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亲外甥逼死的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成了封建政治牺牲品
原创2021-01-21 21:37·正史漫谈

中国历史上命运最令人唏嘘的政治人物,在笔者看来是长孙无忌:

他协助妹夫李世民30多年,凭借贡献被尊为凌烟阁第一功臣,甚至可以主导册立太子;

在辅佐亲外甥李治10年后,他却被这位由自己亲手扶上皇位的亲人流放,其后被迫自杀。

真实往往比艺术更戏剧,在亲情、功劳的衬托下,长孙无忌的极端化人生轨迹尤其发人深省。探究他的成败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还能提升对人性的洞悉。

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解读长孙无忌。第一个疑问:他为啥能名列凌烟阁第一?

好友 外戚,捆绑的命运,催生了最忠心的助手

长孙家族是已汉化了100多年的鲜卑人,原本是大名鼎鼎的拓跋氏。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时,将这一支改姓长孙,也就是“宗室之长”的意思。

长孙氏对北朝功勋彪炳,几乎代代位居王、公。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著名的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他一手策划、落实了对突厥“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政策,为拓展中原生存空间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为关陇贵族世家,长孙氏与李渊家族关系密切。李世民年幼时,就在父母的安排下与长孙晟的女儿订下了婚约(即后来的长孙皇后);而长孙晟的小儿子长孙无忌,则在小时候就跟李世民关系要好,二人之间如同发小。

北朝勋贵世家历来重视教育,我们都知道长孙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千古贤后”,长孙无忌自然也毫不逊色,史书称他“贵戚好学,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颇有几分父亲的风范。

“一箭双雕”由神射手长孙晟创造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太原起兵,进军关中途中驻扎长春宫(今朝邑镇北寨子村)时,长孙无忌前来投奔,被李渊任命为“渭北行军典签”。典签,原本是监视、辅助藩王的岗位,但此时的渭北行军统帅正是李世民,因此李渊这样安排,实际上是刻意要让儿子获得高度的自主权。

从那时开始,长孙无忌就长期跟随妹夫。秦王府向来人才济济,但若问谁最希望李世民成功、谁最对其毫无保留,那一定是身为郎舅的长孙无忌。毕竟对长孙无忌而言,协助李世民,不仅仅是国事,更是自己的家事;他和李世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利益诉求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相比较在史书记录中大出风头的“房谋杜断”,长孙无忌前期的具体作为记载较少,但他所负责的,一定是那些最要害的脏活、累活。比如决定李世民生死存亡的玄武门事变,长孙无忌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策划者、推动者。

公元626年,唐皇室储位之争白热化,太子一党在各方面杀招迭出,李世民甚至被下毒。在“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的时候,长孙无忌带着房、杜前去劝说李世民诛杀建成、元吉。毕竟相对于其他可以坐观成败、仍有退路的幕僚,长孙无忌与李世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摆在他眼前的只有一条路:不成功,则成仁。因此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李世民敢想却不敢挑明的最激进方案

随后,当李建成、李元吉计划借着出征突厥之机对李世民下手时,又是长孙无忌带着房、杜、尉迟敬德出谋划策,最终敲定了玄武门事变的方案;紧接着,以他为首的九人跟随李世民进入皇宫,协助其绝地反杀、一举改变了秦王府众人的命运。

有意思的是,起事的当夜,长孙皇后也亲自出面勉励将士。在李世民人生最艰难的时刻,长孙兄妹一外一内,成了其最可靠、最贴心的助手。

患难见真情。玄武门之变后,长孙无忌论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在贞观年间长期担任宰辅。他对内主持修编《唐律疏议》,对外策划经营东突厥、高句丽,继续为大唐王朝贡献自己的才能。

史书称,由于长孙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功臣和外戚的双重身份,让他享受了无人能比的恩遇。李世民感激这位郎舅在公、私两方面对自己的鼎力帮助,亲自写了一遍《威凤赋》赐给他,并且仍像对待家人一样、毫不避讳地将其带入卧房内商讨事务。

然而,在封建政治逻辑中,高位不可久窃、大权不可久居,不断有人上书提醒长孙无忌“权宠过盛”,长孙兄妹自身也忐忑不安,甚至长孙皇后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提醒李世民不要过于重用自己的哥哥:“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

只可惜,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和需要,并不是这些言语就能轻易撼动的。

立储 顾命,长孙无忌一力承担了妹夫的身后事

公元643年,为了嘉奖先进、激励后人,李世民命人把24名功臣的肖像绘在凌烟阁,长孙无忌毫无争议地排名第一。但当朝野上下还在为此而振奋时,猝然发生了一件大事:争储事件激化,孤注一掷的太子李承乾试图政变事发,惨被废为庶人。

面对空缺的储君宝座,候选名单上只有长孙皇后的两个儿子:李泰、李治。前者年长、稳重,处事果断有魄力,深受李世民的喜爱;后者一向默默无闻,留下了“相对懦弱”的评价。从理性、感性两方面来说,李世民都更偏向于立李泰;但长孙无忌几乎以一己之力,生生把原本没什么机会的李治捧上了太子之位。

李泰、李治都是自己的亲外甥,长孙无忌为何厚此薄彼?明面上的理由是这样:李治性格仁孝,今后不会迫害自己的两位哥哥,而李泰就不一定了。这一点沉重击中了李世民的软肋:玄武门事变的人伦惨案在前,自己虽迫于无奈,但怎会不心有戚戚焉?

但参考史料,我们会发现更加真实的原因:私心。

首先,“伴君如伴虎”,所有的大臣,心底里都更希望面对一个看起来性格更加温和的皇帝,李泰的才能、魄力与英气外露,反而成了他的短板;李治的懦弱,却成了最强的竞争力;

其次,年纪最小的李治,在前期几乎毫无存在感,政治方面毫无建树,在朝野也没有自己的势力。而李泰就不一样,他依仗自己所受的宠信,“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他的亲信韦挺、杜楚客在朝廷里卖力地替其结交文武大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潜为朋党”。

而韦、杜都是“官二代”,他们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并不是一路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李泰继位,长孙无忌等人很可能就得回家养老了。

对权势的渴望,这就是长孙无忌一反常态、斩钉截铁固执己见,甚至声称“有异议者,臣请斩之”的真实动力。

以李世民的水平,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然而他更清楚,一众元老里,乐见李治接班的文武占大多数,自己百年之后的大唐若要延续贞观年间的兴盛气象,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人一旦上年纪就趋向于求稳,与其冒险把江山交给英武、激进的李泰,为何不保守一点传给也许会无为而治的李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察觉出这样的端倪:长孙无忌已经展露出了权臣的苗头。当他表态要誓死捍卫小外甥的太子之位时,李世民曾经让李治表达谢意:“汝舅许汝矣,宜拜谢”,你舅舅承诺力撑你了,赶紧拜谢。

截止这件事为止,长孙无忌一直以处理家事的态度来处理国事,丝毫没有体现出一丝避讳。但每次他都成功了,其中固然有李世民对其绝对信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努力与大唐、与妹夫的利益一致。

但情况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如果一个人不明白大势,很可能会碰得头破血流。

把国事当成家事、相权霸凌皇权,舅舅沦为仇敌

对于长孙无忌的忠诚和贡献,李世民临终前仍心怀感激。他召来李治、长孙无忌、褚遂良三人安排后事时,曾特别交代褚遂良:“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然而,李世民的担心最终仍成了现实。

李治即位后,严格遵照父亲的指示,将朝政几乎完全委托给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任命亲舅舅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军国大事几乎悉数集于一身。

如李世民所料,很快有人作死试探: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的应对很干脆:将举报者“立斩之”。在最初的几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尽忠职守、兢兢业业,李治也对他们毕恭毕敬、无所不听,甚至有时对方的态度、用辞不怎么礼貌,他也毫不介怀。

依靠这种和谐的组织架构,李世民的愿望初步成为了现实:“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这一阶段的长孙无忌,可谓人生赢家:

自己的职务、权限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是先帝再三嘱托的头号元老;

年轻的皇帝是自己的亲外甥,而且还是被自己一手扶上去的。

因此,在长孙无忌看来,自己如日中天的权势、威望,非常合情合理、理应心安理得。如果说在贞观年间他还保留着一丝警惕、不安的话,此时则开始暴露出权臣本色。

公元652年底,房遗爱与高阳公主涉嫌谋反事发,长孙无忌全权负责处理这一案件。最终的判案结果如下:三位驸马房遗爱(房玄龄之子)、薛万彻、柴令武(李世民的外甥)被斩首,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这几位宗室被赐自尽。另外,江夏王李道宗也死于被流放岭南的途中。

我们要注意,其中的李恪、李道宗与此案没有丝毫关系,纯粹是被诬陷而死。

李恪与李世民高度相似,曾被列为太子人选,由于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才作罢(李恪生母是隋炀帝之女,原本机会就渺茫),两人由此结下了梁子;而这些年来,人品、能力均上佳的李恪名望颇高,让长孙无忌越发忌惮,于是以“与房遗爱勾结”的罪名将其诬杀。

而李道宗则是宗室名将,曾参与反击东突厥、远征高句丽等众多战事,为大唐立下了显赫战功,曾被李世民赞为“当世三大名将之一”。但他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向来关系不怎么样,于是被无辜地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悲愤的李恪临死前,曾这样诅咒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长孙无忌的上述行为,虽然确实是“窃弄威权”,但一时还未与李治产生冲突。直到立后事件的发生,性质才起了变化。

公元654年,唐高宗李治有意废除王皇后、改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担心元老们反对,他决定先获取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为此,他不惜与武昭仪亲自拜访长孙府邸、请对方喝酒,并以赠送十车财宝、拜舅舅三个小儿子为官为回报,请他支持自己改立皇后。

但长孙无忌一直顾左右而言他,酒席不欢而散。其后李治夫妇委托礼部尚书许敬宗、武昭仪之母先后登门劝说,但都碰了硬钉子。

这事就一直这么拖了下来。下一年9月,李治召见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元老入朝继续商议此事,他的理由很简单:王皇后不育,而武氏已经生了儿子;今后的太子若不是皇后之子,必定会滋生事端。

但长孙、褚二人再次旗帜鲜明地反对,理由有二:王皇后出自名家,祖上是关陇贵族王氏;而且她是先帝亲自挑选的儿媳妇。简而言之:你李治没有权力换这个皇后。性格耿直的褚遂良甚至当面揭短:“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你怎么可以立先帝的后宫为皇后?

长孙无忌、褚遂良确实忠心耿耿,只可惜他们体现出来的忠诚,对象只是李世民。单就废立皇后这件事来看,李治的举动看似不合情,但很合理:

其一,为了今后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名正言顺;

其二,立后是国事,但更是家事,毕竟封建时代是“家天下”;从本质上说,整个大唐王朝都是李治的,换个皇后的权力他还是有的。

就像另一位辅政大臣李勣说的那样:“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许敬宗礼部尚书表达得更直白:“一个庄稼汉发财了都想换老婆,如今天子要改立皇后,跟别人有什么关系?何必要说三道四!”

因此,长孙无忌等人越反对,越激起了李治的反感:国事唯你们马首是瞻就罢了,朕的家事你们也要指手画脚?别忘了,如今的皇帝是我,不是我父亲!

最终他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改立武氏为后。

在这之后,恩怨分明的武氏,开始对那些当初反对、鄙夷自己的元老们进行清算,心中不忿的李治对此也听之任之,毕竟没有任何一位皇帝愿意自己的权威被先帝老臣挑衅、践踏。

长孙无忌等人的权势逐渐被削弱。四年后,在李治的默许下,长孙无忌被免去全部官职、发配黔州,随后又被逼迫自杀。他的儿子们也未能幸免,李恪当初的诅咒竟然成为了现实。

有大功于大唐、为李世民父子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长孙无忌,为何会落得这样的下场?看似是宫廷斗争的结果,实质上是权臣的必然归宿。

在封建中央集权体系下,有一个无耻而现实的正理: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功臣,前提是他的所作所为吻合了帝王的意愿。即,你做什么不重要,让皇帝满意才最关键。

长孙无忌之所以成为凌烟阁第一功臣,是由于他的所有努力,都契合了李世民的诉求。他越是以关心家事的热忱去经营国事,越是让李世民满意,毕竟他俩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但李治跟他的父亲不同,他是守成之君,说白了就是捡现成的。他与长孙无忌之间的感情,一是亲情,二是立储之恩,这就是他初期愿意让舅舅大权独揽的原因。

但任何感情,都不会以牺牲皇权为代价;父子兄弟都会反目成仇,何况舅舅与外甥?长孙无忌以对待晚辈的姿态面对李治,难道忘了对方是九五之尊的皇帝?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封建君臣关系中,遵从皇帝的意志就是最大的时务。不识时务的只有两种人,一是自以为坚持真理的腐儒,二是那些敢于凌驾于帝王之上的权臣。只可惜,权臣成功篡位倒罢了,否则基本不会有好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悲惨的国舅——协助外甥登上皇位,最后却抄家流放自缢而死
李勣助武则天坐上后位,为何三十年后,还是被武则天掘墓砍棺?
李治敢立武则天为后,全靠李勣一句话,李勣说话为何这么管用?
唐史:马前卒褚遂良,接受李世民遗命护卫长孙无忌,成败皆不由己
长孙无忌忠奸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扶太宗高宗上位,凌烟阁24功臣之首,晚年阻止武则天被外甥赐自尽…
唐朝的长孙无忌权倾一时,为何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