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律失常之中医治疗

心律失常之中医治疗

2021-07-13 17:51·徐小丽LittleLily

冠心病,诸家报导多以活血之法治之,亦有云其为胸痹而以瓜蒌薤白汤加减治之者,余临证验之,除少数患者有效外,多有不效,尤其是合并心律失常者,其效更为鲜见,以炙甘草汤治之,亦仅有少数有效。思之,恐皆违反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意。

尝治患者于某某,女,42岁,某院内科医生。冠心病,期前收缩,时发心房纤颤2年多。先以西药治之未效,后以中药活血之剂、瓜蒌薤白汤加减,并配合西药仍无效。其脉弦滑结代,症见胸满胸痛,心烦心悸,头晕,苔白。弦脉者肝脉也,滑脉者痰热也,结脉者郁脉也,治应从肝胆论。乃处以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瓜蒌15克。服药5剂之后,诸症俱减。

后一医又建议云:逍遥散乃舒肝良药,宜改用逍遥散。患者遵其意以该方5剂服之,诸症增剧,不得已,又改用小柴胡加味治之,服药60剂,愈。其后以此法取效者甚多,而不效亦不少。尝治患者郝某某,男,49岁。冠心病,心律失常1年多。中、西药治之均不效。余始以小柴胡汤加味治之,亦不效,细审其脉,弦细而涩,顿然大悟,此乃因肝郁血滞之故耳。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薄荷3克,青皮10克。服药7剂,诸症均减,又服药3个多月,共85剂,经多次查心电图:心房纤颤、左束支传导阻滞、T波倒置消失。

心肌炎所致的心律失常可否应用小柴胡汤、逍遥散进行治疗呢?

余宗有是证即可用是药的原则,试用于心肌炎者亦常获效。尝治患者,似某,男,42岁。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期前收缩,偶发心房纤颤9个多月,先在某院心血管科住院3个多月不效,后又在某院中医科病房住院5个多月仍不效。细审其脉,沉弦而结,时见促象,症见心前区憋闷隐痛,心悸心烦,头晕。证脉合参,诊为肝郁血虚,予逍遥散加味治之。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生姜4片,薄荷10克,丹参15克,青皮10克。服药4剂,诸症均减,继服30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郭某某,女性,25岁,某院护士。病毒性心肌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2年。前后在本院住院2年,先用西药,后用中、西药治疗不效。审其症见胸满心悸,口苦咽干,时或恶心欲吐,舌苔白,脉弦滑结代。综合脉症,诊为肝胆气郁,痰热不化。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瓜蒌15克。服药2剂,诸症俱减,服药30剂,诸症消失。

那么是否所有的心律失常都用逍遥散、小柴胡汤呢?回答是否定的。

曾治患者郭某,男,25岁。心肌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2年多。先用西药,后用中、西药配合治之不效。某医诊其心前区憋闷隐痛,时而刺痛,心悸心烦,口苦咽干,纳呆食减,脉弦滑结代,予小柴胡加瓜蒌法6剂不效。邀余视之。云:脉症合参,显系小柴胡加瓜蒌证,然何用之不效呢?

答云:本证除痰郁气结者外,尚有刺痛之瘀血证,非但治气所能奏效,不如改用既入血分,又理气化痰之奔豚汤。处方:川芎10克,当归1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葛根30克,半夏10克,桑皮15克,生姜3片。服药1剂,果然诸症俱减,继服3个多月而愈。葛某某,男,30岁。心悸时轻时重1年多,某院诊为心肌炎,心房纤颤。前后住院7个多月效果不著。

后请某医以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治之,2个月后,其症如初,邀余诊治。以逍遥散、小柴胡汤治之近20余日亦不效。细审其症,脉促而细,舌红苔净,其悸尤以心下为甚。此乃肾虚水饮上冲之候。《金匮要略》云:“水在肾,心下悸。”乃处以十味地黄汤:生地28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元参15克,白芍10克。服药1剂,诸症大减,又服6剂,心悸消失,心电图亦恢复正常。

郑某某,男,64岁。高血压病10年余,高血压性心脏病,心房纤颤2年多。前在某院以西药住院治疗1年多不效,后又至某院以中药养心安神,平肝潜阳与西药配合治疗半年多仍不效。心悸阵作,逆气上冲,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者,乃水停心下,心阳不振之证也,宜苓桂术甘汤:茯苓15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服药2剂,诸症大减,继服20剂,诸症消失。

耿某某,女,25岁。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心房纤颤1年多。医先用西药治疗未效,继又配合养心安神药治疗7个多月亦不效。心悸心烦,汗多失眠,烦躁易怒,脉虚而滑数促。综合脉症,诊为气阴俱虚,痰火郁结,拟舒肝化痰泻火以祛邪,益气养阴以扶正。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黄芩10克,紫菀10克。服药4剂,诸症好转,继服上药3个多月,诸症消失。

某医问:心律失常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答曰:《伤寒》、《金匮》论悸有心动悸、心下悸、脐下悸之分,《伤寒总病论》有动气在脐左、脐右、脐下、脐上之别,《脉经》、《脉诀》有动、促、结、代、迟、涩之脉,仔细研讨之,自可稍事明了,若再参之《温病条辨》、《东垣十书》、《千金》及拙著之《中医内科证治备要》、《中医临床脉诊学》自可更加明了,不再详述。

真实的故事:

有个美国男孩,7岁,由于心脏跳的太慢,29次/分,美国医生就给装了个起搏器,这很不方便,而且怕以后进一步发展光靠起搏器,心脏本身不给工作怎么办?于是他的父母从网上查到我能治疗这个病(病窦),于是和我联系,最后我们通过网络开中药,治疗了一年,很见成效,原来起搏心律占到10%,后来几乎不用起搏了,心脏可以完全自己工作了,他们很高兴。这是个心律失常的故事。

我们说心脏又像一个电动机,不过是自我供电的电动机。正常心脏的心电活动一次,带动心脏跳动一次。一昼夜大约跳动十万次,从而推动血液在全身流动五十周(内径上叫营)。

一旦这种跳动的节律乱了,太快或太慢,那就叫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昏厥等范畴。中医是靠摸脉来诊断心律失常的,如结、代、促脉皆为心律失常时所见。

还有十种怪脉: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转豆脉、偃刀脉、弹石脉等记载,都与心律失常临床所见相类似。

心律失常尽管亦是本虚标实之证,种类很多,病因各异,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可以见到,常见有早搏、房颤、各种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西医除了起搏器价格昂贵外,抗心律失常药西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有严重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中医主要按其脉来迟缓或沉迟进行辨证论治。由于本虚标实,本虚即气虚,血虚,标实即痰、瘀凝聚,使气血脉络运行受阻,

故出现心悸,胸痛,甚或晕厥、抽搐。

治疗主要:益气养血、祛痰活血、通络复脉。

方用温胆汤合血府血逐瘀汤加减。

病案一:房颤

xxx,女,54岁,半年前到北京在某医院做了个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冠脉正常,西医说她没病,从那以后就出现了心悸怔忡,胸闷,偶胸痛,动则加重,失眠多梦,面唇色淡,舌质暗苔白腻,脉结代。查EKG、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成了房颤, 我用益气补血,祛痰化瘀中药随证加减,治疗二月,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房颤全部消失,转为窦性心律。

病案二

xxx,男,67岁,一年前因房颤在上海某大医院先后作了两次射频消融手术,原来心率快,术后心率太慢,最慢心率29次/分,来看病时心悸,胸闷,胸痛,偶有黑蒙,劳累后加重,查心电图示:V1~V6ST段压低1.0mv~1.5mv,T波倒置,HR42次/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平均心率50次/分,最慢心率29次/分,最快90次/分,24小时总心搏79860次,曾去给她手术的那家医院,告她没办法只好安装起搏器,因不想手术,寻求中医治疗,我看她舌质暗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结代 治疗以补气活血通络之方药随证加减,连续服药3月余,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62次/分,最慢心率35次/分,最快心率103次/分,24小时总心搏为92503次,黑蒙心悸等症消失,达到临床控制水平。

这个病人两次射频消融没解决问题,借助中医治疗,获得了新生。其实临床上有许多这类病人完全可以首先选择正规的中医治疗免除了安装起搏器之经济负担和痛苦。

其实,临床上有很多病人往往是跑遍全国各大西医院,有的甚至做了3--5次手术还反复发作,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才想到看中医。中医讲究治未病,越是疾病的早期中医治疗效果越好。

心血管病,大多有气病,血病,络病,脉病这样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之分,气血为病之初,脉络为病之后,气血为标,脉络为本,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病都是由气血之病始,而以脉络之病为最终结果,但也有正气严重不足,或邪气特别壅盛,疾病初期就“逆传” 脉络,从而病情凶险危急。因此心血管病就有“顺传”和“逆传”之分。临床上气病,血病,络病,脉病又互相夹杂,互相影响构成了冠心病的复杂过程。同时中医认为气行脉外,血行脉中,所以脉络为气血之府,气血借脉络发挥其作用,它们又是密不可分。因此我在诊治心血管方面尽管常常气血脉络分层治疗,但把握两点最为关键,即一曰调气血,二曰通脉络,孰轻孰重,相得益彰方为上策。

心律失常病人的养生应该遵照我过去讲的养生五句话。

对于饮食、锻炼、心理、劳逸、戒除恶习等,应该

顺其自然,综合调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

养生归养生,治疗归治疗, 预防和治疗各有各的作用,不能互相代替,更不能错位。

中医养生包括了精神、身体两方面——即养神、养形,二者要和谐统一,综合调理。

  1、养神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顺应四时,调养精神。

  2、养形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心理平衡;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对心血管病人我特别加一句劳逸结合。养生先养心,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认为是阳中之太阳。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临床除见过速、过缓的频率异常外,还常有“早搏”“歇止”的节律失常。

王灿晖认为其病机为阴阳偏颇,主司气血运行的心脉失调所致。指出治疗本病时首先要从整体上辨别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类型,而后结合心律失常的具体表现进行制方用药,并提出下列用药思路:

益气:党参、黄芪、黄精、五味子。

温阳:附子、桂枝、补骨脂、仙灵脾。

滋阴:生地、首乌、女贞子、黄精。

养血:熟地、当归、枸杞子。

理气:苏罗子、降香、郁金。

活血:丹参、赤芍、葛根、川芎、红花。

化痰:瓜蒌仁、胆星、半夏。

清火:黄连、苦参。

宁心:酸枣仁、柏子仁、石菖蒲。

上述药物可根据具体的证候进行配伍组合。

王灿晖认为:心动过速者其病机大多在阴血或气阴两虚的基础上伴有心脉失调或心火亢炽或兼痰浊。

所以治疗一般多以滋养营阴或补益气阴之品以固其本,合以活血宁心之品以调其心脉。其中滋养营阴多以增液汤、加减复脉汤为主方;补益气阴常用生脉散或合以增液汤;活血宁心常用丹参、赤芍、葛根、菖蒲、远志、酸枣仁等。

若伴心火亢炽,口苦心烦,舌尖红赤者,则加用黄连、苦参、山栀;兼夹痰浊,胸闷,苔腻者加用半夏、胆星。心动过缓之证多因心气不足,血脉瘀滞运行不畅所致,其中有偏于阴虚和偏于阳虚的不同。证属气阴两虚者,治疗亦以生脉散、加减复脉汤为主方,适当加入活血通脉之品;偏于阳虚者,常以党参、黄芪、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等组成基本方以温阳益气,酌配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之品以通心脉;若为阴寒偏胜者可加入附子、肉桂、细辛等辛散温通之品,振奋心阳,鼓动血脉。无论是心率过快或者偏缓,凡伴见“早搏”等节律不齐征象的均须在原方中酌加菖蒲、远志、珍珠母、龙齿、当归、茯神等宁心之品,每可收到良效。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潜心研究中医学理论数十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与“五诊十纲”诊疗思维,简称“双五”理论,也将其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治。邓老提出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医学具有整体调治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相辅相成。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心律失常既可呈特发性又可继发于其他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心律失常可属中医学“心悸”“怔忡”“惊悸”等范畴。《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王冰注解:“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可知“参伍不调”指脉象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与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所产生的脉象“脉搏短绌”一致。

古代中医学认为“参伍不调”为病,而现代中医学认为“类伍整齐者”亦可能为病。通过动态心电图、食道调搏、电生理等现代医学检查,节律整齐者亦可为心律失常,如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部分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等,并根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区分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宗气贯注于心脉,气虚则心失所养,气虚日久,则累及心之阴阳。此外,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怔忡》提及:“凡思虑过度及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可见心气虚弱,心之阴阳亏损,使得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痹阻心脉,心脉失和,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现代医学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心律失常,其中医病机认识亦不相同。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者,著名中医学家郭士魁教授提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并认为血瘀证常伴热邪,且痰瘀同源,常采用清热化痰之剂与活血化瘀药进行配伍,其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冠通汤就是痰瘀同治的常用方。

郭老学术继承人之一郭维琴教授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者,认为其为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心阴,心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治宜养心安神,故常在杞菊地黄丸基础上加用酸枣仁、合欢皮。

孟河流派著名医家张伯臾、何立人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者,多因感时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热,热伤于心,故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泻火为主,遣方以银翘散加减。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认为甲亢心律失常者因肝气郁久化火,耗气伤阴,扰动心神,其病因为气滞、肝火,兼夹痰凝血瘀,故治宜清心泻热、宁心安神。

邓老“双五”理论辨治心律失常

五脏相关,整体调治

五脏相关学说是邓老对五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对疾病的病机分析及临床辨治具有指导意义。五脏之间递相资生、助长、促进和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反映着五脏之间精气和功能状态。邓老将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运用到治疗人体疾病的过程中,将人体五脏与天地五行相对应,辨证论治,临床用药独到,疗效显著。

心悸病虽病位在心,但与五脏相关。邓老认为心悸乃本虚标实之候,心之气血阴阳失衡,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出现,继而血脉闭塞不通,影响五脏之功能,为心悸之主要原因。《素问·灵兰秘典论》言:“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故心主神明与五脏联系密切相关。

《素问》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及《医门法律》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志意。”可知人之精神活动为心所支配,与五脏相关。《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也。”气之充盈与血之环周不休,是心主神明之物质基础。

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悸动不宁;且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升清降浊之功失常,则清浊相干,扰乱神明;此外脾主运化,若此功能失职则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内蓄,久而化瘀,痰瘀互结。

故邓老在“五脏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在临证治疗心悸时尤为重视“心脾”,以调脾护心、祛痰安神为法,方用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5g 法半夏10g 化橘红6g

枳壳6g 炙甘草6g 鸡血藤30g

酸枣仁12g

全方共奏健脾益气、补土生火、祛痰化瘀、安神定悸之功,调血脉之余安心神,临床疗效较好。

五诊十纲,病证结合

“五诊十纲”是邓老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推陈出新,提出的现代中医新思维。“五诊”即在传统中医四诊的基础上加入“查”发展而来,包括体格检查与理化检查;“十纲”则是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与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加入“已病”“未病”发展而来。

邓老认为,治疗心律失常时,应以“病证相合,辨病为先,辨证为主”中医临床诊疗新模式思考策略。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如体表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核磁共振等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对应的方剂。

冠心病心律失常者,多用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则用炙甘草汤或风心方加减

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炙甘草10g 桃仁10g 红花5g

五指毛桃30g 鸡血藤30g 桑寄生30g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在益气的基础上,前者偏于养阴,后者注重活血。

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择自拟赭决七味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30g 白术10g 甘草3g

茯苓15g 陈皮6g 草决明24g

法半夏12g 代赭石30g(先煎)

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者,善用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犀角用水牛角代替);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多选自拟甲亢心方加减

太子参30g 麦冬10g 五味子5g

山慈姑10g 玄参15g 浙贝母10g

生牡蛎30g 甘草6g 珍珠层粉10g

在辨病的基础上,气虚者多用黄芪、五指毛桃、党参、太子参、甘草阳虚者善用桂枝配甘草、肉苁蓉、淫羊藿、仙茅、干姜、狗脊阴虚者则选麦冬、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沙参活血鸡血藤、桃仁、三七、丹参、五灵脂化痰法半夏、化橘红、桔梗、冬瓜子、竹茹、贝母

邓老指出,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对病对证用药,并在此基础上加用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如三七、苦参、甘松、葛根等,可提高疗效。

另外,辨别“已未”对疾病的诊疗意义重大。如患者无基础心脏疾病,出现“良性”室性早搏,自觉心悸,属“功能性”病变;但长期的室性早搏可引起心室扩大,心肌肥厚等“器质性”病变。“功能性”病变属于“未病”,而“器质性”病变属于“已病”,早期干预“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中医学“治未病”前瞻性优势。

参伍不调,阴阳分治

邓老认为心悸分为快慢两型快速型病机以阴虚火旺多见,少数为实火、虚阳外浮、外脱。见于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而缓慢型病机多为阳气虚衰,少数为邪实猖獗。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邓老提倡以益气养阴为法,方用生脉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太子参18g 麦冬9g 五味子9g

女贞子15g 墨旱莲15g 鸡血藤30g

玉竹15g 柏子仁15g 茯苓12g

酸枣仁12g 浮小麦30g

此外,邓老认为,阴虚者多夹杂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即中医“脏燥”表现,临证时常合用甘麦大枣汤加减。而当阴虚合并阳亢时,轻者加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若重者多合朱砂安神丸

珍珠母30g 生牡蛎30g 黄连5g

炙甘草12g 生地黄30g 当归12g

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人体机能呈现出不同程度老化,而作为人体“动力”的阳气也随之衰弱。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邓老以益气温阳为法,方用黄芪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如下:

炙麻黄10g 淡附片5g(先煎)

细辛3g 干姜5g 黄芪30g

仙茅10g 仙灵脾15g 炙甘草10g

党参15g 麦冬15g

其中小剂量附片配合干姜温阳而不燥烈,取少火生气之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邓老提倡的“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的“双五”理论,对于现代中医诊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医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需要吸收现代医学技术,拓展诊断手段,坚持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原则,采用以“中”为主,先中后西袁中西结合策略。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畴,多由于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内伤七情、气滞血瘀交互作用致心失所养、心脉失畅而引起。

中医辨证:

一、心虚胆怯型: 多因素体气虚或久病失养,心气亏虚而致。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多梦易醒,善惊易恐,坐立不安,畏风自汗,情绪不宁,恶闻喧哗吵闹,舌淡,脉细弱等,治宜益气养心、镇惊安神。一般选用:人参、茯苓、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琥珀、石菖蒲、当归等药物,中成药可用安神定志丸、七叶神安片、养血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

二、心脾两虚型: 多因饮食劳倦或长期思虑过度而致。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神疲自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等,治宜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一般选用: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茯神、木香、炙甘草、大枣等药物。中成药可用归脾丸、炙甘草合剂、人参养荣丸、八珍冲剂、人参阿胶益寿膏等。

三、阴虚火旺型: 多因素体阴虚、过度劳累或情志内伤引起。患者表现为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失眠梦多,头晕耳鸣,面赤咽干,腰酸盗汗,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一般选用:生地、元参、天冬、麦冬、当归、丹参、人参、茯苓、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等药物。中成药可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四、心阳不振型: 多因患者多病久病耗损心阳,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所致。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少气无力、怔忡,声低息弱,劳累后尤甚,胸中痞闷,入夜为甚,畏寒喜温,甚则肢厥,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缓等,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一般选用:桂枝、炙甘草、生龙齿、生牡蛎、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附子等药物。中成药可用参附丸、芪苈强心胶囊、参附强心丸等。

五、心血瘀阻型 : 多因劳累、恼怒、饱餐所引起。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时有胸痛,痛如针刺,或向后背、上肢放射痛,唇甲青紫,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有结代等,治宜理气活血、通脉安神。一般选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牛膝、丹参、玄胡索、郁金等药物。中成药可用丹参片、地奥心血康胶囊、血塞通胶囊、血府逐瘀胶囊等。

六、痰火扰心型 : 多因嗜食辛辣厚味、煎炸之物而致。患者表现为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一般选用:黄连、竹茹、枳实、半夏、桔红、甘草、茯苓、山栀、黄芩、胆星、贝母等药物。中成药可用安神温胆丸、涤痰丸、牛黄清心丸、礞石滚痰丸等。

常用药材:

益气:党参、黄芪、黄精、五味子。

温阳:附子、桂枝、补骨脂、仙灵脾。

滋阴:生地、首乌、女贞子、黄精。

养血:熟地、当归、枸杞子。

理气:苏罗子、降香、郁金。

活血:丹参、赤芍、葛根、川芎、红花。

化痰:瓜蒌仁、胆星、半夏。

清火:黄连、苦参。

宁心:酸枣仁、柏子仁、石菖蒲。

验方偏方:

1、党参15克、黄芪15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仙灵脾12克、黄精12克、麦冬15克、制附子9--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付。用于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及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偏慢的冠心病及窦性心动过缓。症间气阳两虚,胸闷气短,心悸怔仲,面色无华,畏寒怕冷,舌质淡胖,脉细或者沉迟或者结代。

随症加减:心阳亏损,心血不足加桂枝6--9克、杏仁9克、当归9克;兼痰饮,加半夏9克、茯苓9克;胸闷心痛,痰浊阻塞,舌苔腻滑,形体肥胖,自觉痰多,加半夏6-9克、瓜蒌9克、薤白9克;气滞忧郁,加郁金9-12克、紫菀9克、旋复花9克;大便溏加炮姜9克、补骨脂9克;畏寒明显加肉桂3-4.5克、鹿角霜30克;汗多淋漓加重参芪用量,加入五味子9克。

2、太子参15-30克、麦冬15克、浮小麦30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大枣10克、丹参15克、百合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水煎服,每日一付。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 症见心悸难宁,失眠多梦,胸闷烦热,口干津少,或者伴有汗出,舌苔少,舌质红,脉细数或有间歇。

随症加减:心悸甚加生铁落30克、加天王补心丹;心烦梦多加后景天、三七各30克、柏子仁12克、莲子心6克;口干津少,舌苔少或无,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30克;咽痛加玄参12-30克;便秘加生大黄3克、虚火上扰加酒大黄3-5克;邪热内盛加双花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

3、生地15克、桂枝6-12克、麦冬15克、甘草6克、丹参15克、黄芪15克、大青叶15克、苦参12克、茶树根15克。水煎服,每日一付。适应病毒性心肌炎和后遗症,伴见心律失常。症见胸闷心悸,心烦少寐,口干咽痛,舌质偏红,脉有歇止。

随症加减:咽痛明显,加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口腔溃疡加生栀子10克;气虚突出,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咽不痛,去大青叶,加党参12克、桂枝10克。

4、桂枝6-9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川芎6克、益母草30克、红花6-9克、丹参15克、麦冬10克、生黄芪15-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付。适应风湿性心脏病及慢性心衰,症见虚实相杂,血气瘀滞,胸闷,气急,心悸,咳嗽,颧红,唇绀,舌有瘀斑,脉细弦带滞。

随症加减:伴心衰水肿,加泽泻15克、葶苈子12克、制附子9-15克;心源性肝肿大,加三棱和莪术各9-12克。

5、炙甘草1克、党参10克、桂枝10 克、生地10 克、麦冬10克、阿胶珠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0克、生姜5克。适应气血两虚,阴阳失调,症见胸闷气短,心前后乍痛乍止,心悸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或者结代。

随症加减:气虚血瘀证合补阳还五汤;心房纤颤加甘草小麦大枣汤。

6、瓜蒌、薤白各1 2克,白酒适量。水煎服,每日一付。主治心绞痛。

7、老榕树根30克,蒿草根1 5克,余甘根30克。水煎服,每日一付。主治心绞痛。

8、银杏叶5克。洗净,切碎,开水焖泡半小时。每日1次,代茶而饮。主治心绞痛。

9、薤白1 5克,桂枝1 0克,荜拔10克,良姜9克,细辛6克,香附 9克,血蝎9克,乳香10克,没药9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温通散寒,活络止痛,适用心绞痛、心胸绞痛,紧缩小舒,受寒易作,或胸痛彻背,畏冷面青,手足不温。苔白或滑腻,舌淡紫,脉沉迟。

10、白茅根15g,天竺黄9g,龙骨20g,牡蛎20g,钩藤12g,忍冬藤12g,茯神15g,磁石15g,生白芍15g,朱砂3g,石菖蒲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十天为一疗程。用于惊恐所致心悸不安者。

11、龙眼肉30g,酸枣仁15g,山萸肉15g,炒柏子仁12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生乳香3g,生没药3g。水煎服,每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用于心悸、怔忡、惊恐不宁者。

12、茴心草鲜30g或干品6g,加入冰糖适量,水煎服。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可间隔2~3天后再服,一般连续使用2~3个疗程。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心悸。

13、苦参20g,益母草20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周为一疗程。适用于心悸而脉数的患者。

14、酸枣仁30-45克,粳米100克。把枣仁捣碎,浓煎取汁,再用粳米加水适量同煮,待米半生半熟时,兑人枣仁汁再煮为粥。晚餐时温热服食。

15、当归、赤芍各10克,红花、丹参、琥珀、广郁金、檀香、川芎各9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本方理气、活血、调脉,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心律失常。

16、人参末3克,冰糖少量,粳米100克。同人锅内煮粥,早晚空腹分服。适用于各种心律失常。

17、桃仁10克,粳米100克。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煎汁去渣,再与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2次,可连续服3~5日。

18、核桃仁250克,桃仁250克,红糖l 000克。先将前二味加少量水煎煮至软,然后捣烂,再与红糖混合调匀成稠糊状,每次服50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按摩疗法:取左侧灵墟、屋翳、天地、心俞四穴。采用掌摩法,复合震颤法。每分钟200圈左右。前三穴,按摩1 2分钟,心俞穴按摩4分钟,按摩过程中患者感觉心前区发热并逐渐延及四肢和腰背,对于未出现热传感者宜酌情延长按摩5~10分钟。活血通脉,治疗心绞痛。

足部按摩法:选取肾、输尿管、膀胱、心上肾上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 分钟,每日2次。

仅供有缘人参考。谢谢!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振涛教授医案精选——心律失常(心悸)案】
心悸中医辩证论治
心悸辨证治疗
心悸
余国俊:心悸证治的难点(下)
生脉散加味治疗早博;四逆汤合生脉散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