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学中医的三大难点,如何破解,自学中医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在网上看到了这句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并称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第26章。平时粗略地读过《论语》,对这句话却并没有什么印象。为了不盲目引用,我又重新翻阅了一下《论语》,发现为政篇只有24章,又何来26章呢?我不禁怀疑是不是读了一本盗版书。然后又考虑是不是出自其他章节,不过从头翻到尾,也没有搜查得到。

不过对方言之凿凿,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在怀疑买了一本盗版的或是删略版的《论语》。

也有文章说这句话引自《黄帝内经》,不过我再也没有信心去查证了。不过感觉这样的表述方式不太像《黄帝内经》的风格,但是不是呢,还是希望明者垂训。

当然,这句话是否出自《论语》和《黄帝内经》并不重要,因为这句话还是相当有道理和启发意义的,想必孔夫子见到这句话也会赞许有加的。

不过,这或许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警示。当前我们每天都能接受到海量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多是片段性的、不成系统的。面对这些信息,如果想要做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每天同样要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接触到很多的医药方面的信息,对我们所掌握的医药学知识和所秉持的健康理念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和冲击。而这些影响和冲击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可能会更大。

接受过多片面性和非系统性的知识是自学中医的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阻碍之一。古人有“天下之难事莫如医”的感慨,近些年又流行“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笑谈,可谓说尽学医和行医之难,而自学中医的难度则可想而知。

无论为谁,学些医药知识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正如本文开始所提及的: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或者也如张仲景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以上为大而言之。小而言之,学习中医,对人对已,对身对心,对工作对生活,都会起到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中医很深奥,尤其是古典名著,更加晦涩难懂。不过古典中医著作的文辞,其实并不比楚辞汉赋、先秦散文、唐诗宋词难上很多,然后就更不用说与英语、俄语等外语相比了。

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现在人们的教育水平已经大大提高,高中以上学历就已经完全具备自学中医的能力了。何况很多中医古典著作均有多种译文,读懂虽然有难度,但读通应该不成问题。如能反复揣摩,读书百遍,其义便能自见。

但在工作和生活之余,离开电视,放下手机,坚持学习中医者,往往立志容易而笃志难。

自学中医主要有哪些困难呢?最大的困难又是什么呢?下面我谈一谈我的一些理解:

一、笃信难。

傅山草书五绝诗四屏

我最近沉迷于《陈士铎医学全集》。这本书我很早就有了,但一直束之高阁。原因在于其中所提的理法方药均是托岐伯、张仲景等不符合作者时代人物之口而出,让我感觉此书有夸大其词、云山雾罩之感。

而后来读了罗大伦所著的《七大名医传奇》后,了解了其中原委,于是才静下心来细读,也才发现这确实是一套十分值得一读的好书。

而且,在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似乎发现了当代名医李可的影子,从傅青主、陈士铎,到李可、李翰卿,山西中医的发展是否一脉相承的呢?

话题扯得有些远了,我想说的是,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相信中医。子曰:笃信好学。不笃信又如何做到好学呢?

出于时代的限制,古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错误。但如果只着眼于这些偏差和错误,进而否定整部书,或整个中医理论,无疑于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笃信与存疑是两种概念。笃信是一种学习的态度,而存疑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笃信才能前进,存疑才能深入。

以前喜欢读李可、倪海厦、陈修园的著作,于是对经方派理论深信不疑,对温热派的书籍则敬而远之。后来又读了一些王孟英的书,不禁感到温热派理论也有独到之处。现在多是两派理论的书籍交互阅读,发现这两者理论,尤其是名家的见解,本质上并不矛盾,这时对中医的领悟反而有了更深一层的感觉了。

刚才也提到,接触过多的片面性的、非系统性的知识,是影响自学中医的重要阻碍之一。而现在这些片面性的、非系统性的内容在网上非常多,虽然都是在宣传中医药的,既有标新立异而哗众取宠的,也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缺乏系统知识,很难做出明智的判断。

所以对于中医的学习,既要笃信,也有防止偏听偏信。

二、取舍难

前几天,我碰到了一个销售维生素B族的业务员,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他向我介绍他的产品,把维生素B族几乎塑造成为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我不忍心打断他的长篇大论,因为实在怕影响他如火的工作热情。

进入医药行业十几年了,这一类同行让我很佩服,因为这样的做法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而持这样做法的医药人又实在太常见了,比如几乎所有的药品(也包括保健品)广告均可列入此列,很多专家讲座也是如此,而网上流传的可属此类的内容也不在少数。

而这类做法正如王孟英所说的:执死书以治活病。

中医诊疗讲究理、法、方、药,但中医典籍汗牛充栋,理和法,妙论迭出;方和药,难以计数。

想要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就要在多若繁星的中医著作中做好取舍。

对此,我有三点不成熟的经验。

1、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金科玉律,对此有所质疑,便难望孔子之门墙。

不过初始学习这几部书,肯定会感到很有难度,也会难有深入的理解。对此可以通过阅读名家注解和医案的方式来解决。

我读过的书比较有限,只提出我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比如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倪海厦的《金匮要略》讲稿、李可的医案、喻嘉言的《医门法律》、陈士铎的《辩证录》等。通过这几部书可以快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而且这部书都有简单明了,可读性强的特点。

李可

2、不建议初始就阅读温热派理论的书籍。如果不了解经方理论,就很难领悟到温热派理论的精髓,并掌握其方法,而且还会很容易导致误入歧途。

3、了解经络和穴位,学习针灸和按摩。针灸、按摩、火罐、刮痧等中医治疗方法,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学习起来也不枯燥。从针灸开始学中医,也算是一条终南捷径。

三、实践难

缺乏实践机会,是自学中医最大的障碍。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说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没有从事医药行业工作的人士而言,很多时候是没有医学实践机会的。虽然在当代自学成才的也有,但在现行体制下,非医学专业毕业取得行医资格的机会微乎其微,没有行医资格而给人看病更涉嫌非法行医。所以即使读了很多书,却往往因为缺乏实践,所获的知识做不到融会贯通而难以提高,懂得再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而更多自学中医的朋友,因为缺乏实践,便感觉读了也无用,从而渐渐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毕竟没有收获的工作似乎等于在做无用功。

对此心态,该如何破解呢?

当前,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很多,报销比例也越来越高,多做几次体检,有病就到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买最好的药品,不就可以了吗?即使不学医,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认识很多人都有,而这种认识源自对健康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也对疾病缺乏足够的敬畏。

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

通过西医药,可以深入了解疾病;通过多种仪器检测,可以了解身体指标的异常。

健康与疾病的距离有多大?健康与疾病的界限又在哪里?

西医药似乎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不完全将生老病死归结于命运的话,中医药似乎能更好地回答并解决这个问题。

中医可以自学,西医同样可以自学,如果对中西医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后,你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

对西医药了解越多,心情会愈加沉重,越觉得生命的脆弱,因为致死的疾病实在太多且又太恐怖了。

对中医药了解越多,越会觉得疾病虽多,但中医药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于是,便会有一个好心情,或是一个好希望。

好心情,好希望,也算是一味灵丹妙药吧。

这或许便是自学中医的最大好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狂名医黄元御的三个了不起,温热派的王孟英如何评价他
路,是人走出来的
搜索智能精选
上古三大奇书是什么?《黄帝内经》让人惊讶,另外两本无人参透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中华医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