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查报告|洞下槽:筑巢引得凤凰来

恩高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家乡资源

·助力精准脱贫·

建设美丽恩施

//


//

//

//

班     级:恩施高中2018级2班

指导教师:刘美庭  吴京华

小 组 长:黄睿歆

组     员:李梦飞  黄文越   向贝灵  陈菁菁  赵丹琪 

时     间:2020年5月

筑巢引得凤凰来

——恩施市洞下槽特色乡村调研报告 


一、目的意义

以“调查家乡资源,助力精准脱贫,建设美丽恩施”为主题,探访洞下槽村,了解宣传家乡特色资源,思考家乡开发发展与脱贫攻坚之策,助力家乡全面小康。

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组织策划、社会参与、社会调查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关注乡村,关心家乡,关注时代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内心回馈家乡、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背景说明

围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洞下槽村认真落实扶贫政策,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出台配套措施,细化分解扶贫任务,积极引导各方扶贫资金倾斜,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精准扶贫专项规划,科学指导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三、调查方法

1.采访茶农。

针对精准扶贫是否给当地农民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改观,我们首先采访了路边一老一小正在采茶的茶农, 得到肯定回答:“这下环境变得很好,游人也多,我们卖茶叶子也多起来了,收入好多了。”据了解,茶农既采公茶,也种私茶。平时不采茶时,还到镇上打零工,经济收入以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采访个体户。

洞下槽村茶旅融合一体,逐渐增多的游客让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就近拜访了经营着一家便利店的奶奶,她老人家是洞下槽村从灰蒙蒙到亮蹭蹭的见证者。采访中,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而自信的表情,从她的话中我们了解到:旅游开发的建设带动人流量的增加,给她们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前老人只能靠一个小店铺养活自己,家里的儿子媳妇都外出打工去了,近年来,村里开发好了,人口回流红利巨大,不仅生意好,而且家里多了年轻的帮手。村容村貌改变,成功人士返乡,爱心人士帮扶……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精准扶贫的意义。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也不论教育程度是高是低,国家正在尽力让每个人过上好日子,党和国家正以诚挚的热心关怀着生活在中国大地的人们,这是一种独特的胸怀,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的骄傲。


3.采访村委会主任。

水田变茶园,村庄变景点,这个土壤贫瘠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何发展成一个生态旅游村庄?洞下槽村的总体定位和规划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采访了村委会唐主任,他为我们一一作答,让我们对洞下槽村的整个发展有了全面而详细的了解。

三、内容摘要

小组通过行走健康步道,感受洞下槽村灯戏茶乡文化,调查了解当地发展措施及规划,查阅相关文献,采访相关人员等方式,从政府规划助脱贫(陈菁菁)、特色灯戏茶乡文化(赵丹琪)、科技发展助力乡村发展(黄睿歆)、电商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黄文越)、发展乡村特色生态旅游(李梦飞)、环境改善村民生活巨变(向贝灵)等几个方面入手,了解研究当地发展成果及未来规划并建言献策,共同助力全村精准扶贫、奔向小康。

四、报告正文

(一)“要想富先修路”

山水之间,茶园蜿蜒而上;青瓦白墙,公路盘旋绵延;灯戏婉转,传承源远流长;人美情暖,休闲旅游兴旺……恩施市白杨坪的洞下槽村,与记忆中的那个村子相比,完全变了样。

从恩施州城出发,沿318国道往宜昌方向驱车约20公里,便有一条宽阔的水泥路通向恩施白杨坪洞下槽村。顺着道路继续前行约1公里,在一个拐角处便有一栋栋青瓦白墙木门窗的土家民居映入眼帘,还有翠绿茶园,袅袅炊烟以及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和古色古香的庙宇。

洞下槽村是施宜古道的重要节点,也是恩施灯戏的发源地,如今还是恩施玉露的重要传承地。这里,拥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百年老屋崔家屋场,至今有保护完好的灯戏演出堂,村里还专门成立了灯戏演出队伍。2005年,洞下槽村被州政府命名为“全州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洞下槽村有着8000余亩良种茶园,年产量近2000吨,人均茶叶收人达7000余元,目前洞下槽村已建成茶文化走廊,求雨台,展羽阁,白杨茶赋等文化设施,劲力于打造“论茶道、评茶艺、赏茶灯戏、看茶园风光”的生态旅游基地,在恩施玉露的带动下,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市白杨坪乡洞下槽村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第一支柱产业,并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恩施市十佳美丽乡村”等荣誉,且在20197月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一条长而深的山沟阻隔了交通,像是被扼住了发展的咽喉,几乎无人问津。“要想富先修路”,政府扶贫工作队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探讨修路方案,尖刀班成员实地调研,走访村民征求修路的意见和建议。几年来,在多方努力下,全村已有6条进村公路,其中紧邻318国道的3条进村主干道为宽6米的硬化水泥路。从此,洞下槽村“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局面被打破,当地人民的生活不再与世隔绝,而是与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基础设施的改善,奠定了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二)打造“灯戏茶香”旅游品牌

有了便利的交通设施之后,以种茶卖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洞下槽村被有限公司看中。本就山绵起伏,绿水环绕,独有一番风味的小村子有了第一批外来客源,村委会也随之展开了发展旅游业的第一步计划,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茶园景观。然而,由于特色及品牌不够突出,这次改造只吸引了邻村的村民前来观赏。

随后,村委会充分发挥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保护本地特色,以“灯戏茶香”为主题打造旅游品牌。孟永香,国宝级灯戏大师,现已78岁高龄,有灯戏作品《雪山放羊》曾在湖北省戏剧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且她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继承人。在成功人士的帮助下,本地灯戏舞台,灯戏博物馆已经开工。漫步茶园,听灯戏悠扬,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伴随着“灯戏茶香”品牌的打造,这里,已成为一个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的“梦里家园”。

因地制宜是当地政府的一大智慧。经过考察发现山沟部分土壤贫瘠,土质并不适宜种植茶叶,于是他们提出对茶山进行改造,山沟右侧保留原始森林,将山沟开发为人工湖,后期建成水上公园;水田变茶园,原来仅能自给自足的粮食被漫山遍野的茶树取代,满山茶绿成了村民口袋里的滚滚红利;村庄变景点,日益完善的农业文化观光园和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灯戏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客,在经济与生态并行的道路上,当地政府挥动如椽大笔,描绘出洞下槽村的美好前景。

(三)“向全国销售农产品”

2017年,州委办扶贫尖刀班进驻洞下槽村,感知到电子商务前景之广阔,于是他们提出“向全国销售农产品”的建议,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扶贫,它不仅让村民利用互联网将茶叶等农产品售卖出去提高收入,也赋予了村民网络消费能力,使他们购买到了物美价廉的消费品。

调查发现,电商扶贫使得网购、缴费等服务均已落户洞下槽村。便利店货架上的假冒伪劣产品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正规,更安全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村民们通过互联网也获得了和城市人相同的商品和价格。这些农业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初具规模,基本上都是靠从外面引进优秀厂商的创新示范作用,特别是尖刀班体现出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接纳新型科技技术,不断为自身乡村发展谋划新出路。

从上世纪70年代的茶山改造,到近年来的生态旅游开发,洞下槽村逐渐形成了“采茶制茶机械化、节能减排科技化、污水处理标准化、网络引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问题与建议

不过,我们在实地调查中也了解到,洞下槽村的目前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经过查询相关资料和六人小组的多次讨论,我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如下:

1.如何在基础设施中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建议:一是利用当地灯戏茶乡特色创办高档民宿酒店,在民宿中以茶叶产品、灯戏相关用具等当地特色产品为装饰,并配上相关简介,以期在提供舒适美观、清新自然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文化。二是建设以“灯戏茶乡”为主题的博物馆,介绍当地发展历程、成果展示、未来规划、特色产品等,定期举行灯戏汇演,让更多游客喜爱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2.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奢侈浪费?

建议:一是完善法律法规,设立监督小组,严格把控建设工作分配与落实过程。二是切实调动地方党员积极性,利用好党的模范引领作用。三是定期开展“倡导勤俭节约,发扬吃苦精神”主题讲座,提高居民的思想内涵与人格修养。四是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打突击战,不浪费不铺张,力争物尽其用。

3.怎样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平衡?

建议:一是美化区域环境,加强绿地建设,绿化要兼顾多样性。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内环境监测,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贯彻落实“生态旅游”理念,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4.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切实增加百姓收入?

建议:一是通过“公司带动”与“合作社引领”等模式,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二是依托农家屋,办好“农家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要严格依法依规、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从实际出发,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广大群众积极支持产业发展并从中受益。

5.如何加大宣传力度?

建议:充分把握“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宣传本地旅游资源,如:开通官方微博,利用手机媒介,研发小程序等开展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工作,宣传品牌文化,通过农产品品牌文化活动、电视专题片、开辟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农产品创牌、护牌氛围。

五、活动心得

经过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方向,加深了课本知识的印象。比如,在,我们对地理学科中的农业区位条件、推动乡村发展方式、可持续性发展方式等课本知识都有了更形象的体会,对于“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认为,乡村在物质条件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发展需求。鉴于本地资源优势,急需推广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灯戏,真正做到“文化旅游”、“文明旅游”。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农业机械、生态环保等都离不开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今,在政府的领导下,广大村民正坐着加速器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附件1:洞下槽村精准扶贫,居民生活巨变(向贝灵)
附件2:洞下槽村发展探秘之灯戏茶香创收入(赵丹琪)
附件3:政府合理规划,建设美丽乡村(陈菁菁)
附件4:洞下槽村发展乡村特色生态旅游(李梦飞)
附件5:洞下槽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黄文越)
附件6:科技引入增便捷,指日可待奔小康(黄睿歆)

调查报告全文:21页,11595字


参考文献:

 [1] 童秀清、赵盛迷.洞下槽巨变[N].恩施日报,2018-05-31 (1).

 [2] 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Z].2018―02―27

相关链读:

1.调查家乡资源,助力精准扶贫(优秀成果)

2.探寻疫后“乡村振兴”之路——以水田坝村为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助力湖北恩施乡村振兴,悦刻援建的两座桥成为新地标
重庆万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小记
采风报道/文:谈天/美丽乡村董家岭之行
仅播1集,收视全国第一!杨蓉一出手,就给央视带来了“王炸”
【电视剧】最美的乡村 30集全
【虞见·乡村干部拍乡村】古是三义古寨,今是新型农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