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火炉武汉到凉城利川的体验

荆南重镇,鄂西雄关;土苗边城,尊名利川。

利川,是八百里清江的源头,鱼盐所出,为有利之川(2018年7月30日,《百家讲坛》大秦崛起主讲人刘兴林教授认为,利川的名称来源于“利涉大川”更可靠)。

利川,是中国西部凉城,凉风习习,吹开八方宾朋的笑靥;利川,也是养育土苗儿女的地方,炊烟袅袅,散发土家腊肉的醇香。

说到利川,人人赞叹。一曲《龙船调》,家喻户晓;一口大水井,天下闻名;一座鱼木寨,万夫莫开······利川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因此,2012年7月,利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华中师大土家民俗文化实践队前来调研,作为调研队员的我体验了一把从“火炉”武汉到“凉城”利川的文化之旅。

一、谋道:风景与人情

青山环绕的谋道,云雾缭绕,风景秀丽。

峭立高俊的崖岩耸立眼前,静默不语;天然纯洁的小溪流淌在大山之间,哗哗作响。山坡上,一片片玉米地犹如一条条锦带缠在山腰,绿油油地发亮。山谷里,一丘丘坡田秧苗青青,浅水映照蓝天,也映着实践队员们的笑脸。

路边,那碧绿娇嫩的一树树青藤,就是飘扬在山里的一首首民歌,“缠姐不得心不甘,葛藤上树慢慢缠。今生缠它五十年,来世再缠一百年,生也缠来死也缠”。恋爱中所谓“死缠烂打”的人,不正如这民歌中的痴情汉子么?看到这青藤缠树的实景,我们也真正认识到了民歌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特点

行走谋道寻访山民歌 


一缕阳光,点燃跳动的田野,阵阵清风,拨动快乐的神经。行走在大壑之间,心情格外舒畅,精神分外爽朗。听着那流水潺潺,眼看野果满山,又让我们想起了土家族《摆手歌》里的句子:

渴了嘛,捧起凉水喝几口;

饿了嘛,摘起野果吃个饱;

累了嘛,树荫下面歇一歇;

夜了嘛,岩坎脚下蹲一蹲。

这些歌词很好地显示了土家先民的生活状态。以前,大家都只知道土家族有个摆手“舞”,却不明白土家族还有摆手“歌”。看来土家族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摆手舞》就是典型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但是这还算不得土家的特色,因为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能歌善舞的。

土家老人为实践队唱山歌


“土家文化之星”、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田发刚老师就认为,土家人的特色不在于能歌善舞和外在的穿着打扮,而在于心理上的博大、宽容和乐观,土家的文化是了不起的。但是土家族虽然有土家语,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对土家文化的了解很难通过书本获知,必须深入土家的村村寨寨,实地感受,方能了解得彻底,因为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民间艺术中,存在于风俗习惯里。关注民间艺术,体验土家风俗,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穿过崇山峻岭,历经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谋道镇王芳同学的家中。这里的住房不是想象中的吊脚楼,亦非木质结构,我们心里“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的期待落空了。另外,我们本来是要好好地听民歌的,但是这里的民歌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丰富,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唱,而老人家大多也唱不好。有一位阿姨会唱几句,但是记不住歌词,断断续续地,录像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有一位大哥很喜欢唱歌,可是他唱的几首都是流行歌曲,最后一首《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虽然是民歌,却并不是利川本地的,这让我们意识到利川民歌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传承的困境

 随访随记


但是在这里住了一晚以后,我们仍然感受到了浓郁的土家风情。首先住房还是依山势而建,讲究坐北朝南,以便采光,楼上住人,前带走廊,楼下堆放杂物。其次爱群居的特点表现得很明显。一栋房子里,住着几家人,对门往来,穿堂而过,不分你我,左边是叔叔家,右边是大伯家,在叔叔家吃饭,在大伯家休息,客人分不清是在哪一家做客。无论是在哪一家,都是受欢迎的,因为土家人总是好客的

土家人的好客体现在很多方面。进门时有笑脸相迎,如春风阵阵。吃饭时,那新鲜的时蔬,可口的腊肉,土鸡蛋,酸萝卜,甜李子摆满了一桌子,还有那酒杯里,盛着满满的热情。土家的好客还体现于告别。可以说,在土家做客,最难是告别,因为主人家挽留的热情往往让客人不知道如何来回绝那一片好意,总得解释半天之后主人才会放你走,而终于要走,也还有一路相送,直到走出了很远,离别已成既定事实,这时候再回头看,主人还在那里挥手,久久凝眸。

二、都亭:漫步与倾听

晚风吹拂的都亭,一扫尘嚣,如登天界。静听桥下的水声,涌起一圈圈爱的涟漪,奢望里,我欲乘风归去。

脚步,行走在都亭;记忆,定格于天桥

美丽的天桥,栏杆很高,望不见桥上的行人。朦胧的光影,模糊了视线;清晰的记忆,烙在心间。即使是情感冰结的人,在此刻,也能听见心花怒放的声音。

堵车,是繁荣的象征;热闹,是城市的风景

烤玉米的火苗很旺,燃烧着木材的能量,释放出土家的激情。突然对那火苗很喜欢,因为我,也渴望燃烧。

数着一家一家的银行,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巷,充满了甜蜜的幻想。恨不能自己就化作了银行,也好让人数一数我储存的激情和梦想。

利川夜景


利川之行,实践队还拜访了利川民俗专家谭宗派老先生和市文体局副局长甘远成先生等本土专家学者。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谭宗派老先生,记得在2009年“欢乐中国行——魅力恩施”的屏幕上,美丽的外景主持人张蕾在追溯《龙船调》的源头时采访过谭老先生,从谭老先生的讲述中,我才得知那熟悉的《龙船调》原来是根据《利川灯歌·种瓜调》改编而成。

谭宗派老先生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当实践队员说“我们只研究民歌歌词”的时候,他显得很不高兴,立即与我们的项目指导老师谭邦和教授通了电话,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他建议大家一定要关注音乐,广泛收集整理民俗文化资料,还要充分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找出特色,并且做到博中求精。谆谆告诫,言犹在耳。

央视主持人张蕾采访利川民族文化专家谭宗派


华中师大土家民俗文化实践队骆耀军采访谭宗派


谭老先生还是一位著述甚丰、德高望重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笔者有幸拜读过他主编的三本书:《利川文化撷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支罗船头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和《利川灯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三本书都是图文并茂的大部头著作,提起那沉甸甸的彩印精装图书,手臂很酸,读着那满盈盈的利川文化,蔚为大观。

就说这本《利川文化遗产撷英》吧,全书33万1千字,插图215副,正文分文化遗产撷英、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和自然遗产撷英三大部分。

其中,文化遗产包括:1,古代建筑、墓葬、遗址;2,古代题刻、牌坊。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传统民间舞蹈;2,传统曲艺;3,传统民歌(利川灯歌、田歌 、孝歌)4,传统手工技艺;5,奇特风俗。

腾龙洞 


自然遗产包括:1,腾龙洞溶洞群;2,龙船水乡;3,玉龙洞;4,齐岳山;5,佛宝山;6,甘溪山;6,星斗山;7水杉王;8,清江源小考。

仅看目录,便可知利川文化资源之丰富,叫人爱不释手;详细阅读,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文化大观园,令人叹为观止。

经费不多,时间有限,利川调研来去匆匆,恨不能遍览美景。但凉城利川在短短的几天时间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和人文的双重震撼。

【链读】土家民歌《六口茶》赏析

提示:揭秘恩施 88岁老夫妻还能生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作家专栏】甘茂华|​​向《龙船调》致敬
土家族的赶年
【记录片】《野山之子》拍摄花絮
乘着高铁游湖北,从武汉,到武当 (第四站:恩施)
说到恩施十大怪,本地人都见怪不怪!
湖北恩施特产:土家社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