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56)梅花岭上
每一个男孩子的童年,或多或少听过有关英雄的故事,因而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或有了一定的英雄情结。如我,从小听英雄故事的另一个收获,不只是对有些英雄的事迹耳熟能详,顺带还记住了许多与英雄相关联的地名。那年去扬州,想起了史可法,自然也想到了梅花岭。
到扬州,因是公干,自然没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豪雄,内心吟诵着的,则都是一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车进扬州时,心情自然是散淡的。
住宿所在扬州宾馆。晚间外出散步,灯光幽暗,感觉没走出多远,脚下却是坡道,在一拐弯处看到了路牌,不意已上了梅花岭,不远处就看到了史公祠(门右侧挂牌“史可法纪念馆”),大门紧闭。第二天中午,借了公余,再上梅花岭,得访史公祠。
梅花岭不高,是一座人工岭,成于明万历中,州守吴秀浚河积土为岭,其上植梅,故名梅花岭。明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兵占领北京又一路南侵的途中,史可法临危受命为南明小王朝的兵部尚书,督师扬州,镇抚淮扬一带。清顺治二年四月二十日,清兵围攻扬州,史可法调兵不至,在城内总兵和监军副使联手拔营出降,孤城待破之际,不顾生死,率部拒守。扬州城欲自刎未果,清豫亲王多铎以礼相待,引洪承畴例劝降,视死如归,不为所动,终以身殉国,时年四十四岁。后其嗣子副将史德威寻尸身未得,葬其衣冠于梅花岭。“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明史·史可法传》
失败伴随了壮烈,自少不了血腥。城破之时,有了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之后,清军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华夏山。
史可法,河南开封人,早年以仁孝闻名乡里。崇祯元年,举进士入仕途。如果是和平年代,这位学富五车的笔墨文人,一定会成为一名治世能臣。可是历史却将他推向了血与火的战场,使之顺着一条英雄之路,攀上了爱国主义的巅峰。
欲深入了解史可法的事迹,有两篇文章值得一读。
一为清初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记述了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知遇之恩和教诲之事;二为清学者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描述了史可法守城赴义的过程,当日情景,宛在目底读之慨然,令人唏嘘。
史可法衣冠墓西侧为祠堂,大门和墓门并列,形式结构相同,上额“史公祠”,正中为祠宇三楹。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多次修缮,“史可法纪念馆”亦设其中。遗墨厅里,有乾隆帝手书“褒慰忠魂”,这是由野蛮占领者到最终胜利者的最高统治者对一个抗击到底的敌军将领的最高赞誉,当然这种赞誉自有其巩固统治的本质需要。史可法《多尔衮书》《临难家书》使人看到了一位铁血军人面对强手的慷慨陈词,一个文弱书生奔赴黄泉的脉脉柔肠。史公手书:“润雪压多松偃蹇,崖泉滴久石玲珑”乃崇祯十四年(1641年)题镇江焦山大明寺画志,极为难得。字迹潇洒飘逸,恰是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的史公外表和内心的慨然写照。尤其是史公那篇《遗书之一,虽绝笔仍能以端庄楷书写就,足见其心地之坦然,胸怀之宽广,只此一点,就足以为千秋楷模。
现代许多名人也曾于此留下墨迹,邓拓有“烽火扬州创痛深,千秋死节壮军心;生刍一束梅花岭,莫洒英雄泪满襟。”吴晗有“马阮鴟张国已倾,独倡忠义守孤城。时穷节见真男子,十日扬州共死生。”这样的文字里有斑斑血泪,有气涌心涛。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是挂在史可法墓前飨堂外柱上的对联,清诗人张尔荩所撰,当亡国者的血泪像残落的梅花瓣时,身为臣子的心也只能像二分残月了。立于柱前,心似波涌。
数年前,曾见版本不一的中国古代十大民族英雄排名,当属非官方,但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三人每选必占一席,此外还有汉之卫青、霍去病,明之于谦、戚继光,清之郑成功、左宗棠,个别版本还有秦之蒙恬、汉之李广、唐之李靖、明之袁崇焕等,细数其事迹,都在历史上为抗击外侮做出过杰出贡献。随之有人相跟了聒噪,道上述人中只有戚继光、郑成功、左宗棠才能算得真正的民族英雄,因为所抗击的是异国侵略,曾收复华夏故土,而其他人打的都是现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严格来说就是内战。纯然一派胡言。
毕竟传统中国人是崇尚气节的,所以,史可法舍身取义的气节尚无人敢于诋毁,却转而诋毁史可法的能力,妄议史可法乃一无用书生,政争失败后到扬州困守,既无兵,亦无办法,仅守一天即告城破,无奈只会“无事束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自己虽取义,却连累了扬州八十万百姓。其实每逢王朝末年,都有比较糟烂的局面,文官少气节,武将多软骨,虽已偏安一隅,仍是一群人争权夺利,以史可法一人之力,岂能回天?此类人却能无视人无气节更可怕,若一个投清的洪承畴,为虎作伥,便基本搞掉了南明的半壁江山。
以观明末,崇祯帝也曾勤政果敢,继位初即以雷霆万钧之执政手段铲除阉党魏忠贤势力,然也终为亡国之君,他与史可法都无法挽救大明江山之既倒,内在原因值得深思。
垂首于史可法墓前,一时难成诗词祭文,唯有深深
离去时,再次注目朱德元帅题写的“史可法纪念馆”六个大字,可感爱国之心、英雄之气千秋凛然,似那梅花岭上缕缕不绝的梅香,已无风自数百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忠臣史可法气节高尚,只可惜能力不足,举措失当
【城庆2500周年·历代名人(乙篇)(18)】——史可法: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清代俊杰的一首七律,起首先声夺人,结尾一语双关
不知所终的史可法
【扬州十日】扬州十日的结果和影响:后人是如何纪念扬州十日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