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背部寒冷如冰21年,各大名医皆无效,没想到这个原创方10日痊愈,建议收藏!
现在很多人称我为名医,但是名气这种东西,总归是慢慢传开来的。
尤其是中医这个行业,一开始肯定都是默默无闻的,我当然也是这样。我的名字最初能够传开来,还是因为我用一个原创方,治好了一个各大西医中医都没能治好的二十多年的疑难杂症。
这个方子我之前在《医门推敲》中写过,可能很多读者朋友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这个原创成名方

怪病21年,各大名医皆无效

刘女士四十来岁,她一开始是听说我擅长针灸,特地来找我治落枕的。

她的落枕比较严重,脖子特别僵硬,别说转动了,稍微动作大一点就痛得不行。我给她看诊之后确定她这是督脉为病,需要通督脉,于是我给她针灸,深刺后溪穴,并让她活动活动脖子,没过多久,她的落枕症状就痊愈了!
后溪,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凡督脉僵硬疼痛,无论颈,背,腰部,皆一针见效,然非强刺激不效。
我用这个方法治落枕、颈椎病、腰疼证属督脉病变者,治疗的患者不计其数,这个方法可以称得上是奇效!
治好了落枕,我却发现这位患者身上好像还有别的问题。

这位患者来找我看病的时候是夏天,天气特别炎热,但是她竟然穿了一件马甲棉袄。

我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她是不是身上还有哪里不舒服,她回答说她背部有大概一巴掌大的区域冷得像冰一样,她已经忍受了二十多年的痛苦。
这些年她求医无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国内著名西医院都看了,但是那些西医都束手无策。
她也去过各大中医院求医,但是那些专家教授的治疗也都没有效果。她还四处寻求民间土方和偏方,也都只是徒劳。那些中医大多将她的病当作风湿或阳虚来治疗,收效甚微。
我向来对疑难杂症很有兴趣,就问她:“或许可以让我试试?”
这位患者其实都快放弃了,来找我看病也只是为了治疗落枕,根本没想提自己背上的病症,还是我问起来才说。听我这么说,她想了想,抱着“万一呢”、“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应了下来。

苦思冥想创药方,20年怪病10天愈

我之前读过火神派的郑钦安的著作,也看过祝味菊、范中林和唐步祺的医案,我觉得善用姜附桂这种火神派的方法或许可以治疗这个问题。
于是,我给她使用了以下方剂:黑附片100克,干姜60克,桂枝60克,炙甘草60克,一次剂量。
她服用了这个方剂后,口舌生疮,大便不通,背部还是冰凉如初,稳如泰山。我明白这恐怕不是火神派能够解决的冰冷问题,所以这个冰可能并非真正的冰。
我马上开方给她解决姜附桂带来的症状,开了生石膏60克和绿豆100克的方剂,她服用后,症状转火为安。
之后,我深思熟虑,在古代中医著作中找到了不少与患者的情况相关的内容:
《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本草经疏》“怪病多痰,暴病多火。”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患者感觉自己背部寒冷如冰,西医的体检结果都正常,找不到治疗的方法,患者一直在痛苦中。
然而,她并不知道,早在1800多年前,张仲景就提出了心下留饮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痰饮内积,阳气受阻,所以背部会冷如冰。
这种背部冷如冰的症状被认为是一种奇怪的疾病,需要从治疗痰饮入手。所以我根据《金匮要略》的建议,制定了一个方剂,用来治疗这位患者痰饮的问题。
处方如下:

法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薤白10克,郁金10克,浙贝10克,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旋覆花10克(包煎),威灵仙60克。


因为方中前六味药为小青龙汤成分,故命名为青龙吞冰饮
一开始我开方的时候,威灵仙这味药只开了15克,患者虽有改善,但我觉得太慢,于是缓缓将剂量加至60克,这时候药效就比较明显了,于是我就将药方里的威灵仙的计量定为60克。
患者服药十来天后,痊愈!
后来我多次使用该方剂,都产生了不错的疗效。

方解

小青龙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为治“外寒内饮证”的代表方。青龙吞冰饮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化气行水,散收有度,配伍严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外感肺系诸病、痰饮水湿之邪所致疾病等。
主治背冷,或作胀,或自觉背部寒冷如冰,如掌大,而证属痰饮内伏;或有咳喘清稀痰涎,或泡沫状痰;或胸闷或心下痞结或气机上逆,舌淡苔腻或滑,脉滑或弦紧。

《伤寒论》有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发热,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小青龙汤主之。”
条文中均点出了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位为“心下”有“水气”,且临床表现多样。然素有内饮之人,外感风寒之邪,卫外不固,寒邪入里,引动内饮,正如柯琴所言“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
心之府在背,心之俞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即寒饮积留之处,阳气被遏,不得展布,是以留于心下,症见背寒冷如掌大。
清代李珥《金匮要略广注》亦云:“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故心下有留饮,寒饮流于经络,注于腧穴,心之背俞处阳气失于展布,温煦失职,故背寒冷如掌大,尤以肺俞至心俞之间多见。
而风寒水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小青龙汤一方中,麻黄、桂枝君药,散寒解表的同时,又能宣肺平喘利水,同时桂枝可温阳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散寒;半夏味辛性温,与干姜配伍加强温化水饮之效。
然外寒内饮,若纯用辛温发散之品,恐伤气阴,故佐芍药以和营养血。
五味子收敛肺气,二药与诸辛散之品相配伍,散收共用,即可增强散寒化气行水之力,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能和中益气,又能调和诸药。药虽八味,但配伍缜密,散收并用,开阖有度,相得益彰,使风寒解,水饮除,宣降复,而诸症自平。

小青龙汤专为表寒兼水饮而立,水饮之邪流窜于机体,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流窜潜伏之处不同,故临床可见诸多症状,且表现各有突出,若被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辨识。
但只要抓住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辨证精细,四诊合参,方证对应,执简驭繁,则能知常达变,对证(症)下药,即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之理也。
故凡水气、痰饮、水湿之邪为患,均可通过对小青龙汤加减化裁或兼合他方而取效,正如张秉成所云:“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成方便读》卷一)
因无外感表证,故去麻黄,芍药有敛阴之弊,故亦去之。
薤白,性温味辛苦,温阳散结,行气导滞。《本草求真》“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仲景滞胸痹皆用此药也,古今皆奉为开胸痹,祛阴邪痰浊之要药。
浙贝者,乃大贝也,比之川贝,诚更能软坚散结化积痰也,愚常以此药化症瘕积聚,况一痰饮乎?
郁金者,解郁之金品也,无论气郁,血郁,痰郁,皆能解之,郁金解痰而助浙贝,法夏化痰又助陈皮,莱菔子行气,实妙用也。
《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知痰而先治气。”故以陈皮行气化痰,旋覆花莱菔子降气化痰,以达痰随气导之目的。
威灵仙,本品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然当今之药多栽培而少野生也,故破格以60克用之,可达通行十二经而无阻,以期载痰疾走之妙用也。如此,则痰饮尽而背冷如冰自消也。
或问曰:此证何故不属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而寒冷如冰耶?
答曰:外感寒邪必兼表证,且寒证应为整体之象,不可能聚集于巴掌大之局部,是以此证既无表证,又无整体寒象,又或寒邪直中脏腑亦是全身症状,何以独一处如冰乎?故不属此证也;
至于素体阳虚而体寒更谬之,盖因阳虚之畏寒肢冷更是全身之症状也,此证唯背部掌大寒冷如冰,余皆正常,故亦不属阳虚体寒也。
虽仲景提出痰饮治疗大则为温化,但温化痰饮者绝非补阳祛寒也。故而此患先用大剂四逆汤而不效。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背部一巴掌大地方冷痛,这个方子方便解决!
中医鬼谷子医经(2)
青龙吞冰饮——专治背部一巴掌大的地方寒冷...
背部寒凉一例诊治背部如冰寒冷痰稀喘咳频仍...
中医奇证新编——口鼻吸气觉冷如冰案
小青龙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