



十多分钟过去,第三次电击除颤后,机器发出了刺耳的轰鸣声,急救员持续操作的手也已经有些僵硬了,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因为年轻的心脏还在颤动,那是他求生的渴望,也是急救员们正在抓住的希望。




在到达医院前,病患的生命,只能靠急救员的人工按压来维持。
当晚已是深夜凌晨时分,急救员在劳累一天后,全凭毅力在坚持。然而他们依然专业地、持续地按着,面无表情、看不出劳累,因为现在,时间就是生命。



将患者抬上担架,送上救护车抵达医院后,急救员们和医生匆匆地做着生命交接的工作。



他们都想亲眼看到病人的好转,因为意味着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为了下一个任务,他们却又不得不立刻离开。这些急救员们,以和时间赛跑的方式,参与别人的故事。下车后,等不到故事的结尾,他们又要匆匆出发。



一辆救护车装载的,除了生老病死,还有世间百态。
通常来说,救护车只接3公里以内的患者,并且工作原则是“就近送医”,因为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救护车的运作效率。只是生活中的事,常常总不那么尽如人意。

一位老人摔了一跤,患者的女儿要求救护车在上午9点路面状况最堵的时间段,让救护车将母亲送往数公里之外的黄浦中心医院。
救护员很无奈:“那个太远了,能不能就近送医?”
患者的女儿很坚决:“那个医院的骨科比较好,而且我们有认识的医生在那里,都已经约好了。”
无奈之下,急救员只能答应患者的请求,踏上了这一趟注定要耗费更多时间成本的路程。


接送完患者,中午1点20分,他们已经接到了当天的第五个任务。



这个任务有些令人着急,因为急救员抵达患者家楼下时,无论如何唤门都没有人应答。这个时候,早已见惯不惊面无表情的急救员脸上,忽然一凛。因为很可能患者独自晕倒在家中,一扇门隔开的,可能是生与死的距离。
但这一次,他们多虑了。

患者的邻居告诉急救员们:他们已经去医院了,你们回去吧。



性情相对比较急躁的急救员王敏祥回到车上,忍不住喃喃自语:你自己去医院了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一声呢,这又白跑一趟。



这是120救护车的调度中心,每当有急救车堵在路上时,指挥中心里排队等车的数量都会有明显的上升。直到今年,直到小妹写这篇稿件的今天,其实整个上海市的急救车,都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



然而令人揪心的是即便如此,人们对于急救车的“救命”意识却依然淡薄。

又是一个深夜,王敏祥的急救团队们,遇上了一个“占着急救车床位不放”的人。因为压床,这辆救护车已经被困了一个多小时。而在平时,一个小时之内,救护车可以跑两趟,救两趟人。

一位喝醉了酒的工人,自己走路掉到了井盖里,而后称“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我没钱不能自己掏钱看病”,因此赖在了朋友叫来的救护车上,要求免费看病,医生们不答应,他就赖着救护车不让走。

好不容易叫来警察,打发走这位难缠的病人,编导忍不住出声问了急救员:你们平时遇到的这种患者多吗?
急救员挂着熟悉的无奈笑容:每个月大概都会碰到一次吧。



医生不仅要缓解病痛,也要抚慰人心。

借酒消愁的父亲,惊慌失措的丈夫……有时早餐依然温热,但男主人已经离世。




在观众熟悉了生离死别后,纪录片的镜头又转向了人们常常避讳谈及的话题——器官捐赠。



2015年,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唯一的合法来源。这一年,中国有2766人,在生命终结之时,捐献出了自己的器官。每一例的背后,都很悲伤。但是更多的人,活了下来。他们艰难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告诉我们——生命的希望,永在人间。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焦俞被确诊为脑死亡。全家人忍住悲痛,决定将焦俞身上能用的器官,全数捐出。



尽管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但“放弃治疗”四个字,这个父亲,花了足足5分钟,都没有落笔写下去。
终于,终于。焦俞的爸爸在签下自己的名字时,一笔一划,写得重且用力。



经过医生诊断,焦俞可以捐献肝脏、心脏、肺、两个眼角膜、两个肾脏……至少,可以救到7个人。




手术开始之前,焦俞的父母,来到病床前,向儿子做了最后一次告别:

爸爸妈妈,跟你告别了……本来这次来上海,也是给你做手术。但你自己的手术没有做成,没有把你的病治好……但反过来把你有用的器官,都要捐献给我们的病友,这也是爸爸妈妈做出的选择,就没有征求儿子你的意见了……请你原谅,爸爸妈妈……你没有为我们养老送终,反过来,是爸爸送你了(说到这句话,焦俞的爸爸,一个智慧并且坚硬的汉子,声音喑哑了)……






他和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小子,走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焦俞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希望让儿子在生命结束之时,除了火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可以让另外的家庭团圆。

心脏离开人体,储存的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这也就意味着,医生只能就近选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心脏最后没能成功捐出,但两台肾脏移植手术,两台眼角膜移植手术,一台肝脏移植手术,一台肺脏移植手术,一台肝移植手术,经过四十多名医生连夜奋战,全部获得了成功。

焦俞的生命就像一名种子,在新的生命中再次萌芽。



器官捐献,实行双盲制度,所以被捐献器官者,并不会知道捐献者是谁。双盲原则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器官买卖,同时保护患者隐私,这是国际认可的做法。
然而尽管被捐献者不知赠者何人,他们却始终对于这伟大的馈赠心怀感激:



三条生命原本已经迈向了鬼门关,捐献者一时的善意,点燃了他们最后的生存意志。

血液仪上的红线,变成了一道直线,捐献者的肚子一点点地憋了下去,他把自己身体里的器官,全部都捐献光了。当医生为他换上新衣,缓缓将他推出手术室时,所有人自发站成了两排,鞠躬为他送别。




而手术室的另一边,在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之后,病人等待多年的肾脏终于装上了。

大概没有人能理解,此刻医生觉得最珍贵的东西,竟然是平日里唯恐不及的污秽——病人的尿袋子。



主刀医生捧着病人带血水的尿液袋笑了,这是他接手病患以来露出的第一个笑容。

因为这意味着病人排尿功能的恢复,这意味着病人的肾脏功能重新开始工作,这意味着医生的工作没有白做。



编导去采访参与手术的麻醉科医师:累吗?
即使带着口罩,也能感受到她藏在背后消瘦的面庞,在微微苦笑。“你问起来,我才觉得确实很辛苦。可是,怎么办呢?”

孩子说,我的工作太辛苦了,我以后绝对不要做你的工作。可是有一阵之后他又变了。他忽然有一天跟我说,妈妈我还是做医生吧,这样我可以帮你分担一些,你就可以早一点回来。就是那一瞬间,一个医生或者一个母亲,反正百感交集。



有时手术成功,有时手术失败。面对失败的结果,有的家属选择理解,有的家属选择拳头。也许是因为同样身为人子、身为人母,因此他们在面对医患关系的时候,也表示了一部分理解:真的,就是太着急了吧。




 镜头中的车在前医生,为了病人自己的病痛都不顾,就上了手术台。然而却在抢救无效后,被患者家属掐住了喉咙,摔倒在地……

大多数家属在医院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做起同一个手势: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祈祷上天恩慈,放我们一条生路,祈祷医生妙手,能救回一条生命。




然而,医生不是神明。现代医学存在着太多无法逾越的变故,变化总会突如其来,甚至会把医生、患者都推入无奈的境地。我们总习惯于夸大并歌颂那些鼓舞人心的事实,却总是对失败避而不谈。




绷着一根神经,看到虽然手术失败,病人去世,却依然有患者家属为医生发来感谢短信时,小妹终于忍不住落泪。
人们总是会忘记,这群医生,他们不是上帝,却承担了上帝拯救人世间的责任。临床有各种风险存在,现实也很残酷,但一切都会好起来。每一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希望医生妙手回春,但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无力回天的窘境。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无奈我们无法回避,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坚持,坚持相信,坚持信任......



流亡法国的智利纪录片人古兹曼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族没有相簿。”长期以来,大家被挡在手术室门外,看不到医生工作时的疲乏、焦虑和恐惧。
感谢这部纪录片,带我们走进医院、走进手术室,解除大众认知对医生的神化,让大家更了解医生、疾病、自己的生命,乃至人性本身的美好与晦暗。
它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平实配音,还原事实本真,直面了医生的从业现状,不回避任何社会问题,试图通过伦理和人性的探讨,告诉大家——医者仁心,虽不能每必妙手回春,但一定都是全力以赴。




一个英雄改变一个时代,一个行业重新定义英雄。
谢谢每一位敬业的医生,你们,都是我们的英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2个生死故事,这部国产纪录片究竟如何将病人从死神中带回?
豆瓣9.2分,这可能是最近唯一不用道歉的国产医疗片……
9.2分国产纪录片!这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香港竟然是这样搞院前急救的!
120人员接治醉酒患者遭围殴 10分钟到被骂太慢|殴打医生
少年疑患精神疾病爱冒充医生 多次家中急救患者被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