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雅君——母亲的珍藏
userphoto

2022.05.11 黑龙江省

关注
我的母亲苑振哲出生于1928年4月,河北沧州人,截止2022年4月已年满94周岁了。记得有句俗话:“人过七十古来稀”我们当地人都说:“过了90岁就是老神仙了”,更可喜的是我家“老神仙”依然不糊涂,腰板直挺,腿脚灵活,过去的很多事都记忆犹新。

相信每一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物品,有的人收藏奇珍异宝,有的人存放祖辈遗传的银元,还有的人喜欢名表黄金,但是我的父亲是一位军人,戎马一生,这些都不曾拥有,母亲珍藏的就是这些伴随他们一生的老照片。


这些照片一看就是年代已久,有的被时光冲刷已经泛黄色,有的照片因为在部队无数次的搬家有些划痕,还有很多未冲洗的底板,她都把这些夹到本子里分好类,外面套着袋子裹了一层又一层,都是原来的模样,基本完好无损。她经常把这些照片摊在床上,一张张看着,讲着,回忆着…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知道这些人都在哪里?是否都还活着?
我多次被这些无声的照片所感动,总想探索父亲生前没有讲的故事,更想知道照片上他的那些不同年龄的战友们都还好吗?当年的“军嫂”们是否都还健在?我想趁着母亲健在头脑清楚,正值母亲节之际我把她的收藏分享给大家,达成她的心愿。
在众多照片中,挑选一部分就按大概的年代顺序分享。
下面这是外婆在母亲12岁时候拍的,外婆出生在1907年,1994年去世,享年87岁,这张照片已经保存了80多年了。

虽然母亲生在平民百姓家,但看着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不知道我是偏爱,还是有跟我同感的,虽然家里贫穷,但外公是教书先生,教外婆识字,让母亲上学,跟母亲熟悉的都知道她钢笔字写的很好。

母亲在沧州最好的闺蜜姓杨(小名叫二精)这张照片是外公的学生张奇凯(当时沧州著名摄影师)拍摄,闺蜜女扮男装,杨家也算有名的大户人家,她家开卷烟厂,和裁缝铺(位置在最早的新华礼堂对面,现在的实验小学),母亲曾在烟厂做工。

母亲跟杨闺蜜穿的是夏天的大褂,看着有点肥没有腰身。妈说那时候她俩都穿一样的衣服,身高胖瘦相同要么就是颜色反差一黑一白,时尚靓丽。

母亲青春时期与沧州的“闺蜜”们合影

外婆应该是经历清朝的人吧,裹了一双小脚,母亲说外婆也曾叫她裹脚,幸亏外公反对,母亲不从,不然到了部队上这“三寸金莲”可名扬四海了。

沧州是1947年解放的,拍照时候刚解放不久,那时的照相馆拍摄技术也不错,照片配上背景树叶,我猜应该属于艺术照吧

这张照片是父亲与母亲相识不久在沧州佛光照相馆拍的分身像,也是外公的学生张奇凯(后改名张善庭)给拍的,那时候部队驻扎沧州,父亲便装真帅气。


通过铁兵梁大同的美篇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全部所属部队自1950年11月至1955年5月,先后有十个师二个独立团入朝参战。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克服困难,排除艰险,抗击敌机轰炸,粉碎了空中绞杀战,战胜了洪水灾害,保障了铁路畅通,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父亲和母亲是1952年在安东(现在的辽宁丹东)结婚的,那时父亲的部队(番号八五零二)已经自安东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母亲坚定不移地追随,父亲有时候执行任务不定期返回,结婚没有任何仪式,父亲召集战友们一起吃了顿饭

外婆就母亲一个独女,思想还是挺进步的,虽然识字不多,讲不出爱国的大道理,但是舍得把唯一女儿嫁给了“穷当兵的”。这是父亲抗美援朝探亲时候拍的。

父亲朝鲜返回探亲合影,父亲身高足有1.78米,身材很魁梧。

父亲的部队去了朝鲜,母亲回沧探亲。

与母亲合影的也是抗美援朝军人家属,她爱人姓姚。

父亲和母亲在安东(现在的丹东)

1954年1月19日父亲抗美援朝回家探亲,后面是父亲的好战友高文启。

父亲抗美援朝期间与战友合影,穿着皮夹克真的很威武,中间是父亲李金山。

刚从朝鲜归来没有佩戴领章和帽徽。看父亲的神态内心充满胜利的喜悦,妈说父亲在朝鲜负过伤,父亲做人很低调,从来不炫耀,他具有军人高贵的品德。

父亲是英模当之无愧!作为女儿我为他骄傲!胸前佩戴的勋章是荣立三等功吧?穿的衣服上有“英模”二字,都是上级发的。

父亲真帅气

抗美援朝胜利后部队到了广西玉林,父亲另外有任务,母亲在玉林与后勤运输干部合影留念,不知道照片上的军人都分散去了哪里?

他是文化教员王平(右边)他去北京拍照片送父母留念。玉林分别以后再无消息,母亲说每次经历分别,大家都流泪难过……

高基平也是文化教员

父母在福建合影留念。大姐李琦君是在福建出生。

父亲所在部队住在内蒙三圣宫,母亲探亲在此留念。母亲说那里风沙特别大,生活条件很艰苦,屋里取暖用烟煤,母亲去的第一天就煤气中毒,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直至现在仍心有余悸。

母亲从内蒙回到沧州,我是1958年在沧州出生。

这是不到2岁时与大我3岁的姐姐琦君合影,我梳了满头小辫子,虽然都是丑小鸭,但这张照片存了60多年了,随即母亲带着姐姐去了邵阳,把我留给了外婆

父母随部队到了邵阳,三妹是在邵阳出生。

三姊妹在邵阳合影,相聚不易。小的时候外婆带着我隔几年才去父母那住一住,母亲说我看到她都不认识了她了…我五六岁就逐渐认识很多字了,想爸妈就自己写信,不会的字就去问大人们,母亲说开始时候我一封信只有几个字或一句话…在沧州上学后直到上初中去了石泉才再次回到父母身边生活,前后分开时间大约有八年。

战友们在邵阳留念。
前排左是父亲,右边是父亲好友李贵银叔叔,他是与我家同一天在石泉离开部队的,他家在东北吉林,回到地方以后在房管部门工作,曾经有过通信,后来不知何故失去联系。
其他几位母亲见过但叫不出名字,不知道都去了哪里?有谁认识呢?

这是1966年在邵阳父亲好战友副指导员贺可杨夫妇和他们两个孩子,后来转业到夫人的家乡南京,据说在税务局工作,一别无信,照片上一双儿女现在的年纪应该是60岁以上了……

这是贺可杨叔叔照片后面写的赠言。

军嫂在湘潭合影。中间是母亲,右边姓郑,左侧是王连长夫人(吴凤芝)后排右侧是韩指导员夫人姓段,左侧是卫生队家属姓董。

他是湖北兵叫万吉照。在湘潭他也是宣传队的,不知道是否有人认识他,后无消息。

父亲与援越抗美的好战友合影。他是谁呢?他的战友很多,母亲也很多叫不出名字。

这个战友很年轻又是谁呢?有认识他的吗?

跟上面那个战友长的模样很相似,他后来去了哪里呢?

凡是参加过援越抗美的人都记得这个难忘的地方——友谊关

友谊关见证了中国军人的伟大。

父亲与一起援越抗美通讯员合影。母亲记不清他的名字,只知道是湖北兵,还是史锡腾大哥帮忙了解到他叫:刘胜祥,湖北红安兵,据说援越回来退伍。

母亲说湖北兵长的最好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这个通讯员,还有一个是在石泉护送我外婆回沧州的小伙子(她叫不出名字)说的就是通讯员刘胜祥和史锡腾大哥。我在史大哥援越回忆录文章里取了一张他当年援越时候照片拼图做一下对比,事实证明母亲真有眼力!😊

1967年在邵阳,三连还有其他连队驻地叫:石井铺,父亲随部队去了越南,留下少部分人留守,母亲是家属委员会副主任。照片上人员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代表去长沙开会返回途中在毛主席旧居留影。

前排右边上(母亲左侧)是景自检和她小儿子(名:湘贵)景自检是九团刘政委夫人住邵阳市,据说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护士,部队援越时候九团留下一个排负责管理留职人员及家属,景自检也是那里的妇女主任。

前排最右边,是四川职工刘文斌家属,中间是母亲(当时父亲是连长)左一是指导员刘树春夫人(东北人)后排最左边是广东职工家属,再往右是贵州职工家属,再往右是“小何”,郭副连长的夫人(东北人)后排最右边是福建职工家属。

右一母亲,中间是魏连长夫人,最前面是职工家属。

母亲与郭副连长夫人“小何”在邵阳留影

在湖南湘潭母亲和一帮“军嫂”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手捧红宝书,一排站的非常整齐。

母亲在湘潭部队大院留影,家属在营房最后面,路两侧为部队营房。

母亲在湘潭汽车营部门口留念。还有没有对这个地方熟悉的?

文革时期在湖南湘潭军人和家属组成宣传队演出,照片里是母亲和姐姐砸抢孩子的地主。不知道编剧是谁😄

母亲拿着板凳砸地主。单看母亲身上穿的衣服大补丁小补丁的就是穷苦人。

家属子女与战士一起表演节目。镜头里舞台前面出现一个桌子占了很主要位置,我问母亲放在前面干啥用的,她说没啥用,我认为是摄影师喜欢,照片保持原样吧,已经存了55年了。

演员里拄着拐杖的是个工程师,看样子扮演了一个反面角色。

父亲与部队宣传队的人在南宁合影,据母亲说当时父亲负责接兵培训。

母亲在石泉大桥与宣传队合影。

宣传队的美女白云翔。

宣传队这几个女兵我也认识,她们到了石泉在我们家里吃饭,印象最深的是前排自左往右数第二个叫:小燕子,特别活泼,演出经常扮演男孩子。我们一起做饭时,她炒的鸡蛋。

记得是1971年跟外婆去的石泉,那时候有相机的少,拍照跟中奖一样。这张照片是我们在营部那边轧面条,团部相机拍资料剩下胶片,营部李伟大哥给我们拍了一张,我们手上还粘着面,这也是在石泉中学院内唯一的一张照片。

跟好同学在石泉大桥留影。前面的叫小燕,(是电厂的)中间的是我最好的学友陈丽华,铁路五处的,我俩都是班干部,我走后她随父母单位去了宝鸡,失去联系,最后面的是我,看着很瘦营养不足似的。

大姐部队以前在安康,后来转移到北京密云回石泉探亲,终于都聚齐了拍了个全家福

这是1972年边排长(河北唐山人)在石泉汉江边上,营部书记郑厚新给他拍的。

这是河北老乡边玉柱(边排长)的未婚妻(兰州人)找了个漂亮姑娘终于如愿,他把未婚妻的照片拿给母亲看的。

边大哥1975年2月结婚,他和妻子去石泉找我们,不巧我们已经走了,错过了给他当面贺喜。

1975年2月父亲带我们离开部队,营部小车司机易图科大哥送我们去西安,后来得知所有走的营级干部都是他开车送的,当时他19周岁,怎么看都是兵娃娃。父亲与他合影时候,绝对想不到成了永别…

我们和易图科大哥在华清池留影。

照相馆拍的效果就是不同。这张照片过去了47年了,时光无情,那时候都那么的年轻……

离开西安就不再是军人了,父亲摘下领章和帽徽前与母亲大雁塔合影留念,他的表情有些迷茫,相信每一个离开部队的人心里都会难过,都有万般不舍,都会体会到这种滋味。

我们到了沧州以后的照片省略就不展示了。父亲回来开始在交通局机关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去局下属一个企业当书记,还是军人的作风,没黑没白地拼命工作,单位连续被评为大庆式企业,身体真的累垮了,在石泉的时候就已经血压高心脏不好了,去世的时候才65岁。何海涛叔叔1994年来沧州看望的时候,父亲已经走了三年了。
2005年母亲去了太原,与何海涛叔叔,刘瑞田叔叔及两位阿姨相聚。

左边是何叔叔的夫人盛绪桃阿姨,中间是母亲,右边是刘叔叔的夫人张齐英阿姨。张阿姨当年在湖南邵阳林业局工作,想开汽车,张师长就安排她在汽车连由刘叔叔给她当教练,他们是师徒恋,曾传为佳话。虽然都年纪大了,但看得出年轻的时候都很漂亮。

母亲自己很注意身体保养,积极参加各种老年广场舞等活动,78岁学会的游泳,这是被评为沧州市健康老人刊登在沧州晚报上的照片。

2020年9月26日,易图科大哥从四川成都先是到了太原,自太原来到沧州探望母亲,时隔45年后再相聚,母亲高兴、激动,往事历历在目,纵是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幸福的泪水难以控制…这次重逢要感谢汽车营群里的大哥们热情相助!

易哥来去匆匆,相聚的时间总是感觉过的太快,28日易哥要离开沧州,我们全家对易哥的到来心存感激,依依不舍地送别,母亲泪水洗面,总念叨到死也许再也见不到了……

母亲收藏的照片太多,全部展示会把大家眼睛累坏的,就上传这些吧,每张照片的注解都是凭母亲的记忆,如有不妥请谅解。父亲生前从来不跟我们讲部队上的事情,比保密局的人还守口如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伟大的,英勇的、高尚的铁道兵,我身为铁二代子女,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父辈铁道兵精神予以传承。
现在母亲身体很好,94岁了还会玩微信,易哥经常跟她微信联系,边哥每逢节日就发来祝福,前些天四川南充原营部的夏大哥还跟她视频问候,在此感谢亲人们的关怀!代母亲祝福所有铁道兵及家属们身体安康!幸福吉祥!
责任编辑:梦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形的父亲
【我的卧虎湾】丁自力:从航空信到微信●“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7)
回忆母亲
我的母亲刘承芬:南 鸿
父亲的皮衣
父亲节特刊丨徐巧琼:有种情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