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治通鉴:有时候,别人家的希望,正是自己家的不希望

每天为你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 汉纪三十八
汉章帝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年)

【材料】

【原文】陈事者多言“郡国贡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寝疏,咎在州郡。”有诏下公卿朝臣议。
【译文】许多人上书指出:“各郡、各封国举荐人才,多不依据功劳大小,因此官吏越来越不尽职,办事效率日趋低落,其责任在于州郡官府。”章帝下诏命令公卿大臣对此进行讨论。

【解析】

关于用人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很多。
切入点有很多,比如用人的公平公正性、用人目的性、用人具体选择等等,都可以深入展开。
总体来说,用人目的并不是所用之人如何,而是围绕用人者的利益来展开。
基于这一点,咱们反过来看上面材料,有人上书说当下地方举荐的人才,其依据并不是以功劳大小为主,如此导致地方官吏办事效率低下,因此地方州府要承担主要责任。
这个其实也好理解,你辛辛苦苦做事,有成绩,年年提拔没你份,你还会如此任劳任怨吗?
字里行间就能看出来,原来可能是根据功劳大小来推荐人才,后面变了,如果是某个地方面的改变尚且还能说是人的问题,可如果是大规模都如此,只能说明风气的改变。
为什么会如此改变?
显然并不是推荐人才的地方郡守不负责,而是利益导向发生了改变。
在此之前,尤其是汉光武帝、汉明帝时代对于官吏管理比较用力,后来吏治松弛,加上汉章帝又是老好人,不可避免会有官吏开始出现权力寻租、变现的问题。
就拿人才推举来说,以前可能的确是当地有人才,名声不错、有孝行、才能显著,于是推荐上去。
到了后来,有些朝臣数代为官,在老家通过联姻形成庞大关系网,而郡守又多不是本地人,为了管理地方就不可避免要与这些人妥协联合。
作为交换,郡守那是不是在推举人才的时候要向这些人靠拢?比如推荐他们子侄?
地方豪强是不是作为回报,是不是得在税收、治安、教化上面积极配合,帮他营造官声?
于是一种利益关系就形成了。
讲实话,汉章帝让大臣们讨论,基本上也讨论不出个什么东西来,因为这些大臣某种程度上也会变成这种利益关系的受益人,他们是不可能反对,只会和稀泥。

【材料】

【原文】大鸿胪韦彪上议曰:“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夫人才行少能相兼,是以孟公绰优于赵、魏老,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然其要归,在于选二千石。二千石贤,则贡举皆得其人矣。”
【译文】大鸿胪韦彪上书说:“朝廷以选拔贤才为职责,而贤才则以孝顺父母为第一要务。因此,要想得到忠臣,就必须到孝子之门访求。人的才干、品行很少能够兼备,所以孟公绰能轻松胜任晋国赵、魏两家的家臣,却做不了滕、薛两国的大夫。忠孝的人,心地较为仁厚;而干练苛刻的官吏,性情较为凉薄。选拔人才,应当首先考虑才干品行,不能只根据资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二千石官的选用。如果二千石官贤能,那么他所举荐的必定都是人才。”

【解析】

这段材料,包括下面就是朝臣们对此问题的讨论。
其实从韦彪的话中,能品味出不少东西。
一方面,原来是以功劳为标准,现在反而变成了以孝顺为标准。
如此变化,韦彪是知道的,而且从他的话来看,他是赞成的这种变化的。
就像之前说的,朝臣大概率是这种利益关系的受益人,他们不可能反对,只会拥护和稀泥。
另一方面,韦彪认为选人才要忠孝为先,同时选人的两千石(泛指地方郡守)如果也是有孝行之人,那么他选的人也是合格的。
韦彪的话是有问题的。
首先,做人孝不孝顺、有没有才干、品行好不好这个东西是极其主观的玩意。
就好比说,你家里年入10万,你用9万孝顺老人,然后别家年入100万,他用20万一年孝顺老人。
谁更有孝心?
才干好不好评价,更要看谁来评价。
就好比说,你特别会写文章,有的领导喜欢,觉得你不错,有的领导却喜欢做事的,觉得你一般。
所以,依靠主观判断的东西其中操作空间就很大了。
其次,负责主持推荐人才的两千石他们贤能,推荐的人才就一定贤能?
这事不是有点想当然?
这种指望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自觉来把事情办好,多半最后要搞砸。
贤能的两千石也是人,也有利益诉求,更有家族前景期望。
这里韦彪这些话颇有给汉章帝灌迷魂汤的味道,想让汉章帝接受当下这种模式,甚至进一步放权给地方两千石来推荐人才。

【材料】

【原文】彪又上疏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宜鉴啬夫捷急之对,深思绛侯木讷之功也。”帝皆纳之。彪,贤之玄孙也。
【译文】他还上书说:“朝廷的机要在尚书,尚书的任命,岂能不慎重!然而近来尚书多由郎官升任,他们虽然通晓法令条文,擅长应对,但这只是一点小聪明,多没有处理大事的才能。虎圈啬夫曾敏捷地回答文帝的询问,但张释之认为不能因此而予以提拔;绛侯周勃质朴而不善于辞令,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圣上应当借鉴史事,三思而行。”章帝将他的意见全部采纳。韦彪是韦贤的玄孙。

【解析】

这一段依然是韦彪的上书内容,这次韦彪的发力点不再是地方上推荐人才,而是直指朝廷中枢的尚书。
原本尚书不过是内廷小官,在汉武帝之后的朝政演变,尚书权力越发庞大,甚至但凡是重臣、权臣必定会有尚书方面职务,而尚书的人选多由郎官中提拔。
郎官在汉代历史悠久,其构成主要由地方推荐人才、朝臣家子弟、家境殷实的良家子担任,主要工作就是办事员、打杂、学习朝廷典章制度,郎官的存在同时也起到了后备人才培养的目的。
现在韦彪对着郎官发力,认为尚书的提拔多由郎官,而郎官不过是在做具体事情上有小聪明,并没有大本事,其之意直接明了。
一方面,韦彪认为,郎官良莠不齐,难堪大任,这事明面上的意思。
另一方面,没有直接说的,其实就是不希望尚书人选由郎官担任,而是希望尚书的人选由其他渠道选择出来的人来担任。
所以结合上面的内容来看,韦彪是想为推举人才快速进入仕途卡位扫清一些障碍,同时拓宽他们的参政渠道。
其本心并不是真的为了朝廷好,而是想通过这种改动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闲扯】

韦彪提的东西,其实放在现在其实可以看做阶层固化。
这东西怎么说呢?
首先,阶层固化这个东西,必然会存在。
因为基于人性,你通过几代人努力奋斗上来了,进入一个阶层,你自然不希望你的后代再掉落到低的阶层。
于是你会想尽办法给下阶层的人上升到这个阶层设置去障碍。
同时,你还会想办法固化你本阶层的一些规则,让利益在本阶层内流转,这个其实你可以看做是既得利益者对现有体系的维护,哪怕他知道存在问题,但因为他从此得益,他就必然用力反对任何变革。
其次,按照中医的理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身体上有病痛,就是经络气血不通,通了就没事。
人是如此,组织、社会乃至于更大的也是如此,存在问题就是某些环节不通。
比如,对课外辅导的限制其实就是通。
比如,统一大市场、供销社,也是通。
比如,一带一路等都是通。
只不过发力点不一样而言,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国家社会运转的更好,让一些内外的矛盾在通的过程中得以消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品《资治通鉴》之66
唐中宗李显:“慈父”酿成悲剧
[转载]高考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子路篇》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及启示
王安石人才教育伦理的价值宗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