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斗蛐蛐儿:蛐蛐儿是怎么捕捉和喂养的?斗蛐蛐儿比赛又有什么讲究?


斗蛐蛐儿记忆


儿时,在农村生活,经常在野外逮蛐蛐儿玩。一直听说蛐蛐儿可以养,可以斗,但我一次都没有成功过,每次逮住蛐蛐儿,我都不知道该喂它什么,有时候甚至还没等拿回家,它就已经死在瓶子里了。

电视剧和动画片里,经常会有斗蛐蛐儿的戏码,我一直都在疑惑,他们究竟是怎么养的,又是怎么斗的,我曾经多次问过父母,但始终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他们似乎也都不太清楚,只告诉了我:“蛐蛐儿吃草,喝露水,两只蛐蛐儿放在一块,用草斗它们就会打架。”对我来说,这样的答案,就跟没有一样。
我相信,好多人都跟我有同样的疑惑,本文将详细的介绍斗蛐蛐儿这件事,希望再看的各位,如果有孩子问起了,你能说道一二。

斗蛐蛐儿释义


斗蛐蛐儿又称为斗蟋蟀、斗促织、斗赚积、斗促鸡、斗莎鸡,因为各个地区对蟋蟀这种昆虫的叫法不一样,所以它也有各种不同的名字。一般南方人会称蟋蟀为赚积,北方人多数称之为蛐蛐儿。

斗蛐蛐儿顾名思义,就是让两只蛐蛐儿撕咬、打架,跟斗牛、斗鸡一样。最终不敌对方而逃跑的一方为败,或者是战死沙场者为败。
斗蛐蛐儿都是选择雄性蛐蛐儿来斗,雄性蛐蛐儿为了争夺地盘和交配权,经常打架,这一特点被人们发现之后,就演变出了斗蛐蛐儿。
因为蛐蛐儿是昆虫,寿命只有百十来天,所以斗蛐蛐这项娱乐活动,也有着时间上的限制,每年秋季是斗蛐蛐儿的季节,春、夏、冬三季是斗不了蛐蛐儿的。

蛐蛐儿的捕捉


我们常见的蛐蛐儿,大多数都是野生蛐蛐儿,很少有人批量养殖。捕捉蛐蛐儿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因为蛐蛐儿是夜行昆虫。捕蛐人带着手电筒、捕蛐网和小竹笼,到人迹稀少的荒草地去捕。为了防止毒蛇或其他蚊虫,捕蛐人还会一般都会穿外套和皮胶鞋。

捕蛐蛐儿可是个技术活,捕蛐人选好地点之后,不会立刻就捕,而是先蹲下来听,听哪里的声音是蛐蛐儿发出来的,而且还要分辨,那只蛐蛐儿是战斗型蛐蛐儿。对于捕蛐人而言,如果胡乱去捕,还不如不捕,所以听声辨蛐也是他们必须要练会的一个技能,一般声音圆润、有力,就是比较适合战斗的蛐蛐儿。
刚捕到的蛐蛐儿,野性非常的大,在笼子里会不停的乱窜,捕蛐人会拿一个带毛的小草,在蛐蛐儿的头上轻轻触碰几次,蛐蛐儿就会安稳下来。
捕到的蛐蛐,要分开来放,一只蛐蛐一个笼子,切不可将两只或者多只蛐蛐儿,放在一个笼子里,不然还没等你拿回家,它们可能就已经斗死了。
在捕蛐蛐这件事上,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等蛐蛐儿繁衍完后代之后再捕,切不可捕的太早。小虫、母虫捕到要放生,包括战斗力较差的雄虫也要放生,不可以随意将之弄死。
而且在同一个地点,不能捕捉太多,蛐蛐儿的洞穴也不可以肆意破坏,即使有些石块搬起来了,临走前也要尽可能的恢复原状,不能破坏蛐蛐儿的栖息场所。不然,今年捕完了,明年可能就见不着了。

蛐蛐儿的喂养


刚捕回来的蛐蛐儿,野性太大,是不适合战斗的,必须在笼子里养三五天,才能消除其野性,从而投身战斗。

养蛐蛐儿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做笼子,市面上常见的笼子一般有三种,陶钵饲养笼、塑料箱饲养笼和竹制饲养笼。

无论哪种笼子,都要考虑到蛐蛐儿对湿度、光线、透气的要求,相应的在笼子里加入潮土、瓦片、石子等材料,每隔几天要喷一些水,潮土上也要栽种一些小草,以模拟蛐蛐儿的生长环境。
蛐蛐儿是杂食性动物,瓜果蔬菜、稻米作物和其他昆虫幼虫,都是它的食物,一般情况下,喂养蛐蛐儿都是喂一些稻米,也有人为了让蛐蛐儿更加有劲,而选择喂它苍蝇幼虫,甚至有人喂它激素或者是其他的能增强体力的药物。
在喂养蛐蛐儿的过程中,也要时常用草来逗一逗它,培养蛐蛐儿的领地意识和战斗意识,不然真到了战场上,可能就会被对手吓懵,所以养殖过程中,培养蛐蛐儿的战斗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斗蛐蛐的过程


在斗蛐蛐儿之前,主人一般都会先喂它一颗稻米,让它吃饱喝足了上战场。比赛时,主人用一根草叶,将笼子里的蛐蛐儿引到竹筒里,然后再由竹筒引入斗盆。

斗盆是一个塑料箱子,中间有隔板,隔板两边各放一只蛐蛐儿,比赛开始就会拿掉隔板,让两只蛐蛐儿短兵相接。经过培养的蛐蛐,战斗意识爆棚,见到对手立马冲上去撕咬,整个过程大致会持续一两分钟。
最终,必然有一只蛐蛐儿战败逃跑,或者被咬的缺胳膊短腿,这时裁判就会宣布,某某胜利。胜利的一方,会把蛐蛐儿重新装起来,当宝贝一样的捧在手心,失败的一方,一般都会生气的将蛐蛐儿扔在大街上,或者是直接喂鸟。


斗蛐蛐儿的历史


斗蛐蛐儿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搏戏,其历史已有千年之久。大概是从唐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斗蛐蛐儿了。《负暄杂录》记载:“禽虫之微,善于格斗......都蛩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夫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可见,唐朝的有钱人,为了养蛐蛐儿,不惜血本,用象牙为其做笼。

宋朝时期,是斗蛐蛐儿的大发展时期,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皆爱斗蛐蛐儿。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位斗蛐蛐儿大神,名叫贾似道,时任南宋权相,他还专门为斗蛐蛐儿写了一本书,唤做《促织经》。
明朝时期,斗蛐蛐儿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市场了,无论是养蛐蛐儿的器物,还是蛐蛐儿本身,都是市场上交易的商品,而且斗蛐蛐儿还掺杂了赌博,不少人通过斗蛐蛐儿押注,逐渐的斗蛐蛐儿市场也就发展成了赌场。
清朝时期,斗蛐蛐儿的活动依然非常风靡,尤其是王公贵族,对斗蛐蛐儿这件事,更为痴迷,比如慈禧太后,还有溥仪,就非常喜欢斗蛐蛐儿,溥仪在退位前,还曾在龙椅下藏了一个蛐蛐儿罐。

斗蛐蛐儿的发展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变多,斗蛐蛐儿这项娱乐活动,逐渐被人们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人见过真正的斗蛐蛐儿场景。

现在还在玩斗蛐蛐儿的这波人,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而且玩家都相对有钱。斗蛐蛐儿本身不是什么正经营生,现在的普通老百姓终日为生活奔波,哪有闲情逸致跑去斗蛐蛐儿。
现在的蛐蛐儿圈子,虽然很小,但是每年创造的蛐蛐儿经历却高达4亿人民币,甚至有土豪愿意花上万元购买一只蛐蛐儿,战败后直接丢弃或喂鸟,出手非常阔绰。
因为斗蛐蛐儿也伴随着赌博,所以国家也在严厉打击斗蛐蛐儿的赌博之风,于是慢慢就发展出了斗蛐蛐儿大赛,每年的固定时段,社会各界爱斗蛐蛐儿的人士,就会前去参赛,而赢得比赛通常也有奖金发放,不过奖金数额不是很大,一般都是万元左右。
但是,凡是去参赛的选手,很少有人是冲着奖金去的,这些玩家相对都比较有钱,很少有人看得上万把块钱的比赛奖金,他们参赛追求的是一个荣誉,往往是一本荣誉证书,就能让他们在朋友面前炫耀好长时间。

同时,在斗蛐蛐儿的过程中,也会结识许多同道中人,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虫记:蟋蟀
草虫系列·咏蛐蛐·七绝·中华新韵
小时候常养着玩儿的蛐蛐,现在还能养吗?
玩鸣虫——蝈蝈、蛐蛐、油葫芦,其中多少乐事
展现40年前的童趣----斗蛐蛐儿
【老北京】 养蛐蛐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