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棘手的问题不好解决,尝试用高维视角来破局!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6卷,汉纪十八
汉宣帝 神爵三年(壬戌,公元前59年)

【原文】

延寿出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太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敢以辞讼自言者。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
 

【译文】

韩延寿出外巡视各县,来到高陵县,百姓中有两兄弟,因争夺田产而相互控告,分别向韩延寿申诉。韩延寿为此深感悲伤,说道:“我有幸被摆在左冯翊这一职位上,是全郡的表率,而今却不能宣明教化,致使民间出现亲骨肉因争夺产业而相互控告的事,既伤风化,又使贤德的地方长官及啬夫、三老、孝弟等民间乡官蒙受耻辱,过错在我,我应首先退下。”当天就自称有病,不再处理公事,躺在客舍中闭门思过。全县官员见韩延寿如此,都不知如何是好,县令、县丞、啬夫、三老也都自己把自己关了起来,等待处罚。于是诉讼的两兄弟同宗族的人相互责备,两兄弟也深自悔恨,都自己剃去头发,袒露身体,前来谢罪,表示愿将土地让给对方,终生不敢再争。全郡上下一片和睦,都传播此事,互相告诫劝勉,不敢犯同样的错误。韩延寿的恩德威信遍及所属二十四县,无人敢自己挑起诉讼争端。韩延寿以至诚待人,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
 

【解析】

 
引出上面这段材料的点子是两兄弟争家产。
 
这种事情放在现在,虽然会沦为他人的笑柄,但也并不算个事。
 
但是在古代,尤其是推崇儒家文化意识形态下,这种事情就不算个好事了。
 
说道儒家文化意识形态,推行孝道、亲亲、兄友弟恭、纲常伦理。
 
甚至有些朝代,在官员治下发生什么子杀母弑父之类的,官员都要倒霉。
 
同理,这个兄弟争夺家产就是出于对利益的争夺,而违背了儒家推行的那一套价值观。
 
官司打到韩延寿这里,韩延寿怎么处理很有意思。
 
简单地来说,他的处理有这么三个看点。
 
 

1.绕过直接处理的尴尬

 
单纯地看,这件兄弟争夺家产事件到韩延寿的手里,对他而言小事一桩,直接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但无论怎么判都必然有一方不服。
 
那么有没有可能,不服的一番继续上告?亦或者在韩延寿调离之后继续闹,最后成为韩延寿的隐患?完全有可能!
 
退一步来说,如此兄弟争夺家产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如果直接宣判处理,或许是就事论事。
 
但是,对于价值观的维护反而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即,嘴上说要搞儒家那一套亲亲纲常伦理,但是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却还是按照法家这套东西来做。
 
因此,在韩延寿看来,这件事压根就不能宣判,判了他就要沾因果。
 
不判,就不会上升到法律层面。
 
不判,就不会出现隐患。
 
 

2.小问题上升到大问题的上纲上线

 
虽然不能判,但是韩延寿也必须要表态,因为事情到他这里了,他推不掉。
 
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用材料的话来说就是,韩延寿表态,说出现这种兄弟争家产的事情,是我没有治理好地方,不能宣明教化,是我的错。
 
如此这般搞自我批评,有三个用处。
 
其一,把事情从两兄弟争家产拉到了地方道德教化的问题,属于上纲上线。
 
其二,通过自我批评检讨,看似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其实是对当地官员进行施压。言外之意就是,领导说因为自己没做好,导致下面出问题,实际上领导做了什么?不就是用了你们这些人吗?领导要改正错误,那就要把你们下面的给换掉,下面的人能不惶恐吗?
 
这也是为什么材料中会有这一段: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
 
职场中可能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但是在官场用这一招就很恐怖了。
 
你以为是上级拦着,实际上真追究起来,下面一个跑不了,上面才不会给你拦责呢,你想屁吃吧!
 
其三,营造舆论,把兄弟两争家产的事情扩大化、舆论化,影响两兄弟家人来施压,逼迫其退让。
 
 

3.风气营造从根子上解决

 
韩延寿自我检讨之后,该铺陈的都铺陈好了,该表态的也都表态到位了。
 
这事情差不多也算到收尾的时候。
 
但是,收尾并不是说两兄弟争家产这事算完,而是从一种更高维度去看待类似的事情。
 
即,两兄弟争家产不过是儒家道德文化体系下,具有亲戚血脉关系之人对于利益争夺,对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其本质是人性逐利压抑不住,而想要压抑,就必须强化这种文化属性与社会的嵌入深度。
 
即,让绝大多数人都羞耻这种行为,从而在根子上断了这个想法。
 
你个人想和家人争利益,你思想上觉得这个不对不好,于是放弃。
 
就算你真的去争了,你家里其他人也反对给你施压,让你放弃。
 
最后哪怕你争赢了,社会舆论道德对你抨击,使你不容于世,让你放弃。
 
面对重重压力,你还想争吗?
 
算了吧,吃亏是福,就这样吧。
 
这就是材料中出现的: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
 
 

【启发】

 
严格来说,韩延寿这个事情,拆解出来的东西并不适合普通人。
 
这个更多是一种政治思维,通过小问题看到大东西,看到背后的不寻常,利用升维的方法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并处理这件事。
 
这个更像是一个方法论,或者说解决问题的尝试。
 
即,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别急着去解决,可以尝试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看这个问题,试想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然后,再跳回到问题本身。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两种不同视角之下你想到的解决方法,甚至思想点,完全不一样。

当然,上面的比较虚,今后找机会详细说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闭门思过
岂其负之,何以至此(资治通鉴卷零二六之十)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智慧人生:韩延寿仁德治郡
《资治通鉴》090:人物案例:韩延寿
一起学《论语》12.13颜渊篇——听讼,吾犹人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